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无线充电的加热充电模块及其热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19661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8: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无线充电的加热充电模块及其热充装置,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表面设有一工作区,壳体内设有一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有热充线圈和所述的加热充电模块,所述热充线圈连接加热充电模块,热充线圈设置在工作区的下方。所述加热充电模块检测工作区上放置的物体是移动终端时,与移动终端通信并控制热充线圈对移动终端进行无线充电;检测物体是包装饮料时,控制热充线圈对包装饮料加热。只需将物体放在工作区就能识别物体的类型并执行对应的充电或加热操作,无需用户设置加热温度时间,操作方便且能随身携带。操作方便且能随身携带。操作方便且能随身携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无线充电的加热充电模块及其热充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无线充电的加热充电模块及其热充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利乐包是比较常见的用于液体食品(如牛奶和各种饮料)包装的,由纸、铝、塑料组成的六层复合纸包装,能够有效阻隔空气和光线,能够让液体食品的消费更加方便而安全、而且保质期更长。由于铝箔包装的最里面有一层聚乙烯膜(PE膜),正常情况下的熔点在120℃以上,在包装符合国家标准的情况下,带包装直接加热不会有问题。在寒冷的季节,利乐包装的饮品由于温度较低,直接饮用有损身体健康,通常会加热后再饮用。
[0003]现有的加热方式有水煮加热和加热设备,水煮加热需要有水和烧水的容器(能放入利乐包),受烧水环境的限制,不能随时随地的加热,且操作不方便。加热设备常见的有加热柜,但其能耗大且占地大,只能放在固定的地方且不能移动;同时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能,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都需要人为控制,若有饮料重复加热可能会使应有的营养成分流失,有的加热柜外观上看不见具体加热温度,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安全,注意温度设定,防止被烫伤,存在安全隐患。还有的加热设备通过电阻加热,这种加热设备体积较大,不利于个人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无线充电的加热充电模块及其热充装置,以解决现有利乐包的加热设备体积大且不方便操作的问题。
[0005]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无线充电的加热充电模块,连接热充线圈和充电器,其包括线圈电路、物体检测电路、驱动电路、电源接口电路、通信电路、编解码电路和控制电路;所述线圈电路连接热充线圈、驱动电路、物体检测电路和编解码电路;控制电路连接物体检测电路、驱动电路、电源接口电路、通信电路和编解码电路;物体检测电路连接驱动电路,电源接口电路连接通信电路;
[0006]所述通信电路检测电源接口电路连接充电器时,通过电源接口电路与充电器通信来获取工作所需的电源电压;
[0007]所述物体检测电路对驱动电路下端的电流采样后传输给控制电路,控制电路根据电流的积分大小判断物体是移动终端还是包装饮料;
[0008]是移动终端时,控制电路控制驱动电路输出对应的PWM信号来驱动线圈电路进入充电模式,线圈电路控制热充线圈对移动终端进行无线充电,编解码电路在控制电路与移动终端之间信号转换以进行充电通信;
[0009]是包装饮料时,控制电路控制驱动电路输出对应的PWM信号来驱动线圈电路进入加热模式,线圈电路控制热充线圈对包装饮料进行加热。
[0010]可选地,所述的基于无线充电的加热充电模块中,所述线圈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
二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和第六电容;
[0011]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热充线圈的一端和驱动电路,第一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一电容接地;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热充线圈的另一端、编解码电路、第三电容的一端、第四电容的一端和第五电容的一端;第二电容的另一端连接第三电容的另一端、第四电容的另一端、第五电容的另一端和驱动电路;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五电容的另一端,第二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六电容接地。
[0012]可选地,所述的基于无线充电的加热充电模块中,所述物体检测电路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和第七电容;
[0013]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四电阻的一端和驱动电路,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七电容的一端和控制电路,第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七电容的另一端和地。
[0014]可选地,所述的基于无线充电的加热充电模块中,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八电容和第九电容;
[0015]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三MOS管的源极,第一MOS管的栅极通过第五电阻连接控制电路,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MOS管的源极和控制电路,第二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六电阻连接控制电路;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第八电容的一端、第九电阻的一端、第四MOS管的漏极和第九电容的一端;第八电容的另一端连接第九电容的另一端、第三电阻的一端和第一MOS管的源极;第九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电源端,第三MOS管的栅极通过第七电阻连接控制电路,第三MOS管的漏极连接第四MOS管的源极和控制电路,第四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八电阻连接控制电路。
[0016]可选地,所述的基于无线充电的加热充电模块中,所述电源接口电路包括电源接口,第十电阻、第十电容和第十一电容;
[0017]所述电源接口的GND脚接地;电源接口的VPP脚是电源端、VPP脚还通过第十电容接地;第十一电容与第十电容并联;电源接口的OTG脚连接控制电路、OTG脚还通过第十电阻接地;电源接口的CC1脚、CC2脚、DM脚和DP脚均连接控制电路,电源接口的CC1脚和CC2脚还连接通信电路。
[0018]可选地,所述的基于无线充电的加热充电模块中,所述通信电路包括第五MOS管、第六MOS管、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十二电容和第十三电容;
[0019]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连接第十一电阻的一端和电源接口的CC1脚,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五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第十二电容的一端和控制电路;第五MOS管的栅极连接第六MOS管的栅极、第十三电阻的一端和第十四电阻的一端;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供电端,第六MOS管的漏极连接电源接口的CC2脚和第十二电阻的一端,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和地;第六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二开关管的发射极、第十三电容的一端和控制电路;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开关管的集电极和供电端;第一开关管的基极连接第十五电阻的一端、第二开关管的基极、第十六电阻的一端和控制电路;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和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均接地,第二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供电端,第三开关管的基极连接第十二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第三开关管
