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套管污染评价方法以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943059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套管污染评价方法以及系统。套管污染评价方法,包括:步骤1、获取钻井液循环前的第一特征;步骤2、对套管进行第一预设时长的钻井液循环;步骤3、获取钻井液循环后的第二特征;步骤4、根据所述第一特征以及所述第二特征,对套管内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钻井液从套管内流过后会在套管的内壁残留,进而形成对套管内壁的污染。对套管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进而可通过更换不同的钻井液,以评价不同的钻井液对套管的污染程度。由此可获得更加真实准确的数据信息作为参考。应用于实际作业中,可为钻井液及清洗液的选择做参考。可为钻井液及清洗液的选择做参考。可为钻井液及清洗液的选择做参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套管污染评价方法以及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钻采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套管污染评价方法以及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石油钻采工程中,固井是钻完井作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固井具体是向井内下入套管,并向井眼和套管之间的环形空间注入水泥的施工作业。目的是为了保护和支撑油气井的套管,封隔油、气和水等地层。
[0003]由于钻井过程中通常在套管中通入钻井液,固井后,套管中会残留钻井液,通常需对套管进行清洗。然而施工现场的环境复杂,钻井后无法判断钻井液对套管的污染程度,从而也无法对套管进行高效清洗。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套管污染评价方法以及系统。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套管污染评价方法,包括:步骤1、获取钻井液循环前的第一特征;
[0006]步骤2、对套管进行第一预设时长的钻井液循环;
[0007]步骤3、获取钻井液循环后的第二特征;
[0008]步骤4、根据所述第一特征以及所述第二特征,对套管内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
[0009]采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进行污染程度的评价时,利用钻井液对套管的内壁进行污染,具体是钻井液从套管内流过后会在套管的内壁残留,进而形成对套管内壁的污染。对套管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进而可通过更换不同的钻井液,以评价不同的钻井液对套管的污染程度。可模拟出套管真实的工况条件,从而减少了模拟结果存在的误差,由此可获得更加真实准确的数据信息作为参考。应用于实际作业中,可为钻井液及清洗液的选择做参考,同时实现高效清洗。
[0010]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之后包括:步骤5、获取清洗液循环前的第三特征;
[0011]步骤6、对套管进行第二预设时长的清洗液循环;
[0012]步骤7、获取清洗液循环后的第四特征;
[0013]步骤8、根据所述第三特征以及所述第四特征,对套管内的清洗效果进行评价。
[0014]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需进行清洗效果评价时,可向套管中提供循环的清洗液,清洗液可对套管内壁的残留的钻井液进行去除,以达到清洗套管的目的。通过更换不同的清洗液,以评价不同的清洗液对污染后套管的清洗效果。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特征为第一粒径分布图,所述第二特征为第二粒径分布图;
[0016]所述步骤4包括:步骤411、根据第一粒径分布图确定钻井液循环前的第一粒径中值,根据第二粒径分布图确定钻井液循环后的第二粒径中值;
[0017]步骤412、根据所述钻井液循环前的第一粒径中值以及所述钻井液循环后的第二
粒径中值,计算套管内的污染值;
[0018]步骤413、根据所述套管内的污染值,对套管内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
[0019]所述第三特征为第三粒径分布图,所述第四特征为第四粒径分布图;
[0020]所述步骤8包括:步骤811、根据第三粒径分布图确定清洗液循环前的第三粒径中值,根据第四粒径分布图确定清洗液循环后的第四粒径中值;
[0021]步骤812、根据所述清洗液循环前的第三粒径中值以及所述清洗液循环后的第四粒径中值,计算套管内的清洗效果值;
[0022]步骤813、根据所述套管内的清洗效果值,对套管内的清洗效果进行评价。
[0023]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钻井液循环过程中,套管被污染后,钻井液中的部分组分残留在套管的内壁上,循环过程中的钻井液的粒径分布相比原始的钻井液的粒径分布发生变化。可通过污染前后钻井液的粒径分布变化判断套管内的污染程度。同理,循环使用清洗液对套管进行清洗,清洗前后的清洗液的粒径分布也会发生变化,由此可通过套管清洗前后清洗液的粒径分布变化来判断清洗效果。测试钻井液循环前后的粒径分布图,根据钻井液循环前后的粒径分布图确定钻井液循环前后的粒径中值。同理,测试清洗液循环前后的粒径分布图,根据清洗液循环前后的粒径分布图确定清洗液循环前后的粒径中值。
[0024]进一步地,所述套管内的污染值通过下述公式计算:
[0025]η1=(D
50
a

D
50
b)
÷
D
50
a
[0026]其中,η1为套管内的污染值,D
50
a为钻井液循环前的第一粒径中值,D
50
b为钻井液循环后的第二粒径中值;
[0027]所述套管内的清洗效果值通过下述公式计算:
[0028]η2=(D
50
d

