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景观型生态浮岛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4869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09
一种多功能景观型生态浮岛装置,涉及景观设计领域。包括生态浮岛单体,生态浮岛单体包括浮岛框体、栽种架、空心的连接杆、泡沫外壳;浮岛框体是由圆圈管子和锥形支架管子组成的网状结构的外部框架。栽种架是由外圈固定环和平面连接杆组成的平面网结构,栽种架架于浮岛框体内;浮岛框体底部链接有连接杆,浮岛框体、栽种架、连接杆外均设有一层泡沫外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多功能景观型生态景观浮岛装置大大提高了人工浮岛植物的栽培方式,同时可提供景观照明。解决了现有浮岛植物存在的体块叠合方式类型单一、层次简单、支撑结构缺乏等问题,丰富了水体景观层次效果,在利用中可提高人工浮岛的生态效益。生态效益。生态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景观型生态浮岛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景观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景观型生态浮岛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环保生态理念不断深入,生态环保工程在日益兴起,人工浮岛技术在国内仍处于不断优化更新阶段,在水域生态环境中,除了建立较为完善的水陆交错绿区外,在水面上建造可移动绿地,形成优质绿化带,对改善城市区域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在种植方便,可持续利用的生长繁殖快,水面覆盖快,净化效果好。目前传统的浮岛框架材质多由椰丝纤维、泡沫漂浮材料、木材、竹材等加工而成,但长时间容易腐蚀,从而造成水体污染。本技术浮岛装置做了改良与创新,能够科学种植浮岛生物群落,再次对城市河流、湖泊等富营养化地表水体进行修复,同时,在可移动范围内进行景观照明,可提供适当的景观效果。
[0003]本技术多功能景观型生态景观浮岛装置大大提高了人工浮岛植物的栽培方式,同时若不作为水体修复时可作为景观照明。解决了现有浮岛植物存在的体块叠合方式类型单一、层次简单、支撑结构缺乏等问题,丰富了水体景观层次效果,在利用中可提高人工浮岛的生态效益,连接牢固,操作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出一种景观型生态浮岛装置,对城市湖泊等地表水体进行修复,同时具有可移动景观照明效果。
[0005]为此,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多功能景观型人工浮岛装置,包括生态浮岛单体(10),生态浮岛单体(10)包括浮岛框体(5)、栽种架(4)、空心的连接杆(3)、泡沫外壳(6);
[0007]浮岛框体(5)为上端开口大、下端开口小的锥型空腔结构的外部框架,所述的浮岛框体(5)是由圆圈管子(1)和锥形支架管子(2)组成的网状结构的外部框架,锥形支架管子(2)对应的是锥型结构的轴长方向的侧管,圆圈管子(1)是锥型结构的周向的侧管固定管,用于将锥形支架管子(2)排列固定成锥型结构侧壁;浮岛框体(5)的锥型空腔结构内对应的为栽种区,栽种区内设有栽种架(4),栽种架(4)是由外圈固定环(7)和平面连接杆(8)组成的平面网结构,平面连接杆(8)由多个平行杆状结构十字交叉组成网格面,每个平面连接杆(8)的两端固定到外圈固定环(7)的环上且平面连接杆(8)同平面位于外圈固定环(7)环内;栽种架(4)可独立自由架在生态浮岛单体(10)外部框架内表面;在栽种架(4)上能够负载砾石等用于栽种植被;浮岛框体(5)的最下端为向下延伸的连接杆 (3);圆圈管子(1)和锥形支架管子(2)、连接杆(3)的外部均包覆一层高密度泡沫外壳 (6);圆圈管子(1)上还装有光伏发电照明系统(13),用于夜晚景观。
[0008]浮岛框体(5)内对应放置1个栽种架(4)或放置两个上下平行一大一小的栽种架(4)。
[0009]圆圈管子(1)的圈内有平行间隙排布多个纵向管道(14)形成平面,纵向管道(14) 的两端与圆圈管子(1)固定连接连通,纵向管道(14)上端设有沿轴长均匀分布的多个孔,从孔内向纵向管道(14)内撒播种子,然后从孔中向外生长制备;纵向管道(14)外面也设有一层泡沫外壳(6)。
[0010]圆圈管子(1)圆周上均匀留有六个连接钩(15),连接钩(15)用于将两个圆圈管子(1) 连接钩住在一起,从而使多个圆圈管子(1)连成一体。
[0011]根据生态浮岛单体(10)的固定方式:连接杆(3)可直接悬浮在水中,此时生态浮岛单体(10)悬浮在水中或直接固定到水体底部;连接杆(3)下端固定连接漂浮杆(9),连接漂浮杆(9)通过可转动连接轴(12)与可移动连接杆(11)连接,所述的可移动连接杆 (11)是可以在水底部能够移动的。
[0012]本申请的多功能景观型人工浮岛装置,包括多个生态浮岛单体(10),生态浮岛单体(10) 单个独立漂浮或/和生态浮岛单体(10)单个独立固定到水体底部或/和连接到可移动连接杆 (11)上。
