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框架中填充墙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969136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框架中填充墙的施工方法,先施工楼板,再施工左右两侧的框架柱、与框架柱顶端连接的框架梁和绑扎位于左右两侧的框架柱之间的构造柱钢筋笼,形成框架结构,在施工框架结构的同时将构造柱左右两侧的外框固定在框架结构内,之后在外底钢板上和两个外侧钢板的相对面分别焊接多排传力筋,然后在内框和外框的左右两侧和顶部之间粘接柔性填充板,底部传力筋穿过缓冲垫和内底钢板,左右两侧传力筋穿过柔性填充板和内侧钢板,在内底钢板上施工混凝土垫板,将填充墙本体砌筑在混凝土垫板的上表面且与内框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建筑框架中填充墙的施工方法,提高了填充墙的抗震性能,且结构简单方便施工。且结构简单方便施工。且结构简单方便施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框架中填充墙的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墙体施工领域,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框架中填充墙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建筑墙体分为承重墙体和非承重墙体,填充墙为非承重墙且为非结构构件,主要起分隔和维护作用,主要填充在两个框架柱之间,根据受力分析,一般认为填充墙在水平地震的作用下仍然参与了结构体系的剪力分配,并与框架结构之间存在这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便是填充墙的刚度效应,这种刚度效应可导致填充墙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软弱层破坏,从而引起结构严重受损甚至倒塌,除了填充墙的刚度效应外,填充墙还会对主体结构的梁、柱和墙产生约束效应,改变主体结构的受力状态,可能使结构的实际状态与设计假定发生较大的偏离,这无疑增加了结构在地震中的危险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均规定对非结构构件应进行抗震设计,主体结构的抗震设计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
[0003]填充墙与框架的连接,可根据设计要求采用脱开或不脱开的方法,脱开方式连接为柔性连接,不脱开方式为刚性连接,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宜采用填充墙与框架脱开的方式连接,也就是采用柔性连接的方式,例如申请号为202011599080.9的中国专利提出一种钢混结构建筑的填充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填充墙靠近框架柱的一侧和框架柱之间固定安装第一减振组件,第一减震组件能够降低框架柱对平面墙的侧向作用力,从而让框架柱和平面墙之间形成柔性连接,进而增加填充墙结构的抗震性能,通过第二紧固件将构造柱和平面墙连接在一起,并在构造腔内填充第一柔性填充物料,进而提高填充墙结构的强度和抗震能力,上述填充墙结构的平面墙部分的上下两端均通过斜面墙与上下两个框架梁连接,虽然能够让平面墙的上下两端所受到的作用力基本相同且作用范围较均匀,防止填充墙因上下刚度、作用力差异较大而造成刚度突变,防止框架梁产生过大变形,增加填充墙结构的强度,但该填充墙结构的上下两端仍然与上下两框架梁刚性连接,框架梁还是会受到填充墙刚度效应的影响,而且上述填充墙结构较复杂,加工和安装时较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1、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建筑框架中填充墙的施工方法,提高了填充墙的抗震性能,且结构简单方便施工。
