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翅片管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3179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8: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翅片管束,包括:翅片管束本体,包括若干个迎风侧基管、若干个背风侧基管、连通所述迎风侧基管和所述背风侧基管的上联箱、连通各个所述迎风侧基管的第一下联箱以及连通各个所述背风侧基管的第二下联箱,所述第二下联箱具有介质入口,所述第一下联箱具有介质出口;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迎风侧基管的外壁上,且靠近所述第一下联箱的一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温度传感器的有效布置,尤其在冬季环境低温的情况下,在翅片管束本体面临着冻结的风险时,可以实现翅片管束本体的壁温实时精准监控,起到翅片管束本体的冻结预警的效果。而且仅需要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即可达到冻结预警的效果,降低预警成本。降低预警成本。降低预警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翅片管束


[0001]本技术涉及电站空气冷却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翅片管束。

技术介绍

[0002]汽轮机排放的尾汽通过大型的输汽管道,被输送到空冷散热机组的翅片管内,冷空气吸收了蒸汽在翅片管内壁冷凝所释放的热量,并直接把热量排放到周围的大气中,这样在翅片管中,低压蒸汽得到了冷凝,在重力作用下,这种冷凝液流入凝结水箱,再从凝结水箱用泵把它抽回电站系统,由于空气侧所采用的通风手段不同,所以在电站空气冷却系统中,又分为强迫通风直接空冷系统和自然通风直接空冷系统。
[0003]北方地区冬季寒冷,特别是高寒地区,冬季极端气温甚至低于

