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泥导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1639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8 09: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污泥导流装置,包括支架单元、第一导流单元、第二导流单元、调节单元、支撑单元、连接单元以及收集单元。其中,支架单元水平设置于地面,并位于滤液槽的侧部;第一导流单元设置于支架单元的侧部;第二导流单元设置于第一导流单元的底端;调节单元的第一端可翻转设置于第二导流单元的侧壁开口;支撑单元设置于支架单元的侧部,且支撑单元的顶端与第二导流单元的底端固定连接;连接单元的第一端设置于调节单元的第二端,连接单元的第二端设置于支撑单元的顶端;收集单元位于第二导流单元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简单合理,既能够便于收集板框压滤机排出的浓缩污泥,也便于将清洗板框压滤机的废水进行收集排放。便于将清洗板框压滤机的废水进行收集排放。便于将清洗板框压滤机的废水进行收集排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泥导流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污泥处理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污泥导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板框压滤机用来对污泥进行压滤脱水,以将污泥制成浓缩污泥。在板框压滤机对污泥进行浓缩消化之后,经过脱水的污泥含水率能降低到70%~80%,其体积降低到原体积的十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从而有利于后续对浓缩后的污泥进行运输和处理。
[0003]现有技术中在板框压滤机对污泥进行压滤脱水之后,形成的浓缩污泥若没有转运设备,通常会将浓缩污泥直接放置到地上,然后工作人员使用铲子手工将浓缩污泥收起;现有技术中还会使用其他方式对浓缩污泥进行处理转运,如使用皮带传输污泥、使用污泥斗收纳传输污泥以及螺旋输送等方式。但是上述方式在使用过程中投资成本较高,如需要设置皮带输送设备,从而不便于大规模使用;此外,现有技术中,在对板框压滤机进行清洗之后,清洗板框压滤机的废水通常需要排放到滤液槽内,然后由滤液槽排放到下水道,但由于板框压滤机的排水处设置有皮带、污泥斗等设备,从而不便于直接排放废水,从而增加了清洗板框压滤机废水的排放难度。
[0004]目前,针对现有技术中对板框压滤机排放的浓缩污泥进行转运需要设置皮带输送设备或螺旋输送设备导致投资成本高以及板框压滤机受皮带或污泥斗的影响不便于排放废水的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及一种污泥导流装置,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对板框压滤机排放的浓缩污泥进行转运需要设置皮带输送设备或螺旋输送设备导致投资成本高以及板框压滤机受皮带或污泥斗的影响不便于排放废水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泥导流装置,包括:
[0007]支架单元,所述支架单元水平设置于地面,并位于滤液槽的侧部,用于安装板框压滤机;
[0008]第一导流单元,所述第一导流单元设置于所述支架单元的侧部,用于获取所述板框压滤机输送的浓缩污泥;
[0009]第二导流单元,所述第二导流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单元的底端,且与所述滤液槽相对应设置,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导流单元输送的所述浓缩污泥;
[0010]调节单元,所述调节单元的第一端可翻转设置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侧壁开口;
[0011]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设置于所述支架单元的侧部,且所述支撑单元的顶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底端固定连接,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导流单元;
[0012]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调节单元的第二端,所述连接单元的第二端设置于所述支撑单元的顶端,所述连接单元用于将所述调节单元的第二端限位于所述支撑单元的顶端;
[0013]收集单元,所述收集单元设置于所述支撑单元的内部,并位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下方,用于所述浓缩污泥。
[0014]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单元包括:
[0015]支撑元件,所述支撑元件水平设置于地面;
[0016]框架元件,所述框架元件设置于所述支撑元件的顶端,且所述框架元件的底端与所述支撑元件的顶端连接。
[0017]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元件包括:
[0018]若干支撑柱,若干所述支撑柱间隔设置于所述框架元件的底端边缘位置,且所述支撑柱的顶端与所述框架元件的底端固定连接;
[0019]若干垫板,若干所述垫板对应设置于若干所述支撑柱的底端。
[0020]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元件包括:
[0021]若干伸缩件,若干所述伸缩件间隔设置于所述框架元件的底端边缘位置,且所述伸缩件的伸缩端与所述框架元件的底端固定连接。
[002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单元包括:
[0023]第一导流元件,所述第一导流元件设置于所述支架单元的侧部,且所述第一导流元件靠近所述支架单元的侧壁倾斜设置。
[002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流单元包括:
[0025]第二导流元件,所述第二导流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单元的底端,并连通所述第一导流单元设置;
[0026]安装槽元件,所述安装槽元件开设于所述第二导流元件的靠近所述支架单元的侧壁,且所述安装槽元件与所述滤液槽上下对应设置,所述安装槽元件用于安装所述调节单元。
