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烘干风道及多滚筒洗衣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5598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烘干风道及多滚筒洗衣机,所述烘干风道用于多滚筒洗衣机上,所述多滚筒洗衣机至少包括第一滚筒、第二滚筒和热泵系统,所述热泵系统用于产生烘干气流,所述热泵系统设置在所述烘干风道内,所述烘干风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烘干进风风道、换热器风道和烘干出风风道,所述换热器风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滚筒的后侧,所述烘干进风风道、烘干出风风道设置在所述换热器风道的下方,所述烘干进风风道、烘干出风风道朝向所述第一滚筒的前侧延伸设置并延伸至第一滚筒、第二滚筒之间的位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烘干风道,充分利用率机体的空间,降低了整机的高度,降低了整机的重心,提高整机运行的稳定性。提高整机运行的稳定性。提高整机运行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烘干风道及多滚筒洗衣机


[0001]本技术涉及洗衣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烘干风道及多滚筒洗衣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高品质的精致生活。多滚筒洗衣机也逐渐走进了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中,成为了高品质生活必不可少的家电。
[0003]现有技术中申请号CN201810102473.0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第一衣物处理桶和第二衣物处理桶、风道;风道的进风端经进风端风道转换装置与第一衣物处理桶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衣物处理桶的第二进风口分别相连通,风道的出风端风道转换装置与第一衣物处理桶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衣物处理桶的第二出风口分别相连通。该专利虽然实现了两套衣物烘干处理设备共用同一风道的目的,但是烘干风道的所有结构都水平设置于第一衣物处理桶和第二衣物处理桶之间,增加了整机的高度,降低了整机运行的稳定性。
[000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在提出一种烘干风道及多滚筒洗衣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烘干风道的所有结构都水平设置于第一衣物处理桶和第二衣物处理桶之间,增加了整机的高度,降低了整机运行的稳定性的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7]一种烘干风道,所述烘干风道用于多滚筒洗衣机上,所述多滚筒洗衣机至少包括第一滚筒、第二滚筒和热泵系统,所述热泵系统用于产生烘干气流,所述热泵系统设置在所述烘干风道内,所述烘干风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烘干进风风道、换热器风道和烘干出风风道,所述换热器风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滚筒的后侧,所述烘干进风风道、烘干出风风道设置在所述换热器风道的下方,所述烘干进风风道、烘干出风风道朝向所述第一滚筒的前侧延伸设置并延伸至第一滚筒、第二滚筒之间的位置。
[0008]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烘干风道,换热器风道设置在第一滚筒的后侧,烘干进风风道、烘干出风风道设置在换热器风道的下方,烘干进风风道、烘干出风风道朝向第一滚筒的前侧延伸设置至第一滚筒、第二滚筒之间的位置,第一、充分利用率机体的空间,降低了整机的高度,降低了整机的重心,提高整机运行的稳定性;第二、便于烘干进风风道、烘干出风风道与第一滚筒和/或第二滚筒连通,提高了烘干风道的利用率,大幅度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并且减少了整体设备的硬件数量,降低了制造成本。
[0009]进一步的,在所述换热器风道与所述烘干出风风道的连接处设置第一柔性连接管,在所述换热器风道与所述烘干进风风道的连接处设置第二柔性连接管。
[0010]第一柔性连接管、第二柔性连接管具有一定的伸缩性,使得相应的烘干进风风道、烘干出风风道能够在相应的滚筒晃动的情况下进行自我补偿,防止自身的破坏。
[0011]进一步的,在所述换热器风道上设置水平段,在所述水平段的一端连接第一弧形
段,在所述水平段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弧形段。
[0012]水平段的设置便于安装热泵系统,第二弧形段的设置一方面减小了烘干进风风道的风流入换热器风道的流道阻力,便于引导烘干进风风道的风流入换热器风道,提高了风道内流体的流动效率和烘干效率;第一弧形段的设置减小了换热器风道的风流入烘干出风风道的流道阻力,便于引导换热器风道的风流入烘干出风风道,提高了风道内流体的流动效率和烘干效率。
[0013]进一步的,在所述烘干出风风道上靠近所述第一柔性连接管的一端设置为圆柱体。
[0014]该设置便于在烘干出风风道内安装循环风机组件。
[0015]进一步的,所述烘干进风风道设置为长方体,所述烘干进风风道的上表面设置为朝后延伸并逐渐向上倾斜的上弧面。
[0016]该设置便于减小了烘干进风风道的风流入换热器风道的流道阻力,便于引导烘干进风风道的风流入换热器风道,提高了风道内流体的流动效率和烘干效率。
[0017]进一步的,所述烘干出风风道的入口端的直径为D1,所述换热器风道的出口端的直径为D2,D1≥1.2D2。
[0018]该设置减小了换热器风道的风流入烘干出风风道的流道阻力,便于引导换热器风道的风流入烘干出风风道,提高了风道内流体的流动效率和烘干效率。
[0019]进一步的,所述烘干进风风道连接的出口端的直径为D3,所述换热器风道连接的入口端的直径为D4,D3≥1.2D4。
[0020]该设置减小了烘干进风风道的风流入换热器风道的流道阻力,便于引导烘干进风风道的风流入换热器风道,提高了风道内流体的流动效率和烘干效率。
