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1205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8 0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外机及空调。所述室外机的壳体包括前上横梁和后上横梁。导流圈包括安装架和导流部。导流部的最上端形成导流环,导流环朝向前上横梁处为第一配合端,朝向后上横梁处为第二配合端。前上横梁设置第一避让槽,后上横梁设置第二避让槽,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均朝向远离风叶的方向突出。由于导流部和壳体最接近处分别为第一配合端和第二配合端,在第一配合端和第二配合端处最容易发生导流圈无法安装进入壳体内部,通过仅设置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不必使前上横梁、后上横梁整体保持与导流部较大的间隙,有利于节省壳体的空间,使室外机的结构更紧凑小巧。使室外机的结构更紧凑小巧。使室外机的结构更紧凑小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0001]本技术涉及空调
,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技术介绍

[0002]空调是一种常见的电器,能在炎热或寒冷的季节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温度。空调包括室外机和室内机。空调的室外机包括风叶和导流圈,风叶和导流圈均设置在室外机的壳体内侧。导流圈围设在风机的外侧,利用导流圈对风叶的出风进行导流,并降低出风时候的噪音。为了保证风叶的出风效果和空调的制冷制热效果,通常将风叶做大,对应的,导流圈叶变大。现有技术中,为了确保室外机的壳体能容纳较大的导流圈,通常采用增加壳体体积的方式。但是这样会导致壳体的体积较大,室外机结构不紧凑,占地面积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空调室外机及空调,不必使壳体的前上横梁、后上横梁整体保持与导流部较大的间隙,有利于节省壳体的空间,使室外机的结构更紧凑小巧。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空调室外机,所述室外机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部的零部件,所述零部件包括导流圈,所述壳体设置多个横梁,所述横梁包括前上横梁和后上横梁,所述导流圈包括安装架和导流部,所述导流部的最上端形成导流环,所述导流环位于前上横梁和后上横梁之间,所述导流环朝向前上横梁处为第一配合端,朝向后上横梁处为第二配合端,所述前上横梁设置第一避让槽,所述后上横梁设置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均朝向远离导流环的方向突出,所述第一避让槽设置在第一配合端的前侧,所述第二避让槽设置在第二配合端的后侧。当需要提升风叶的出风效果以设置体型较大的导流圈时,无需增加前上横梁和后上横梁之间的整体距离以容纳较大的导流圈,只需通过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的设置,在确保室外机壳体能安装和容纳导流圈的前提下,节省室外机的占地空间,使室外机更小巧紧凑。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避让槽和第一配合端之间设置弹性贴棉,所述第二避让槽和第二配合端之间设置弹性贴棉。利用弹性贴棉填充第一配合端和第一避让槽之间的空隙,利用弹性贴棉填充第二配合端和第二避让槽之间的间隙,使第一配合端和第一避让槽之间配合更紧密,第二配合端和第二避让槽之间配合更紧密,减少风叶在运转时产生的噪音及风叶晃动引起的导流圈的振动,减少噪音,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配合端和所述第二配合端为平面,所述第一避让槽和所述第二避让槽为平面,且所述第一配合端和第一避让槽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配合端和第二避让槽相对设置。通过面与面的配合,便于设置弹性贴棉,防止弹性贴棉的脱落。且使平面的第一配合端和第一避让槽配合更稳定,使平面的第二配合端和第二避让槽配合更稳定。
[0008]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环的直径记为L1,所述前上横梁和后上横梁之间的距离记为
L2,所述第一避让槽和第一配合端之间的距离记为L3,所述第二避让槽和第二配合端之间的距离记为L3,L1=785~795mm,L2=800~805mm,L3=5~6mm。通过该设置,既能保证导流环和壳体之间装配的最小间隙要求,使室外机结构紧凑、体积优化的情况下,且避免风叶回流现象严重影响风叶正常出风。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避让槽的长度记为H1,所述第二避让槽的长度记为H2,所述前上横梁和后上横梁的长度均记为H3,H1:H3=0.08~0.1,H2:H3=0.08~0.1。通过该设置,在确保室外机结构紧凑的前提下,留给导流圈避让空间使壳体能容纳导流圈,且使前上横梁和后上横梁的强度提高。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避让槽的长度记为H1,所述第二避让槽的长度记为H2,所述第一配合端的长度记为H4,所述第二配合端的长度记为H5,H4:H1=0.4~0.7,H5:H2=0.4~0.7。通过该设置,使第一避让槽能容纳第一配合端,第二避让槽能容纳第二配合端,确保壳体能容纳和安装导流圈,且不至于使壳体体积过大。
