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7930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7: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框架结构,其界定有第一方向并包含:内部具有至少一抽气通道的第一框架、具有至少一贯孔的贴附层及通过贴附层结合于第一框架的第二框架,其中,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共同界定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容置空间,抽气通道连通容置空间及外部,贴附层位于容置空间中,将容置空间区分为经由贯孔相连通的第一排气通道及第二排气通道,容置空间中残留的气体能自抽气通道向外部导出,以通过减少残留气体来增加贴附层的贴附面积及贴附完整性,藉此提升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之间黏贴结合的强度,并提升框架结构的稳固性。并提升框架结构的稳固性。并提升框架结构的稳固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框架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0001]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22年8月26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2222256185.5、技术名称为“框架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器”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在此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本申请中。


[0002]本技术涉及一种框架结构,尤其涉及能提升结合强度的框架结构,应用有该框架结构的背光模组,及应用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技术介绍

[0003]显示器的显示面板需要仰赖背光模组以供应光源,背光模组包含背板、设置于背板上的发光单元以及结合于背板周缘的胶框,由于现今的显示器愈来愈朝向窄边框的设计发展,使得背光模组的胶框的宽度亦需要缩减,而由于胶框的宽度变窄,因此胶框上难以设置用以结合于背板的卡扣结构,使得胶框只能以胶带黏贴固定于背板上。
[0004]然而,由于胶框的宽度有限,而使胶带的宽幅受限,因此造成胶带的贴附面积受到限制,此外,当胶带与胶框或背板贴合时,胶带与胶框或背板之间可能会残留气体,造成胶带贴附不完全,并使得胶带的贴附面积减少,导致黏贴结合的强度不足,因此存在胶框因固定性不足而剥落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框架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器,希望藉此改善框架之间结合时因胶带贴附不完全及贴附面积不足而造成的黏贴强度不足的问题。
[0006]为了达成前揭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框架结构界定有第一方向,并包含:第一框架,其内部具有至少一抽气通道;贴附层,其具有至少一贯孔;及第二框架,其通过该贴附层结合于该第一框架;其中,该第一框架与该第二框架共同界定出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沿该第一方向延伸,该第一框架的该抽气通道连通该容置空间及该第一框架的外部,该贴附层位于该容置空间中,而将该容置空间区分为邻近该第一框架的第一排气通道及邻近该第二框架的第二排气通道,该第一排气通道与该第二排气通道经由该贴附层的该贯孔相连通。
[0007]本技术框架结构的第一框架及该第二框架系藉由该贴附层黏贴而结合,通过外部真空装置对该第一框架的抽气通道抽气,能使位于该贴附层及该第二框架之间的该第二排气通道中的气体,通过该贴附层的该贯孔而导向该贴附层及该第一框架之间的该第一排气通道,再从该抽气通道向外部导出,可藉此将该第一框架及该第二框架与该贴附层之间残留的气体抽出,使该第一框架及该第二框架更紧密地结合,并藉由减少残留气体而增加该贴附层的贴附面积及贴附完整性,藉此提升该第一框架及该第二框架之间黏贴结合的强度,并提升该框架结构的稳固性。
[0008]为了达成前揭目的,本技术另提供的背光模组包含:如前述的框架结构;导光板,其设于该第一框架及该第二框架之间;及发光单元,其设于该第一框架及该第二框架之
间,并朝向该导光板。
[0009]为了达成前揭目的,本技术另提供的显示器包含:如前述的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其设于该第一框架及该第二框架的其中一者上,该导光板朝向该显示面板。
[0010]通过应用该框架结构,将该第一框架与该第二框架所共同界定出的该容置空间,以该贴附层区分该第一排气通道与该第二排气通道,两者再经由该贴附层的该贯孔相连通。因此,当空气经由该第一框架的该抽气通道进行导出后,除了可将残留气体排除,另外与该抽气通道连通的该容置空间也会产生负压,使得该贴附层开始产生形变而堵住该抽气通道,以使该容置空间呈现真空状态,并通过利用真空力辅助固定该第一框架与该第二框架,藉此使该背光模组及该显示器能在达到窄框设计的同时提高装配稳固性,此外,该框架结构除了能应用于该背光模组及该显示器以外,亦能够应用于利用黏贴而结合的不同构件,例如应用于贴附面积有限的结构上,或因宽度较窄而无法设计机械性固定的结构上,以提升黏着固定的强度,并提升本技术框架结构的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0011]为了更完整地了解实施例及其优点,现在参照附图做出下列描述。
[0012]图1为本技术框架结构的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框架结构的局部分解前视剖面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框架结构的局部侧视剖面示意图。
[0015]图4为图3的A