[0013]多功能景观型人工浮岛装置中的多个生态浮岛单体(10)组成上下错落或/和平行结构,并且在水体自然动力作用下以及漂浮杆(9)或/和可移动连接杆(11)的作用下,所述生态浮岛单体(10)能够旋转或/和摆动。
[0014]具有多个可移动连接杆(11)时,将可移动连接杆(11)连成一体。
[0015]本技术多功能景观型生态景观浮岛装置大大提高了人工浮岛植物的栽培方式,可用于水体修复;若不作为水体修复时可作为景观照明。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一种多功能景观型生态浮岛装置结构侧面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多功能景观型生态浮岛装置单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圆圈管子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浮岛框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栽种架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技术一种多功能景观型生态浮岛装置组合平面即俯视效果图。
[0022]图7为本技术另一种多功能景观型生态浮岛装置组合平面即俯视效果图。
[0023]图8为本技术一种多功能景观型生态浮岛装置立面效果图。
[0024]圆圈管子(1)、锥形支架管子(2)连接杆(3)、栽种架(4)、浮岛框体(5)、泡沫外壳(6)、外圈固定环(7)、平面连接杆(8)、漂浮杆(9)、生态浮岛单体(10)、可移动连接杆(11)、可转动连接轴(12)、光伏发电照明系统(13)、纵向管道(14)。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6]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功能景观型生态浮岛,该生态浮岛单体(10)主体结构由浮岛框体(5)、栽种架(4)、连接杆(3)、泡沫外壳(6)组成,所述的浮岛框体(5) 一端固定在水底泥土层中(如单体固定只需将连接杆(3)控制长度以将单体插入水底),或与其
他单体通过支撑点(15)连接,使浮岛框体(5)平面固定伸出水面。
[0027]具体的,所述生态浮岛单体(10)通过漂浮杆(9)和移动连接杆(11)相连,使单体可在水体中通过移动连接杆(11)自由移动或更改方向;各个单体由移动连接杆(11)连接起来,在水体中可形成图3效果,并且可在水位不同的情况下通过所露出生态浮岛单体(10) 的数量变化,形成多种景观照明效果。
[0028]具体的,所述生态浮岛单体(10)(如图2所示),浮岛框体(5)中含圆圈管子(1)和锥形支架管子(2),圆圈管子(1)中有纵向管道(14)相连,形成平面,圆圈管子(1)四周留有六个连接钩(15)用于单体浮岛框体的互相连接,通过六个连接钩(15)进行连接,可拼接出图6或图7效果。
[0029]具体的,所述每个生态浮岛单体(10)(如图2所示)是由浮岛框体(5)镶嵌在高密度泡沫外壳(6)中,圆圈管子(1)中有纵向管道(14)顶部间隔设置多个种植槽或孔,用于多层次植被的种植。
[0030]具体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景观型生态浮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生态浮岛单体(10),生态浮岛单体(10)包括浮岛框体(5)、栽种架(4)、空心的连接杆(3)、泡沫外壳(6);浮岛框体(5)为上端开口大、下端开口小的锥型空腔结构的外部框架,所述的浮岛框体(5)是由圆圈管子(1)和锥形支架管子(2)组成的网状结构的外部框架,锥形支架管子(2)对应的是锥型结构的轴长方向的侧管,圆圈管子(1)是锥型结构的周向的侧管固定管,用于将锥形支架管子(2)排列固定成锥型结构侧壁;浮岛框体(5)的锥型空腔结构内对应的为栽种区,栽种区内设有栽种架(4),栽种架(4)是由外圈固定环(7)和平面连接杆(8)组成的平面网结构,平面连接杆(8)由多个平行杆状结构十字交叉组成网格面,每个平面连接杆(8)的两端固定到外圈固定环(7)的环上且平面连接杆(8)同平面位于外圈固定环(7)环内;栽种架(4)可独立自由架在生态浮岛单体(10)外部框架内表面;在栽种架(4)上能够负载砾石等用于栽种植被;浮岛框体(5)的最下端为向下延伸的连接杆(3);圆圈管子(1)和锥形支架管子(2)、连接杆(3)的外部均包覆一层高密度泡沫外壳(6);圆圈管子(1)上还装有光伏发电照明系统(13),用于夜晚景观。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景观型生态浮岛装置,其特征在于,浮岛框体(5)内对应放置1个栽种架(4)或放置两个上下平行一大一小的栽种架(4)。3.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景观型生态浮岛装置,其特征在于,圆圈管子(1)的圈内有平行间隙排布多个纵向管道(14)形成平面,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琛王建华李运良苏高强李占山李乾坤胡玥
申请(专利权)人:中船重工北京生态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