[0021]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滚筒上设置第一风道,在所述第二滚筒上设置第二风道,在所述烘干风道中设置风道切换装置,所述风道切换装置使得所述烘干风道能够选择性地与第一风道和/或第二风道连通。
[0022]该设置提高了烘干风道的利用率,大幅度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并且减少了整体设备的硬件数量,降低了制造成本。
[002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风道包括第一进风风道和第一出风风道,所述第一进风风道、第一出风风道与所述第一滚筒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包括第二进风风道和第二出风风道,所述第二进风风道、第二出风风道与所述第二滚筒连通。
[0024]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多滚筒洗衣机,所述多滚筒洗衣机使用任意一项上述的一种烘干风道。
[0025]本技术的提出一种烘干风道及多滚筒洗衣机,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烘干风道及多滚筒洗衣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6]1)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烘干风道及多滚筒洗衣机,充分利用率机体的空间,降低了整机的高度,降低了整机的重心,提高整机运行的稳定性。
[0027]2)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烘干风道及多滚筒洗衣机,便于烘干进风风道、烘干出风风道与第一滚筒和/或第二滚筒连通,提高了烘干风道的利用率,大幅度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并且减少了整体设备的硬件数量,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烘干风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烘干风道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3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烘干风道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3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烘干风道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003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烘干风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多滚筒洗衣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003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多滚筒洗衣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0035]附图标记说明:
[0036]1、多滚筒洗衣机;11、第一滚筒;110、第一风道;111、第一进风风道;112、第一出风风道;12、第二滚筒;120、第二风道;121、第二进风风道;122、第二出风风道;2、热泵系统;200、烘干风道;201、烘干进风风道;202、烘干出风风道;203、换热器风道;2031、水平段;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烘干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风道(200)用于多滚筒洗衣机(1)上,所述多滚筒洗衣机(1)至少包括第一滚筒(11)、第二滚筒(12)和热泵系统(2),所述热泵系统(2)用于产生烘干气流,所述热泵系统(2)设置在所述烘干风道(200)内,所述烘干风道(200)包括依次连通的烘干进风风道(201)、换热器风道(203)和烘干出风风道(202),所述换热器风道(203)设置在所述第一滚筒(11)的后侧,所述烘干进风风道(201)、烘干出风风道(202)设置在所述换热器风道(203)的下方,所述烘干进风风道(201)、烘干出风风道(202)朝向所述第一滚筒(11)的前侧延伸设置并延伸至第一滚筒(11)、第二滚筒(12)之间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烘干风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换热器风道(203)与所述烘干出风风道(202)的连接处设置第一柔性连接管(204),在所述换热器风道(203)与所述烘干进风风道(201)的连接处设置第二柔性连接管(20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烘干风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换热器风道(203)上设置水平段(2031),在所述水平段(2031)的一端连接第一弧形段(2032),在所述水平段(203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弧形段(203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烘干风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烘干出风风道(202)上靠近所述第一柔性连接管(204)的一端设置为圆柱体。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烘干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辉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吉德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