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气余热回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92422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8:48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尾气余热回收系统,涉及热处理技术领域,包括集烟排放管道、输送管道、换热管、换热槽和输出管道,集烟排放管道用于连接炉内加热管并收集炉内加热管产生的燃烧尾气;输送管道与若干个集烟排放管道连接,用于传输燃烧尾气;换热管的入口端与输送管道连接,用于接收燃烧尾气;换热槽内部装有换热流体,其中换热管设置在换热槽内,且换热管的外壁与换热流体接触,以使燃烧尾气与换热流体实现热交换;输出管道与换热管的出口端连接。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避免了管道内部水垢的影响,避免安全隐患,充分回收U型辐射管排放的余热,大大减少热量的排放,增加的能源的回收率,总的燃气能源利用率可由65%可提升到90%。到90%。到9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尾气余热回收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热处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尾气余热回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U型辐射管是一种常见的加热元件,回收燃气燃烧进行间接加热,以热辐射的型式把热量从辐射管表面扩散,提高炉膛内的温度,对产品进行加热。由于辐射管将燃烧产物同被加热工件间隔,燃烧产物不会对炉膛内高温气氛控制产生影响,炉膛内的温度波动稳定,便于控制和调节。因此回收U型辐射管加热是保护气氛热处理设备的可选加热元件,如连续炉(网带式、滚棒式和推盘式)、箱式多用炉等。
[0003]为提高燃烧效率,通常U型辐射管两端分别安装燃烧器和换热装置。各生产商使用换热器式样有差异,换热效率也不同,经过换热装置后排放的尾气温度在400

500℃。U型辐射管的燃烧系统,实际燃烧的效率最大约为65%,余下35%的热量通过尾气排到大气,导致热能浪费。
[0004]现有的方案是在尾气排放端的排烟管内或管外布置有水道,排烟管道内采用螺旋式水道,下端进水,上端出水或出蒸汽。排烟管道外采用水套夹层,同样也是下端进水,上端出水或出蒸汽。也有多个排烟管道热量汇集,回收盘管通水进行余热回收。这种方式通常需要采用盘管或水套夹层等型式进行换热,长期使用后,管路的内壁会生产水垢,从而降低换热效率,管路压力增大,管路产生破损,存在安全隐患,且不便于安全检查。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包括,例如,提供了一种尾气余热回收系统,其能够将燃烧尾气引出至换热槽进行换热,避免了管道内部水垢的影响,避免安全隐患,充分回收U型辐射管排放的余热,大大减少热量的排放,增加的能源的回收率,总的燃气能源利用率可由65%可提升到90%。
[0006]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0007]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尾气余热回收系统,包括:
[0008]集烟排放管道,用于连接炉内加热管并收集所述炉内加热管产生的燃烧尾气;
[0009]输送管道,所述输送管道与若干个所述集烟排放管道连接,用于传输所述燃烧尾气;
[0010]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入口端与所述输送管道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燃烧尾气;
[0011]换热槽,所述换热槽内部装有换热流体,其中所述换热管设置在所述换热槽内,且所述换热管的外壁与所述换热流体接触,以使所述燃烧尾气与所述换热流体实现热交换;
[0012]输出管道,所述输出管道与换热管的出口端连接。
[001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尾气余热回收系统还包括温控器,所述换热槽中设置有第一热电偶,所述第一热电偶用于检测所述换热流体的温度,所述输出管道上设置有动力风机,所述动力风机用于抽出所述换热管内的所述燃烧尾气,所述温控器同时与所述第
一热电偶和所述动力风机通信连接,用于依据所述换热流体的温度来启动所述动力风机。
[001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输送管道上设置有第一风阀,且所述第一风阀与所述集烟排放管之间的所述输送管道上还设置有排气支管,所述排气支管上设置有第二风阀,所述第一风阀与所述第二风阀均与所述温控器通信连接,并在所述温控器的控制下择一开启。
[001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管的外壁设置有若干个外换热片,所述外换热片朝向远离所述换热管中心的方向延伸。
[001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管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内换热片,所述内换热片沿所述换热管的延伸方向设置。
[001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管的入口端还设置有第一温度表,所述第一温度表用于检测所述换热管入口端的温度,所述换热管的出口端还设置有第二温度表,所述第二温度表用于检测所述换热管的出口端的温度。
[001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管的入口端还设置有第二热电偶,所述第二热电偶伸入所述换热管,用于检测进入所述换热管的所述燃烧尾气的温度。
[001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集烟排放管道包括集烟管和排烟管,所述集烟管用于连接所述炉内加热管,所述排烟管的一端与所述集烟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输送管道连接。
[002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集烟管内还设置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用于局部伸入所述炉内加热管的出口侧,并用于与所述炉内加热管的入口侧连接,用于预热空气并将预热后的所述空气送入所述炉内加热管的入口侧。
[002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器包括集流接头、内管、外管和换热件,所述外管设置在所述集流接头的底部,并与所述集流接头连通,所述内管穿过所述集流接头并伸入所述外管,所述换热件设置在所述外管上,用于预热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中的空气,所述集流接头上还设置有补气管道,所述补气管道用于与所述炉内加热管的入口侧连接。
[002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
[002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气余热回收系统,通过在炉内加热管的出口处连接集烟排放管道,并利用输送管道将若干个集烟排放管道中的燃烧尾气输送至换热管,而换热管设置在换热槽内,换热槽内装有换热流体,利用换热管能够实现燃烧尾气和换热流体之间的热交换,从而将燃烧尾气中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通过额外设置输送管道直接将燃烧尾气引出,并利用换热管直接与换热槽内的换热流体换热,从而实现了尾气的余热回收。并且这种方式避免了使用盘管或套管式管道,避免了管道内部水垢的影响,避免安全隐患,充分回收U型辐射管排放的余热,大大减少热量的排放,增加的能源的回收率,总的燃气能源利用率可由65%可提升到90%。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尾气余热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尾气余热回收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图2中换热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图1中集烟排放管道与炉内加热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9]图标:100

尾气余热回收系统;110

集烟排放管道;111

集烟管;113

排烟管;120

输送管道;121

第一风阀;122

排气支管;123

第二风阀;130

换热管;131

外换热片;132

内换热片;133

第一温度表;134

第二温度表;135

第二热电偶;140

换热槽;141

换热流体;150

输出管道;15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气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集烟排放管道,用于连接炉内加热管并收集所述炉内加热管产生的燃烧尾气;输送管道,所述输送管道与若干个所述集烟排放管道连接,用于传输所述燃烧尾气;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入口端与所述输送管道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燃烧尾气;换热槽,所述换热槽内部装有换热流体,其中所述换热管设置在所述换热槽内,且所述换热管的外壁与所述换热流体接触,以使所述燃烧尾气与所述换热流体实现热交换;输出管道,所述输出管道与换热管的出口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余热回收系统还包括温控器,所述换热槽中设置有第一热电偶,所述第一热电偶用于检测所述换热流体的温度,所述输出管道上设置有动力风机,所述动力风机用于抽出所述换热管内的所述燃烧尾气,所述温控器同时与所述第一热电偶和所述动力风机通信连接,用于依据所述换热流体的温度来启动所述动力风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气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道上设置有第一风阀,且所述第一风阀与所述集烟排放管之间的所述输送管道上还设置有排气支管,所述排气支管上设置有第二风阀,所述第一风阀与所述第二风阀均与所述温控器通信连接,并在所述温控器的控制下择一开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外壁设置有若干个外换热片,所述外换热片朝向远离所述换热管中心的方向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尾气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洪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丰东热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