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颗粒污泥循环功能的污水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91761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8 09: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颗粒污泥循环功能的污水净化系统,涉及污水生物处理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污水净化装置中由颗粒污泥解体形成的絮状污泥泥水混合液通过气动污泥回流装置的带动进入到颗粒污泥再生管中,先通过药剂投加口往颗粒污泥再生管投加有机高分子聚合物,之后混合液分别流经颗粒污泥再生管的湍流区和旋流区,使得混合流体与药剂充分混合,并在在旋流的作用下团聚形成颗粒污泥,再送回到污水净化装置的兼氧池进和好氧池中形成循环系统。通过这样的循环方式可以使得系统始终可以保持反应区内颗粒污泥浓度,维持反应器高效降解速率,装置结构使用简单效率高,能够有效保持反应区的颗粒污泥数量,也能够减少剩余污泥外排。剩余污泥外排。剩余污泥外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颗粒污泥循环功能的污水净化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生物处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颗粒污泥循环功能的污水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对于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工艺,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是活性污泥法以及生物膜法,但是这两种方法处理工业废水存在处理效率底下的问题,并且废水排放标准日渐严苛,在满足出水达标排放的目标下,需要设置巨大的生物反应区来降解水中的污染物,而颗粒污泥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反应区的微生物浓度,进而提高处理效率,但是好氧颗粒污泥非常难以培养成功,且在运行过程中易发生颗粒污泥解体。因此,急需一种能够使颗粒污泥能够循环再生的方法。
[0003]公开号为CN217077128U的文献,针对厌氧颗粒污泥钙化问题,对厌氧颗粒污泥进行脱钙处理后再利用,对于颗粒污泥的再生只是通过污泥在反应器内慢慢培养再生,再生效率低,需要的时间很久,而且好氧颗粒污泥在曝气环境中更容易解体,该方法不适用于好氧颗粒污泥体系;公开号为CN107473326A通过好氧颗粒污泥来吸附染料废水中的污染物,再通过酸性TiO2水溶胶来再生颗粒污泥,该酸性TiO2水溶胶制备过程繁琐,且忽略了好氧颗粒污泥在过程中解体的问题,不具有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颗粒污泥循环功能的污水净化系统,用于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颗粒污泥循环功能的污水净化系统,包括:
[0006]污水净化装置、气动污泥回流装置和颗粒污泥再生管,所述污水净化装置、所述气动污泥回流装置和所述颗粒污泥再生管依次连接形成循环系统;
[0007]所述污水净化装置包括兼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所述兼氧池、所述好氧池和所述沉淀池依次相连通;
[0008]所述气动污泥回流装置的一端和所述沉淀池的底部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气动污泥回流装置的另一端和所述颗粒污泥再生管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气动污泥回流装置将所述沉淀池中的絮状污泥泥水混合液送入到所述颗粒污泥再生管中;
[0009]所述颗粒污泥再生管的一端为入料端,所述颗粒污泥再生管的另一端为出料端,所述入料端和所述气动污泥回流装置相连通,所述出料端分别和所述兼氧池、所述好氧池相连通,所述颗粒污泥再生管的内部设有湍流段和旋流段,所述湍流段靠近所述入料端,所述旋流段靠近所述出料端,所述颗粒污泥再生管上还设有药剂投加口,所述药剂投加口的位置靠近所述入料端。
[0010]可选的,所述兼氧池中设有搅拌组件,所述搅拌组件包括驱动电机、驱动轴和搅拌
叶片,所述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兼氧池的顶部,所述搅拌叶片位于所述兼氧池的底部,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所述驱动轴驱动搅拌叶片转动。
[0011]可选的,所述好氧池的底部设有曝气盘。
[0012]可选的,所述污水净化装置中相邻的所述兼氧池、所述好氧池和所述沉淀池之间均设有溢流口和溢流堰,所述溢流堰的位置高于所述溢流口。
[0013]可选的,所述气动污泥回流装置包括进料管、提升管、出料管和气泵,
[0014]所述进料管、所述提升管和所述出料管依次连接,所述进料管远离所述提升管的一端和所述沉淀池相连通,所述出料管远离所述提升管的一端和所述颗粒污泥再生管相连通,所述提升管的管道内部设有环形布气槽和进气道,所述进气道的一端和所述环形布气槽连通,所述进气道的另一端和所述气泵通过通气管连通,所述进料管靠近所述提升管的一端的管壁上环向设置有多个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和所述环形布气槽的位置贴合。