[0027]进一步地,所述调节单元包括:
[0028]调节元件,所述调节元件的第一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导流元件的安装槽元件的内部,所述调节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单元的第一端连接。
[0029]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单元包括:
[0030]两支架元件,两所述支架元件的顶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底端、所述连接单元的第二端连接。
[0031]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单元包括:
[0032]第一连接元件,所述第一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调节单元的第二端;
[0033]第二连接元件,所述第二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支撑单元的顶端,并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可拆卸连接。
[0034]进一步地,所述污泥导流装置还包括:
[0035]栈板单元,所述栈板单元设置于所述收集单元的底端,用于便于移动所述收集单元。
[0036]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37](1)本技术的污泥导流装置,在获取板框压滤机的浓缩污泥的情况下,调节单元通过连接单元倾斜设置于第二导流单元的内部,以将浓缩污泥排放到收集单元的内部,在对板框压滤机进行清洗的情况下,连接单元释放调节单元,从而清洗板框压滤机的废水
能够从安装槽元件排出到滤液槽的内部,从而避免废水排放到外部;
[0038](2)通过设置收集单元收集浓缩污泥,并通过栈板单元托起收集单元,从而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栈板单元转运收集单元内部的浓缩污泥;
[0039](3)本技术的结构简单合理,既能够便于收集板框压滤机排出的浓缩污泥,也便于将清洗板框压滤机的废水进行收集排放,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板框压滤机排放的浓缩污泥进行转运需要设置皮带输送设备或螺旋输送设备导致投资成本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4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污泥导流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004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污泥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4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导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4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导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45]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导流单元与调节单元的装配图;
[004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47]其中,各附图标记为:
[0048]100、支架单元;110、支撑元件;111、支撑柱;112、垫板;113、伸缩件;120、框架元件;
[0049]200、第一导流单元;210、第一导流元件;
[0050]300、第二导流单元;310、第二导流元件;3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泥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单元,所述支架单元水平设置于地面,并位于滤液槽的侧部,用于安装板框压滤机;第一导流单元,所述第一导流单元设置于所述支架单元的侧部,用于获取所述板框压滤机输送的浓缩污泥;第二导流单元,所述第二导流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单元的底端,且与所述滤液槽相对应设置,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导流单元输送的所述浓缩污泥;调节单元,所述调节单元的第一端可翻转设置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侧壁开口;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设置于所述支架单元的侧部,且所述支撑单元的顶端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底端固定连接,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导流单元;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调节单元的第二端,所述连接单元的第二端设置于所述支撑单元的顶端,所述连接单元用于将所述调节单元的第二端限位于所述支撑单元的顶端;收集单元,所述收集单元设置于所述支撑单元的内部,并位于所述第二导流单元的下方,用于所述浓缩污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单元包括:支撑元件,所述支撑元件水平设置于地面;框架元件,所述框架元件设置于所述支撑元件的顶端,且所述框架元件的底端与所述支撑元件的顶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元件包括:若干支撑柱,若干所述支撑柱间隔设置于所述框架元件的底端边缘位置,且所述支撑柱的顶端与所述框架元件的底端固定连接;若干垫板,若干所述垫板对应设置于若干所述支撑柱的底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元件包括:若干伸缩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文成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朗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