【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对称LC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无线无源柔性应变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应变传感器制造领域,涉及一种对称LC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无线无源柔性应变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具有人类皮肤的柔韧性且可以通过环境变化转换为电信号的柔性应变传感器在医疗检测、可穿戴设备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依赖电连接传输电信号的柔性传感器限制了柔性传感器的进一步应用。采用LC谐振原理的柔性应变传感器具有体积小、寿命长、功耗低、工艺简单、信号处理简单等优点,但是LC谐振原理的传感器具有灵敏度低的缺点。另外,现有基于LC谐振原理的无线无源传感器是由平面电感和双极板电容组成的谐振回路,其谐振频率容易受到温度、湿度、振动等环境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抗干扰能力较差,容易给应变测量带来不利的影响。此外,基于声表面波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的无线无源传感器,存在制备工艺复杂、后端处理电路昂贵。因此,开发出一种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无线无源柔性应变传感器,对于提升柔性传感器在医疗检测、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称LC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称LC传感器包括上下对齐设置的第一电感结构和第二电感结构;所述第一电感结构包括第一电感线圈和第一电容极板,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一端与第一电容极板电气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结构包括第二电感线圈和第二电容极板,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一端和第二电容极板电气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线圈和第二电感线圈的另一端电气连接,形成双电感层;所述第一电容极板和第二电容极板之间形成电容;所述双电感层与电容形成一个立体式LC谐振回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称LC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称LC传感器还包括柔性基底,所述第一电感结构设置在柔性基底上;所述柔性基底的材料为聚二甲基硅氧烷或聚酰亚胺。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对称LC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是由第一平面线圈通过螺旋方式构成;所述第一平面线圈的匝数为3圈~10圈;所述第一平面线圈的线宽为1mm~10mm;所述第一电容极板为多边形、圆形或椭圆形;所述第一电容极板为多边形时,边长为50mm~200mm;所述第二电感线圈是由第二平面线圈通过螺旋方式构成;所述第二平面线圈的匝数为3圈~10圈;所述第二平面线圈的线宽为1mm~10mm;所述第二电容极板为多边形、圆形或椭圆形;所述第二电容极板为多边形时,边长为50mm~200mm;所述第一电感结构由下而上包括第一粘附层和第一金属功能层;所述第一粘附层设于衬底上;所述第一粘附层为Cr膜、Ti膜或Ni膜;所述第一粘附层的厚度为10nm~100nm;所述第一金属功能层为Al薄膜;所述第一金属功能层的厚度为500nm~1000nm;所述第二电感结构由下而上包括第二粘附层和第二金属功能层;所述第二粘附层为Cr膜、Ti膜或Ni膜;所述第二粘附层的厚度为10nm~100nm;所述第二金属功能层为Al薄膜;所述第二金属功能层的厚度为500nm~1000nm;所述第一金属功能层和第二金属功能层的侧边通过丝印刷进行电气连接。4.一种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对称LC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提供衬底;(2)在衬底上制备第一电感线圈图案和第一电容极板图案;(3)依次在衬底上沉积第一粘附层和第一金属功能层,形成第一电感结构;(4)按照(2)和(3)的操作,制备第二粘附层和第二金属功能层,形成第二电感结构;(5)对齐第一电感结构和第二电感结构,将第一金属功能层与第二金属功能层电气连接,完成对对称LC传感器的制备。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称LC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2)中,采用高温胶带在衬底上制备第一电感线圈图案和第一电容极板图案;所述高温胶带的耐熔解温度在200℃以上;所述(3)中,采用磁控溅射工艺或离子束溅射工艺依次在衬底上沉积第一粘附层和第一金属功能层;所述(4)中,采用焊接的方式将第一金属功能层与第二金属功能层电气连接。6.一种无线无源柔性应变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相同的对称LC传感器,在使用时,一个所述的对称LC传感设于测量区域,另一个所述的对称LC传感器设于非测量区域,所
述两个相同的对称LC传感器之前的距离≥5cm;所述对称LC传感器包括上下对齐设置的第一电感结构和第二电感结构;所述第一电感结构包括第一电感线圈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轶佶,车颜贤,李翔,曾庆平,何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