D
50
c)
÷
D
50
c
[0029]其中,η2为套管内的清洗效果值,D
50
c为清洗液循环前的第三粒径中值,D
50
d为清洗液循环后的第四粒径中值。
[0030]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套管内的污染值,进行污染程度评价;污染值越大污染程度越重,污染值越小污染程度越轻。同理,利用清洗效果值进行清洗效果评价;清洗效果值越大清洗效果越好,清洗效果值越小清洗效果越差。
[003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特征为套管的第一重量值,所述第二特征为套管的第二重量值;
[0032]所述步骤4包括:步骤421、获取第一预设实验数据;
[0033]步骤422、根据所述第一重量值以及所述第二重量值,计算套管的第一重量变化值;
[0034]步骤423、根据所述套管的第一重量变化值以及所述第一预设实验数据,对套管内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
[0035]所述第三特征为套管的第三重量值,所述第四特征为套管的第四重量值;
[0036]所述步骤8包括:步骤821、获取第二预设实验数据;
[0037]步骤822、根据所述第三重量值以及所述第四重量值,计算套管的第二重量变化值;
[0038]步骤823、根据所述套管的第二重量变化值以及所述第二预设实验数据,对套管内
的清洗效果进行评价。
[0039]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套管被污染后,套管的内壁上残留有钻井液,因此套管的重量会相比未被污染时的重量发生变化。由此也可通过污染前后套管的重量变化判断套管内的污染程度。同理,套管清洗前后的重量也会发生变化,由此可通过套管清洗前后的重量变化来判断清洗效果。具体地,钻井液循环完成后,可将套管取出进行称重,以获得被污染后套管的重量,再与未被污染的套管的重量进行比较,由此通过套管的重量变化与预设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可对套管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
[004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特征为钻井液循环后的第一污染网格数量,
[0041]所述步骤4包括:步骤431、获取套管的检测窗口的网格总数量;
[0042]步骤432、根据所述污染网格数量占所述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套管污染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1、获取钻井液循环前的第一特征;步骤2、对套管进行第一预设时长的钻井液循环;步骤3、获取钻井液循环后的第二特征;步骤4、根据所述第一特征以及所述第二特征,对套管内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套管污染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之后包括:步骤5、获取清洗液循环前的第三特征;步骤6、对套管进行第二预设时长的清洗液循环;步骤7、获取清洗液循环后的第四特征;步骤8、根据所述第三特征以及所述第四特征,对套管内的清洗效果进行评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套管污染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特征为第一粒径分布图,所述第二特征为第二粒径分布图;所述步骤4包括:步骤411、根据第一粒径分布图确定钻井液循环前的第一粒径中值,根据第二粒径分布图确定钻井液循环后的第二粒径中值;步骤412、根据所述钻井液循环前的第一粒径中值以及所述钻井液循环后的第二粒径中值,计算套管内的污染值;步骤413、根据所述套管内的污染值,对套管内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所述第三特征为第三粒径分布图,所述第四特征为第四粒径分布图;所述步骤8包括:步骤811、根据第三粒径分布图确定清洗液循环前的第三粒径中值,根据第四粒径分布图确定清洗液循环后的第四粒径中值;步骤812、根据所述清洗液循环前的第三粒径中值以及所述清洗液循环后的第四粒径中值,计算套管内的清洗效果值;步骤813、根据所述套管内的清洗效果值,对套管内的清洗效果进行评价。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套管污染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内的污染值通过下述公式计算:η1=(D
50
a

D
50
b)
÷
D
50
a其中,η1为套管内的污染值,D
50
a为钻井液循环前的第一粒径中值,D
50
b为钻井液循环后的第二粒径中值;所述套管内的清洗效果值通过下述公式计算:η2=(D
50
d

D
50
c)
÷
D
50
c其中,η2为套管内的清洗效果值,D
50
c为清洗液循环前的第三粒径中值,D
50
d为清洗液循环后的第四粒径中值。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套管污染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特征为套管的第一重量值,所述第二特征为套管的第二重量值;所述步骤4包括:步骤421、获取第一预设实验数据;步骤422、根据所述第一重量值以及所述第二重量值,计算套管的第一重量变化值;
步骤423、根据所述套管的第一重量变化值以及所述第一预设实验数据,对套管内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所述第三特征为套管的第三重量值,所述第四特征为套管的第四重量值;所述步骤8包括:步骤821、获取第二预设实验数据;步骤822、根据所述第三重量值以及所述第四重量值,计算套管的第二重量变化值;步骤823、根据所述套管的第二重量变化值以及所述第二预设实验数据,对套管内的清洗效果进行评价。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套管污染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特征为钻井液循环后的第一污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世岭张杨杨向同马汝涛穆凌雨黄波宋瀚轩郭继香王永红叶禹乔岩李东阳董胜伟何爱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