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滞留池的池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58051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生物滞留池的池底结构,它是由自下往上依序布置的原土夯实层、黏土过渡层、防渗土工膜、黏土层、乱石层组成,其中,防渗土工膜呈褶皱结构,各褶皱均匀分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褶皱,是指防渗土工膜的自然褶皱,其在未使用时的截面呈均匀的波形结构,也即是其在自然状态下具有规则的褶皱特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能够有效防止池底结构在旱季开裂,而且具有设施成本和维护成本低的优点,将其应用于生态修复区能够有效防止池底结构在经旱季后再蓄水时发生渗水。经旱季后再蓄水时发生渗水。经旱季后再蓄水时发生渗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滞留池的池底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生物滞留池,具体涉及一种生物滞留池的池底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海绵城市建设、维护和污水治理过程中,可以采用生物滞留池净化雨水和控制溢流,实现渗滤、蓄和排水功能。例如,已公开文献CN210065316U(具有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生物滞留池),包括:池本体,内设有土壤层和砾石层,池本体上设有出水口,砾石层位于土壤层的下方,出水口位于砾石层的下方;储水槽,在竖直方向上储水槽的内顶面的高度小于等于砾石层上表面的高度,储水槽与池本体构成U型连通器,砾石层具有厌氧状态和好氧状态且厌氧状态和好氧状态交替出现以去除水中的氮元素;引水件,一端设在土壤层内且另一端设在储水槽内以将储水槽内的水引导至土壤层内。
[0003]该生物滞留池的池底结构采用了自上往下布置的吸水层、土壤层、土工布一、陶粒填料(硬层)、土工布二和硕石层(硬层),其只适用于不缺水源的海绵城市,无法适用于雨水分布不均的野外,其原因之一在于旱季容易导致其土壤层开裂,且旱季之后再蓄水时容易漏水。
术内容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滞留池的池底结构,其特征在于:它是由自下往上依序布置的原土夯实层(12)、黏土过渡层(13)、防渗土工膜(14)、黏土层(15)、乱石层(16)组成,其中,防渗土工膜(14)呈褶皱结构,各褶皱均匀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池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土工膜(14)在拉力作用下的伸缩长度为所述防渗土工膜(14)总长的5%~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池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黏土过渡层(13)的厚度为20
±
5mm,所述黏土层(15)的厚度为300

400mm,所述乱石层的厚度不小于20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池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旋周川王素伟郑杰炳杨赟王力文敏李春利杨欢谭利丽雷锡琼龙家黎罗冬刘凯蹇恒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