[0006]2、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建筑框架中填充墙的施工方法,具体施工方法步骤如下:
[0008]S1:根据设计图纸,支楼板底模板并在底模板上绑扎楼板钢筋,在楼板钢筋骨架指定位置预留构造柱和位于构造柱两侧框架柱的连接钢筋,将外底钢板焊接在楼板钢筋骨架
上表面;
[0009]S2:支楼板侧模板并浇筑楼板混凝土,外露外底钢板、框架柱和构造柱的连接钢筋;
[0010]S3:楼板混凝土养护完毕后,在预留连接钢筋位置分别绑扎框架柱和构造柱的钢筋,将两个外侧钢板分别焊接在框架柱钢筋笼和构造柱钢筋笼相对的一侧,并在框架柱钢筋笼和构造柱钢筋笼顶端预留框架梁连接钢筋;
[0011]S4:将两个外侧钢板与外底钢板的左右两端焊接;
[0012]S5:支框架柱模板并浇筑框架柱混凝土,外露与框架柱钢筋笼连接的外侧钢板和框架梁连接钢筋;
[0013]S6:左右两侧框架柱混凝土养护完毕后,将外顶钢板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构造柱钢筋笼和框架柱相对面上的两个外侧钢板顶端焊接,形成矩形外框结构;
[0014]S7:在构造柱钢筋笼两侧的外顶钢板上绑扎框架梁钢筋,框架梁钢筋笼下侧与构造柱和位于其两端框架柱顶端连接钢筋焊接固定;
[0015]S8:支框架梁侧模板并浇筑框架梁混凝土;
[0016]S9:框架梁混凝土养护完毕后,将多排传力筋竖直焊接在外底钢板上表面;
[0017]S10:将缓冲垫经过传力筋粘接在外底钢板上表面;
[0018]S11:将内底钢板经过传力筋粘接在缓冲垫上表面;
[0019]S12:分别在两个外侧钢板相对面上水平垂直于该表面焊接多排传力筋;
[0020]S13:将两个柔性填充板分别经过传力筋粘接在两个外侧钢板的相对面上;
[0021]S14:分别将两个内侧钢板经过传力筋粘接在两个柔性填充板的相对面上;
[0022]S15:在外顶钢板的下表面粘接柔性填充板;
[0023]S16:将内顶钢板粘接在柔性填充板的下表面;
[0024]S17:将两个内侧钢板的下端和上端分别与内底钢板和内顶钢板的左右两端焊接,形成矩形内框结构;
[0025]S18:将预制好的拉结钢管分别套设在底部和两侧传力筋伸入内框内的部分上,并将拉结钢管分别焊接在两个内侧钢板的相对侧面和内底钢板的上表面;
[0026]S19:在内底钢板上施工混凝土垫板;
[0027]S20:混凝土垫板养护完毕后,再在混凝土垫板上表面砌筑填充墙本体;
[0028]S21:支构造柱模板,并浇筑构造柱混凝土。
[0029]较佳的,所述外侧钢板、所述外底钢板和所述外顶钢板与结构框架的连接面上焊接有多排预埋筋,预埋筋的与框架钢筋笼连接的一端制成弯钩,将外侧钢板、外底钢板和外顶钢板上的预埋筋分别与框架柱、构造柱、楼板和框架梁的钢筋笼固定。
[0030]较佳的,所述缓冲垫由多层橡胶板和薄钢板交替粘接而成,缓冲垫预制时,在缓冲垫上开设多排孔,孔的位置与外底钢板上表面的传力筋位置相对应;内底钢板预制时,在内底钢板上开设多排插孔,插孔位置与缓冲垫上开设多排孔位置相对应,S10中缓冲垫的具体施工方法步骤如下:
[0031]S10.1:根据外底钢板上表面传力筋的设计位置,在预制好的橡胶板和薄钢板上打孔,该孔的孔径大于传力筋的直径;
[0032]S10.2:将多块橡胶板和多块薄钢板交替粘接,并将橡胶板和薄钢板上的孔对齐;
[0033]S10.3:粘接完毕后,采用重物预压,使橡胶板和薄钢板粘结牢固;
[0034]S10.4:将预制好的缓冲垫经过传力筋粘接在外底钢板的上表面。
[0035]较佳的,分别在左右两个所述柔性填充板上开设多排孔,孔的位置与所述外侧钢板上的所述传力筋位置相对应。
[0036]较佳的,分别在左右两个所述内侧钢板上开设多排插孔,所述插孔的位置与所述外侧钢板上所述传力筋的位置相对应。
[0037]较佳的,所述内底钢板上表面固定连接的所述拉结钢管穿过所述混凝土垫板,S19中混凝土垫板的具体施工方法步骤如下:
[0038]S19.1:内框施工完毕后,在内底钢板上绑扎混凝土垫板钢筋,并支混凝土垫板模板;
[0039]S19.2:浇筑混凝土垫板;
[0040]S19.3:混凝土垫板养护完毕后在混凝土垫板上表面砌筑填充墙本体。
[0041]较佳的,所述填充墙本体由多块砌块砌筑而成,所述砌块为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S20中填充墙本体的具体施工方法步骤如下:
[0042]S20.1:混凝土垫板施工完毕后,在墙的左右两侧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框架中填充墙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施工方法步骤如下:S1:根据设计图纸,支楼板(5)底模板并在底模板上绑扎楼板(5)钢筋,在楼板(5)钢筋骨架指定位置预留构造柱(3)和位于构造柱(3)两侧框架柱(2)的连接钢筋,将外底钢板(82)焊接在楼板(5)钢筋骨架上表面;S2:支楼板(5)侧模板并浇筑楼板(5)混凝土,外露外底钢板(82)、框架柱(2)和构造柱(3)的连接钢筋;S3:楼板(5)混凝土养护完毕后,在预留连接钢筋位置分别绑扎框架柱(2)和构造柱(3)的钢筋,将两个外侧钢板(81)分别焊接在框架柱(2)钢筋笼和构造柱(3)钢筋笼相对的一侧,并在框架柱(2)钢筋笼和构造柱(3)钢筋笼顶端预留框架梁(1)连接钢筋;S4:将两个外侧钢板(81)与外底钢板(82)的左右两端焊接;S5:支框架柱(2)模板并浇筑框架柱混凝土,外露与框架柱(2)钢筋笼连接的外侧钢板(81)和框架梁(1)连接钢筋;S6:左右两侧框架柱(2)混凝土养护完毕后,将外顶钢板(84)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构造柱(3)钢筋笼和框架柱(2)相对面上的两个外侧钢板(81)顶端焊接,形成矩形外框结构;S7:在构造柱(3)钢筋笼两侧的外顶钢板(84)上绑扎框架梁(1)钢筋,框架梁(1)钢筋笼下侧与构造柱(3)和位于其两端框架柱(2)顶端连接钢筋焊接固定;S8:支框架梁(1)侧模板并浇筑框架梁(1)混凝土;S9:框架梁(1)混凝土养护完毕后,将多排传力筋(83)竖直焊接在外底钢板(82)上表面;S10:将缓冲垫(4)经过传力筋(83)粘接在外底钢板(82)上表面;S11:将内底钢板(92)经过传力筋(83)粘接在缓冲垫(4)上表面;S12:分别在两个外侧钢板(81)相对面上水平垂直于该表面焊接多排传力筋(83);S13:将两个柔性填充板(6)分别经过传力筋(83)粘接在两个外侧钢板(81)的相对面上;S14:分别将两个内侧钢板(91)经过传力筋(83)粘结在两个柔性填充板(6)的相对面上;S15:在外顶钢板(84)的下表面粘接柔性填充板(6);S16:将内顶钢板(94)粘接在柔性填充板(6)的下表面;S17:将两个内侧钢板(91)的下端和上端分别与内底钢板(92)和内顶钢板(94)的左右两端焊接,形成矩形内框结构;S18:将预制好的拉结钢管(93)分别套设在底部和两侧传力筋(83)伸入内框(9)内的部分上,并将拉结钢管(93)分别焊接在两个内侧钢板(91)的相对侧面和内底钢板(92)的上表面;S19:在内底钢板(92)上施工混凝土垫板(10);S20:混凝土垫板(10)养护完毕后,再在混凝土垫板(10)上表面砌筑填充墙本体(7);S21:支构造柱(3)模板,并浇筑构造柱(3)混凝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框架中填充墙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钢板(81)、所述外底钢板(82)和所述外顶钢板(84)与结构框架的连接面上焊接有多排预埋筋(11),预埋筋(11)的与框架钢筋笼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跃峰徐帅常燕辉姬建刚潘飞刘志博杨佳军耿宝银蔡亚宽李闯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