A剖面的局部示意图。
[0016]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0017]图6为本技术框架结构的第二框架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0018]图7为本技术框架结构的第二框架的局部仰视平面示意图。
[0019]图8为本技术框架结构的第二框架的局部前视剖面示意图。
[0020]图9为图3的B

B剖面的局部示意图。
[0021]图10为图9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
[0022]图11为本技术框架结构的容置空间的示意图。
[0023]图12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较佳实施例的前视剖面示意图。
[0024]图13为本技术显示器的较佳实施例的前视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请参阅图1至图3,为本技术框架结构的较佳实施例,其界定有第一方向D1,并包含第一框架10、贴附层20及第二框架30。
[0026]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框架10内部具有至少一抽气通道11;贴附层20具有至少一贯孔21;第二框架30通过贴附层20结合于第一框架10。
[0027]其中,如图3至图5及图11所示,第一框架10与第二框架30共同界定出容置空间40,容置空间40沿第一方向D1延伸,第一框架10的抽气通道11连通容置空间40及第一框架10的外部,贴附层20位于容置空间40中,而将容置空间40区分为邻近第一框架10的第一排气通道41,及邻近第二框架30的第二排气通道42,第一排气通道41与第二排气通道42经由贴附层20的贯孔21相连通。
[0028]本技术框架结构的第一框架10及第二框架30藉由贴附层20的黏贴而结合,通过外部真空装置对第一框架10的抽气通道11抽气,能使位于贴附层20及第二框架30之间的第二排气通道42中的气体,通过贴附层20的贯孔21而导向贴附层20及第一框架10之间的第一排气通道41,第一排气通道41中的气体会自抽气通道11向外部导出,藉此能将第一框架10及第二框架30与贴附层20之间残留的气体抽出,另外,与抽气通道11连通的容置空间40也会产生负压,使得贴附层20开始产生形变而堵住抽气通道11,使得容置空间40呈现真空状态,并利用真空力辅助固定,因此第一框架10及第二框架30分别会更紧密地与贴附层20接触黏贴,并藉由减少残留气体而增加贴附层20的贴附面积及贴附完整性,因此第一框架10及第二框架30之间能更紧密地结合,以提升黏贴结合的强度及固定性,藉此提升框架结构的结构稳固性,避免产生框架剥落的风险。此外,贴附层20较佳地为具有挠性且可变形的胶带。
[0029]其中,藉由贯孔21与抽气通道11至少部分重合的设计,第二排气通道42能通过贯孔21连通抽气通道11,当贴附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框架结构,其界定有第一方向,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结构包含:第一框架,其内部具有至少一抽气通道;贴附层,其具有至少一贯孔;及第二框架,其通过所述贴附层结合于所述第一框架;其中,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共同界定出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框架的所述抽气通道连通所述容置空间及所述第一框架的外部,所述贴附层位于所述容置空间中,而将所述容置空间区分为邻近所述第一框架的第一排气通道及邻近所述第二框架的第二排气通道,所述第一排气通道与所述第二排气通道经由所述贴附层的所述贯孔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架具有沟槽,其设置于朝向所述第一框架的一侧,所述沟槽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沟槽连通所述第二排气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架还具有至少一逃气槽,所述逃气槽连通所述沟槽并朝远离所述沟槽的方向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架具有多个逃气槽,所述多个逃气槽分别连通所述沟槽并朝远离所述沟槽的方向延伸,且所述多个逃气槽连通所述沟槽的不同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逃气槽远离所述沟槽的一侧的截面积小于所述逃气槽连通所述沟槽的一侧的截面积。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逃气槽远离所述沟槽的一侧的宽度小于所述逃气槽连通所述沟槽的一侧的宽度。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组装部,所述第二框架于朝向所述第一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彰庆张政德侯珮棻
申请(专利权)人: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