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电力技术碳减排效果测算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6055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21
本申请涉及低碳电力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零碳电力技术碳减排效果测算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计算电力系统的发电单位碳排放量,并基于电力系统的发电单位碳排放量,结合负荷增长率生成零碳电力关键技术的碳减排测算效果。本申请实施例可以计算电力系统发电单位碳排放量,并计算零碳电力技术的碳减排效果,从而实现对零碳电力关键技术碳减排效果的测算,通过将负荷增长率因素纳入测算过程,能够针对零碳电力关键技术的群体特征进行有效分析,进而提高了零碳电力技术碳减排效果测算的精确性,使测算结果更加准确。使测算结果更加准确。使测算结果更加准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零碳电力技术碳减排效果测算方法及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低碳电力系统
,特别涉及一种零碳电力技术碳减排效果测算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能源转型在节能减排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电力系统是能源转型的中心环节,零碳电力关键技术是电力系统碳减排的核心力量。
[0003]相关技术中,零碳电力关键技术贯穿于电力系统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全环节,通过对零碳电力关键技术效果的准确测算,有助于总结零碳电力技术特征及作用,从而优化电力系统的资源配置,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
[0004]然而,相关技术中,零碳电力技术的测算方法单一、过程简易、结果粗略,且未能考虑未来负荷增长等对于减排效果所产生的动态影响,无法有效分析零碳电力关键技术群体特征,导致零碳电力技术减碳效果的测算精确性不足,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提供一种零碳电力技术碳减排效果测算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零碳电力技术的测算方法单一、过程简易、结果粗略,且未能考虑未来负荷增长等对于减排效果所产生的动态影响,无法有效分析零碳电力关键技术群体特征,导致零碳电力技术减碳效果的测算精确性不足等问题。
[0006]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零碳电力技术碳减排效果测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计算电力系统的发电单位碳排放量;基于所述电力系统的发电单位碳排放量,结合负荷增长率生成零碳电力关键技术的碳减排测算效果。
[0007]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计算电力系统的发电单位碳排放量,包括:根据能源的含碳量分为含碳能源、中性能源和零碳能源;计算单位煤炭燃烧的含碳量,并根据所述含碳量计算所述含碳能源、所述中性能源和所述零碳能源的碳排放量;根据所述含碳能源、所述中性能源和所述零碳能源的碳排放量计算所述电力系统单位发电量的碳排放强度。
[0008]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碳排放强度的计算公式为
[0009]I
C
=F
C
O
C
(1

K
C
)/∑
i=C,CF
(F
i
η
i
),
[0010]其中,I
C
为电力系统单位发电量的碳排放强度,F
C
为消耗含碳燃料的总能量,O
c
为单位含碳燃料能量的含氧化碳量,K
C
为电力系统内含碳能源排放CO2中被系统内碳汇吸收的比例,η
i
为发电技术的供电效率,∑
i
(F
i
η
i
)为电力系统的总发电量,C为含碳能源,CF为零碳能源。
[0011]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生成零碳电力关键技术的碳减排测算效果,包括:将所述零碳电力关键技术根据碳减排方式划分为直接减碳技术和间接减碳技术;分别计算所述直接减碳技术和所述间接减碳技术的碳排放效果,得到所述碳减排测算效
果。
[0012]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结合负荷增长率生成零碳电力关键技术的碳减排测算效果,包括:基于所述负荷增长率计算所述直接减碳技术的碳排放效果,其中,所述直接减碳技术的碳排放效果的计算公式为
[0013]E
i
=[A

a

(A

a)*s]*h*I
C

[0014]其中,E
i
为碳减排量,A为直接减碳技术的装机容量预测值,a为直接减碳技术的装机容量基准值,s为全社会用电负荷增长率,h为直接减碳技术的装机年平均利用小时数,I
C
为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0015]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别计算所述直接减碳技术和所述间接减碳技术的碳排放效果,包括:基于对直接减碳技术的装机容量增量的贡献率计算所述间接减碳技术的碳减排量,其中,所述碳减排量的计算公式为
[0016]E
i
=[A

a

(A

a)*s]*h*B*I
C

[0017]基于累计参与需求侧管理服务的次数及容量计算所述间接减碳技术应用推广后的新能源消纳增量,其中,所述新能源消纳增量的计算公式为
[0018]E
i
=P*I
C