40℃,为电站空冷系统的防冻安全运行提出了严峻考验。尤其是供暖季到来时,大部分机组排放的水蒸气直接用于供暖,导致直接空冷系统热负荷大幅降低,直接空冷系统的翅片管面临冻结风险,严重影响机组的安全运行。
[0004]为了预警翅片管束的冻结风险,以便在出现冻结风险前,提前处理,现有技术中,在翅片管束的多个位置大面积布置温度传感器,由于所需要的温度传感器较多,导致预警成本较高。
[0005]因此,如何合理布置温度传感器,以减少温度传感器的数量,降低预警成本,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翅片管束,以通过合理布置温度传感器,减少温度传感器的数量,降低预警成本。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翅片管束,包括:/>[0009]翅片管束本体,包括若干个迎风侧基管、若干个背风侧基管、连通所述迎风侧基管和所述背风侧基管的上联箱、连通各个所述迎风侧基管的第一下联箱以及连通各个所述背风侧基管的第二下联箱,所述第二下联箱具有介质入口,所述第一下联箱具有介质出口;
[0010]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迎风侧基管的外壁上,且靠近所述第一下联箱的一端。
[0011]可选地,在上述翅片管束中,所述温度传感器为一个,且设置于最远离所述背风侧基管的所述迎风侧基管上。
[0012]可选地,在上述翅片管束中,所述迎风侧基管为三根,且沿远离所述背风侧基管至靠近所述背风侧基管的方向上,依次为第一迎风侧基管、第二迎风侧基管和第三迎风侧基管;
[0013]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迎风侧基管的靠近所述第一下联箱的一端。
[0014]可选地,在上述翅片管束中,所述温度传感器为热电阻或热电偶。
[0015]可选地,在上述翅片管束中,所述温度传感器为有线传感器或无线传感器。
[0016]本技术提供的翅片管束,包括若干个迎风侧基管和若干个背风侧基管,其中背风侧基管与介质入口连通,迎风侧基管与介质出口连通,也即背风侧基管为待散热介质的上游,迎风侧基管为待散热介质的下游。由于迎风侧基管为待散热介质的下游,且为迎风侧,因此迎风侧基管的介质温度较背风侧基管的介质温度更低,在迎风侧基管的外壁上,且靠近第一下联箱的一端设置温度传感器,即仅在介质温度最低的位置设置温度传感器,若翅片管束存在冻结风险时,则最先冻结的位置为温度传感器设置的位置,因此可提前预警冻结风险,以提醒操作人员及时应对。本技术通过温度传感器的有效布置,尤其在冬季环境低温的情况下,在翅片管束本体面临着冻结的风险时,可以实现翅片管束本体的壁温实时精准监控,起到翅片管束本体的冻结预警的效果。而且仅需要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即可达到冻结预警的效果,降低预警成本。
[0017]一种翅片管束,包括:
[0018]翅片管束本体,包括若干个迎风侧基管、若干个背风侧基管、连通所述迎风侧基管和所述背风侧基管的上联箱、连通各个所述迎风侧基管的第一下联箱以及连通各个所述背风侧基管的第二下联箱,所述第二下联箱具有介质出口,所述第一下联箱具有介质入口;
[0019]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靠近所述迎风侧基管的所述背风侧基管的外壁上,且位于所述背风侧基管的中部区域;
[0020]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靠近所述迎风侧基管的所述背风侧基管的外壁上,且位于靠近所述第二下联箱的一端。
[0021]可选地,在上述翅片管束中,还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最远离所述背风侧基管的所述迎风侧基管上,且位于所述迎风侧基管的靠近所述上联箱的一端。
[0022]可选地,在上述翅片管束中,所述迎风侧基管为三根,且沿远离所述背风侧基管至靠近所述背风侧基管的方向上,依次为第一迎风侧基管、第二迎风侧基管和第三迎风侧基管;
[0023]所述背风侧基管为三根,且沿靠近所述迎风侧基管至远离所述迎风侧基管的方向上,依次为第一背风侧基管、第二背风侧基管和第三背风侧基管;
[0024]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背风侧基管的中部;
[0025]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背风侧基管的靠近所述第二下联箱的一端;
[0026]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第一迎风侧基管的靠近所述上联箱的一端。
[0027]可选地,在上述翅片管束中,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为热电阻或热电偶。
[0028]可选地,在上述翅片管束中,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为有线传感器或无线传感器。
[0029]本技术提供的翅片管束,包括若干个迎风侧基管和若干个背风侧基管,其中背风侧基管与介质出口连通,迎风侧基管与介质入口连通,也即迎风侧基管为待散热介质的上游,背风侧基管为待散热介质的下游。由于背风侧基管为待散热介质的下游,理论上应该温度更低,但是背风侧基管位于背风侧,因此温度最低点并非位于最远离迎风侧基管的位置,随着换热风与迎风侧基管换热,风温升高,存在将热量传递至背风侧基管的情况,因此温度最低点位于最靠近迎风侧基管的背风侧基管上。因此在此背风侧基管上的中部区域
以及靠近第二下联箱的端部分别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能够提前预警冻结风险,以提醒操作人员及时应对。本技术通过温度传感器的有效布置,尤其在冬季环境低温的情况下,在翅片管束本体面临着冻结的风险时,可以实现翅片管束本体的壁温实时精准监控,起到翅片管束本体的冻结预警的效果。而且仅需要设置若干个温度传感器,即可达到冻结预警的效果,降低预警成本。
附图说明
[00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翅片管束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翅片管束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中的各项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0034]101为第一迎风侧基管,102为第二迎风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翅片管束,其特征在于,包括:翅片管束本体,包括若干个迎风侧基管、若干个背风侧基管、连通所述迎风侧基管和所述背风侧基管的上联箱(109)、连通各个所述迎风侧基管的第一下联箱(107)以及连通各个所述背风侧基管的第二下联箱(108),所述第二下联箱(108)具有介质入口,所述第一下联箱(107)具有介质出口;温度传感器(110),设置于所述迎风侧基管的外壁上,且靠近所述第一下联箱(107)的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110)为一个,且设置于最远离所述背风侧基管的所述迎风侧基管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翅片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侧基管为三根,且沿远离所述背风侧基管至靠近所述背风侧基管的方向上,依次为第一迎风侧基管(101)、第二迎风侧基管(102)和第三迎风侧基管(103);所述温度传感器(110)设置于所述第一迎风侧基管(101)的靠近所述第一下联箱(107)的一端。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翅片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110)为热电阻或热电偶。5.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翅片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110)为有线传感器或无线传感器。6.一种翅片管束,其特征在于,包括:翅片管束本体,包括若干个迎风侧基管、若干个背风侧基管、连通所述迎风侧基管和所述背风侧基管的上联箱(209)、连通各个所述迎风侧基管的第一下联箱(207)以及连通各个所述背风侧基管的第二下联箱(208),所述第二下联箱(208)具有介质出口,所述第一下联箱(207)具有介质入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学李国栋杨晓巳郑善合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