[0011]进一步的,所述横梁包括前下横梁、后下横梁、第一中间横梁和第二中间横梁,所述前上横梁设置在前下横梁的上侧,所述后上横梁设置在后下横梁的上侧,所述第二中间横梁的一端和前下横梁连接,另一端和后下横梁连接,所述第一中间横梁的一端和前上横梁连接,另一端和后上横梁连接。这些横梁能在不同方向上稳定支撑室外机,防止壳体的变形,有利于提高室外机的强度和稳定性,提高室外机的使用寿命。
[0012]进一步的,所述导流圈设置两个,位于左侧的导流圈通过所述安装架和前下横梁、第二中间横梁、后下横梁中的至少一个横梁连接;位于右侧的导流圈通过所述安装架和前下横梁、第二中间横梁、后下横梁中的至少一个横梁连接。将导流圈稳定定位至室外机上,减少风叶转动过程中导流圈的松动。
[0013]进一步的,所述室外机的底座、前围板、左围板、右围板和后围板围合形成所述壳体,所述前围板包括第一围板、中侧板和第二围板,所述中侧板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可拆卸连接。将中侧板分为可拆卸的三部分,便于将不同的部分拆卸下来对壳体内部的零部件进行检修。
[001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具有以下优势:在第一配合端的前侧设置向外突出的第一避让槽,在第二配合端的后侧设置向外突出的第二避让槽,增加导流部和壳体之间的间隙。且通过仅设置第一避让槽和第二避让槽,不必使前上横梁、后上横梁整体保持与导流部较大的间隙,有利于节省壳体的空间,使室外机的结构更紧凑小巧。
[0015]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出一种空调,所述空调包括以上所述的空调室外机。所述空调室外机的底座上设置换热盘管、气液分离器、压缩机和阀门支架,所述换热盘管设置两个,且呈U形对称设置,所述压缩机和阀门支架设置在两个换热盘管围合形成的空间内,所述空调还包括室内机。所述空调与上述空调室外机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空调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横梁和导流圈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去除风叶、网罩和第一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1的俯视图(去除风叶和网罩);
[0021]图5为图4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6为本技术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去除中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图6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4]图8为本技术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去除第三侧板的主视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底座;2、前围板;3、中侧板;31、第一侧板;32、第二侧板;33、第三侧板;4、网罩;5、风叶;6、导流圈;61、安装架;6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室外机,所述室外机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部的零部件,所述零部件包括导流圈(6),所述壳体设置多个横梁,所述横梁包括前上横梁(7)和后上横梁(9),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圈(6)包括安装架(61)和导流部(62),所述导流部(62)的最上端形成导流环(63),所述导流环(63)位于前上横梁(7)和后上横梁(9)之间,所述导流环(63)朝向前上横梁(7)处为第一配合端(64),朝向后上横梁(9)处为第二配合端(65),所述前上横梁(7)设置第一避让槽(13),所述后上横梁(9)设置第二避让槽(14),所述第一避让槽(13)和第二避让槽(14)均朝向远离导流环(63)的方向突出,所述第一避让槽(13)设置在第一配合端(64)的前侧,所述第二避让槽(14)设置在第二配合端(65)的后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让槽(13)和第一配合端(64)之间设置弹性贴棉,所述第二避让槽(14)和第二配合端(65)之间设置弹性贴棉。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端(64)和所述第二配合端(65)为平面,所述第一避让槽(13)和所述第二避让槽(14)为平面,且所述第一配合端(64)和第一避让槽(13)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配合端(65)和第二避让槽(14)相对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环(63)的直径记为L1,所述前上横梁(7)和后上横梁(9)之间的距离记为L2,所述第一避让槽(13)和第一配合端(64)之间的距离记为L3,所述第二避让槽(14)和第二配合端(65)之间的距离记为L3,L1=785~795mm,L2=800~805mm,L3=5~6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让槽(13)的长度记为H1,所述第二避让槽(14)的长度记为H2,所述前上横梁(7)和后上横梁(9)的长度均记为H3,H1:H3=0.08~0.1,H2:H...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家胜柯得军李亚磊程方慰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