[0019]其中,E
i
为碳减排量,A为应用间接减碳技术的新能源装机容量,a为应用间接减碳技术前的新能源装机容量,s为全社会用电负荷增长率,h为间接减碳技术的新能源装机年平均利用小时数,B为间接减碳技术对新能源装机容量增量的贡献率,I
C
为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P为引入零碳技术后新能源消纳量增量。
[0020]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零碳电力技术碳减排效果测算装置,包括:计算模块,用于计算电力系统的发电单位碳排放量;测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电力系统的发电单位碳排放量,结合负荷增长率生成零碳电力关键技术的碳减排测算效果。
[0021]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模块包括:分类单元,用于根据能源的含碳量分为含碳能源、中性能源和零碳能源;第一计算单元,用于计算单位煤炭燃烧的含碳量,并根据所述含碳量计算所述含碳能源、所述中性能源和所述零碳能源的碳排放量;第二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含碳能源、所述中性能源和所述零碳能源的碳排放量计算所述电力系统单位发电量的碳排放强度。
[0022]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碳排放强度的计算公式为:
[0023]I
C
=F
C
O
C
(1

K
C
)/∑
i=C,CF
(F
i
η
i
),
[0024]其中,I
C
为电力系统单位发电量的碳排放强度,F
C
为消耗含碳燃料的总能量,O
c
为单位含碳燃料能量的含氧化碳量,K
C
为电力系统内含碳能源排放CO2中被系统内碳汇吸收的比例,η
i
为发电技术的供电效率,∑
i
(F
i
η
i
)为电力系统的总发电量,C为含碳能源,CF为零碳能源。
[0025]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算模块包括:划分单元,用于将所述零碳电力关键技术根据碳减排方式划分为直接减碳技术和间接减碳技术;第三计算单元,用于分别计算所述直接减碳技术和所述间接减碳技术的碳排放效果,得到所述碳减排测算效果。
[0026]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计算单元包括:基于所述负荷增长率计算所述直接减碳技术的碳排放效果,其中,所述直接减碳技术的碳排放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零碳电力技术碳减排效果测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计算电力系统的发电单位碳排放量;基于所述电力系统的发电单位碳排放量,结合负荷增长率生成零碳电力关键技术的碳减排测算效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电力系统的发电单位碳排放量,包括:根据能源的含碳量分为含碳能源、中性能源和零碳能源;计算单位煤炭燃烧的含碳量,并根据所述含碳量计算所述含碳能源、所述中性能源和所述零碳能源的碳排放量;根据所述含碳能源、所述中性能源和所述零碳能源的碳排放量计算所述电力系统单位发电量的碳排放强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排放强度的计算公式为I
C
=F
C
O
C
(1

K
C
)/∑
i=C,CF
(F
i
η
i
),其中,I
C
为电力系统单位发电量的碳排放强度,F
C
为消耗含碳燃料的总能量,O
c
为单位含碳燃料能量的含氧化碳量,K
C
为电力系统内含碳能源排放CO2中被系统内碳汇吸收的比例,η
i
为发电技术的供电效率,∑
i
(F
i
η
i
)为电力系统的总发电量,C为含碳能源,为零碳能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零碳电力关键技术的碳减排测算效果,包括:将所述零碳电力关键技术根据碳减排方式划分为直接减碳技术和间接减碳技术;分别计算所述直接减碳技术和所述间接减碳技术的碳排放效果,得到所述碳减排测算效果。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负荷增长率生成零碳电力关键技术的碳减排测算效果,包括:基于所述负荷增长率计算所述直接减碳技术的碳排放效果,其中,所述直接减碳技术的碳排放效果的计算公式为E
i
=[A

a

(A

a)*s]*h*I
C
,其中,E
i
为碳减排量,A为直接减碳技术的装机容量预测值,a为直接减碳技术的装机容量基准值,s为全社会用电负荷增长率,h为直接减碳技术的装机年平均利用小时数,I
C
为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计算所述直接减碳技术和所述间接减碳技术的碳排放效果,包括:基于对直接减碳技术的装机容量增量的贡献率计算所述间接减碳技术的碳减排量,其中,所述碳减排量的计算公式为E
i
=[A

a

(A

a)*s]*h*B*I
G
,基于累计参与需求侧管理服务的次数及容量计算所述间接减碳技术应用推广后的新能源消纳增量,其中,所述新能源消纳增量的计算公式为E
i
=P*I
C
,其中,E
i
为碳减排量,A为引入零碳技术后的新能源装机容量,a为引入零碳技术前的新能源装机容量,s为全社会用电负荷增长率,h为零碳技术的新能源装机年平均利用小时数,B为零碳技术对新能源装机容量增量的贡献率,I
C
为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P为引入零碳
技术后新能源消纳量增量。7.一种零碳电力技术碳减排效果测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模块,用于计算电力系统的发电单位碳排放量;测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电力系统的发电单位碳排放量,结合负荷增长率生成零碳电力关键技术的碳减排测算效果。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小燕蔡元纪陈启鑫王辰曦刘娇健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