的集电极连接第十七电阻的一端、第四开关管的集电极、第十八电阻的一端和控制电路;第十七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十八电阻的另一端和供电端,第三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地,第四开关管的基极连接第十三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第四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和地。
[0020]可选地,所述的基于无线充电的加热充电模块中,所述编解码电路包括第三三极管、第十九电阻、第二十电阻、第二十一电阻、第十四电容和第十五电容;
[0021]所述第三三极管的正极通过第十九电阻连接第二电容的一端;第三三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十电阻的一端、第十四电容的一端和第十五电容的一端;第二十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十一电阻的一端和控制电路,第二十一电阻的另一端和第十五电容的另一端均接地,第十四电容的另一端连接控制电路。...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无线充电的加热充电模块,连接热充线圈和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线圈电路、物体检测电路、驱动电路、电源接口电路、通信电路、编解码电路和控制电路;所述线圈电路连接热充线圈、驱动电路、物体检测电路和编解码电路;控制电路连接物体检测电路、驱动电路、电源接口电路、通信电路和编解码电路;物体检测电路连接驱动电路,电源接口电路连接通信电路;所述通信电路用于检测电源接口电路连接充电器时,通过电源接口电路与充电器通信来获取工作所需的电源电压;所述物体检测电路用于对驱动电路下端的电流采样后传输给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判断物体是移动终端时,控制驱动电路输出对应的PWM信号来驱动线圈电路进入充电模式;线圈电路控制热充线圈对移动终端进行无线充电,编解码电路在控制电路与移动终端之间信号转换以进行充电通信;所述控制电路还用于判断物体是包装饮料时,控制驱动电路输出对应的PWM信号来驱动线圈电路进入加热模式,线圈电路控制热充线圈对包装饮料进行加热;所述控制电路根据电流的积分大小判断物体是移动终端还是包装饮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无线充电的加热充电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和第六电容;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热充线圈的一端和驱动电路,第一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一电容接地;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热充线圈的另一端、编解码电路、第三电容的一端、第四电容的一端和第五电容的一端;第二电容的另一端连接第三电容的另一端、第四电容的另一端、第五电容的另一端和驱动电路;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五电容的另一端,第二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六电容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无线充电的加热充电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物体检测电路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和第七电容;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四电阻的一端和驱动电路,第三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七电容的一端和控制电路,第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七电容的另一端和地。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无线充电的加热充电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八电容和第九电容;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三MOS管的源极,第一MOS管的栅极通过第五电阻连接控制电路,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MOS管的源极和控制电路,第二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六电阻连接控制电路;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第八电容的一端、第九电阻的一端、第四MOS管的漏极和第九电容的一端;第八电容的另一端连接第九电容的另一端、第三电阻的一端和第一MOS管的源极;第九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电源端,第三MOS管的栅极通过第七电阻连接控制电路,第三MOS管的漏极连接第四MOS管的源极和控制电路,第四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八电阻连接控制电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无线充电的加热充电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接口电路包括电源接口,第十电阻、第十电容和第十一电容;所述电源接口的GND脚接地;电源接口的VPP脚是电源端、VPP脚还通过第十电容接地;第十一电容与第十电容并联;电源接口的OTG脚连接控制电路、OTG脚还通过第十电阻接地;
电源接口的CC1脚、CC2脚、DM脚和DP脚均连接控制电路,电源接口的CC1脚和CC2脚还连接通信电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无线充电的加热充电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电路包括第五MOS管、第六MOS管、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十二电容和第十三电容;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连接第十一电阻的一端和电源接口的CC1脚,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五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第十二电容的一端和控制电路;第五MOS管的栅极连接第六MOS管的栅极、第十三电阻的一端和第十四电阻的一端;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供电端,第六MOS管的漏极连接电源接口的CC2脚和第十二电阻的一端,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和地;第六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二开关管的发射极、第十三电容的一端和控制电路;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开关管的集电极和供电端;第一开关管的基极连接第十五电阻的一端、第二开关管的基极、第十六电阻的一端和控制电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昕吴志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一鑫研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