[0015]可选的,所述进料管和所述提升管之间、所述出料管和所述提升管之间均通过螺纹连接;
[0016]所述进料管和所述提升管的连接位置、所述出料管和所述提升管的连接位置处均设有弹性密封圈。
[0017]可选的,所述颗粒污泥再生管内部在所述湍流段处设有正反螺旋混合结构,所述正反螺旋混合结构为SK型静态混合器。
[0018]可选的,所述颗粒污泥再生管内部在所述旋流段设有内螺旋翅片。
[0019]可选的,所述内螺旋翅片沿所述入料端到所述出料端的方向上螺旋密度逐渐增大。
[0020]可选的,所述颗粒污泥再生管和所述污水净化装置之间设有多个连接支管,各个所述连接支管分别和所述兼氧池、所述好氧池连通,所述连接支管上设有回流调节阀。
[0021]如上所述,本技术的一种具有颗粒污泥循环功能的污水净化系统,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颗粒污泥循环功能的污水净化系统,主要用于污水生物处理
中。本技术的污水净化装置中主要通过颗粒污泥技术实现污水废水的处理,但在污水净化装置的处理过程中易发生颗粒污泥解体的情况,进而造成处理过程效率低下的相关弊端,而本技术中污水净化装置中由颗粒污泥解体形成的絮状污泥泥水混合液通过气动污泥回流装置的带动进入到颗粒污泥再生管中,先通过药剂投加口往颗粒污泥再生管投加有机高分子聚合物,之后混合液分别流经颗粒污泥再生管的湍流区和旋流区,使得混合流体与药剂充分混合,并在在旋流的作用下团聚形成颗粒污泥,再送回到污水净化装置的兼氧池进和好氧池中形成循环系统。通过这样的循环方式可以使得系统始终可以保持反应区内颗粒污泥浓度,维持反应器高效降解速率,装置结构使用简单效率高,能够有效保持反应区的颗粒污泥数量,也能够减少剩余污泥外排。
附图说明
[0023]图1显示为本技术的一种具有颗粒污泥循环功能的污水净化系统的整体布置图;
[0024]图2显示为本技术中颗粒污泥再生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显示为本技术中气动污泥回流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27]请参阅图1至图3。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28]以下各个实施例仅是为了举例说明。各个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组合,其不仅仅限于以下单个实施例展现的内容。
[0029]请参阅图1

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颗粒污泥循环功能的污水净化系统,包括污水净化装置、气动污泥回流装置1和颗粒污泥再生管2,所述污水净化装置、所述气动污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颗粒污泥循环功能的污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水净化装置、气动污泥回流装置和颗粒污泥再生管,所述污水净化装置、所述气动污泥回流装置和所述颗粒污泥再生管依次连接形成循环系统;所述污水净化装置包括兼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所述兼氧池、所述好氧池和所述沉淀池依次相连通;所述气动污泥回流装置的一端和所述沉淀池的底部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气动污泥回流装置的另一端和所述颗粒污泥再生管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气动污泥回流装置将所述沉淀池中的絮状污泥泥水混合液送入到所述颗粒污泥再生管中;所述颗粒污泥再生管的一端为入料端,所述颗粒污泥再生管的另一端为出料端,所述入料端和所述气动污泥回流装置相连通,所述出料端分别和所述兼氧池、所述好氧池相连通,所述颗粒污泥再生管的内部设有湍流段和旋流段,所述湍流段靠近所述入料端,所述旋流段靠近所述出料端,所述颗粒污泥再生管上还设有药剂投加口,所述药剂投加口的位置靠近所述入料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颗粒污泥循环功能的污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兼氧池中设有搅拌组件,所述搅拌组件包括驱动电机、驱动轴和搅拌叶片,所述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兼氧池的顶部,所述搅拌叶片位于所述兼氧池的底部,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所述驱动轴驱动搅拌叶片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颗粒污泥循环功能的污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的底部设有曝气盘。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颗粒污泥循环功能的污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净化装置中相邻的所述兼氧池、所述好氧池和所述沉淀池之间均设有溢流口和溢流堰,所述溢流堰的位置高于所述溢流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忠泉郑威城邹睿崔兵秦树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科工集团杭州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