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废热给固态储氢瓶加热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90613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8 09: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利用废热给固态储氢瓶加热的系统,包括固态储氢瓶、风冷式氢燃料电堆、风扇、箱体和风道隔板,所述箱体预留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所述箱体的第一风口与所述风扇的出风口相连,所述风冷式氢燃料电堆与所述风扇的进风口相连,所述风道隔板设置在所述固态储氢瓶的外壁与所述箱体的侧壁之间,空气在所述风扇的作用下流过所述风冷式氢燃料电堆和所述箱体,空气吸收所述风冷式氢燃料电堆的废热成为热风,热风流过所述箱体能够对所述固态储氢瓶进行加热。该系统利用风冷式氢燃料电堆工作时产生的废热对固态储氢瓶进行加热,能效利用得到提高。通过设置风道隔板使热风在箱体内停留时间加长,提高传热。通过增加导热翅片,提高传热效果。提高传热效果。提高传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废热给固态储氢瓶加热的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储氢
,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废热给固态储氢瓶加热的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固态储氢瓶储存氢气,氢气从储氢合金里脱离释放出来时,合金需要通过瓶体不断的吸收外界的热量。如果没有外界热源持续加热瓶体,氢瓶表面温度及周围环境温度很快降低,低温阻止固态储氢瓶进一步的放氢。
[0003]现有技术中大多采用热电偶对固态储氢瓶瓶体进行加热,或者采用电热丝对自然风进行加热,然后用加热的风对固态储氢瓶进行加热,两者均需要额外的消耗一定电能,能效利用非常低。
[0004]因此,需要一种利用废热给固态储氢瓶加热的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废热给固态储氢瓶加热的系统,该系统利用风冷式氢燃料电堆产生的废热为固态储氢瓶进行加热,使固态储氢瓶能持续放氢,极大的提高了能效利用。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利用废热给固态储氢瓶加热的系统,包括固态储氢瓶、风冷式氢燃料电堆、风扇、箱体和风道隔板,其中,所述固态储氢瓶置于所述箱体内,所述箱体预留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所述箱体的第一风口与所述风扇的出风口相连,所述风冷式氢燃料电堆与所述风扇的进风口相连,所述风道隔板设置在所述固态储氢瓶的外壁与所述箱体的侧壁之间,空气在所述风扇的作用下流过所述风冷式氢燃料电堆和所述箱体,空气吸收所述风冷式氢燃料电堆的废热成为热风,热风流过所述箱体能够对所述固态储氢瓶进行加热
[0008]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利用废热给固态储氢瓶加热的系统中,所述箱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的下部,所述第二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三侧壁的下部,所述固态储氢瓶设置有二个,分别为第一固态储氢瓶和第二固态储氢瓶。
[0009]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利用废热给固态储氢瓶加热的系统中,所述第一固态储氢瓶和所述第二固态储氢瓶之间紧贴布置,所述风道隔板设置有两块,两块所述风道隔板分别为第一风道隔板和第二风道隔板,所述第一风道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固态储氢瓶的外壁与所述箱体的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二风道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固态储氢瓶的外壁与所述箱体的第四侧壁之间,所述第一风道隔板的下端与所述箱体的底板连接,所述第一风道隔板的上端与所述箱体的顶板不连接,所述第二风道隔板的下端与所述箱体的底板连接,所述第二风道隔板的上端与所述箱体的顶板不连接,所述第一风道隔板和所述第二风道隔板两侧的空间连通并形成用于热风在所述箱体内流通的通道。
[0010]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利用废热给固态储氢瓶加热的系统中,所述第一风道隔板的
上端与所述箱体的顶板之间的距离为40mm

70mm,所述第二风道隔板的上端与所述箱体的顶板之间的距离为40mm

70mm。
[0011]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利用废热给固态储氢瓶加热的系统中,共设置有七块风道隔板,分别为第三风道隔板、第四风道隔板、第五风道隔板、第六风道隔板、第七风道隔板、第八风道隔板和第九风道隔板,所述第一固态储氢瓶与所述第二固态储氢瓶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三风道隔板,所述第三风道隔板的上端与所述箱体的顶板连接,所述第三风道隔板的下端与所述箱体的底板连接,所述第一固态储氢瓶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设置有所述第四风道隔板,所述第四风道隔板的上端与所述箱体的顶板不连接,所述第四风道隔板的下端与所述箱体的底板连接,所述第一固态储氢瓶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五风道隔板,所述第五风道隔板的上端与所述箱体的顶板连接,所述第五风道隔板的下端与所述箱体的底板不连接,所述第一固态储氢瓶与所述第三侧壁之间设置有所述第六风道隔板,所述第六风道隔板的上端与所述箱体的顶板不连接,所述第六风道隔板的下端与所述箱体的底板连接,所述第二固态储氢瓶与所述第三侧壁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七风道隔板,所述第七风道隔板的上端与所述箱体的顶板不连接,所述第七风道隔板的下端与所述箱体的底板连接,所述第二固态储氢瓶与所述第四侧壁之间设置有所述第八风道隔板,所述第八风道隔板的上端与所述箱体的顶板连接,所述第八风道隔板的下端与所述箱体的底板不连接,所述第二固态储氢瓶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九风道隔板,所述第九风道隔板的上端与所述箱体的顶板不连接,所述第九风道隔板的下端与所述箱体的底板连接,由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四风道隔板、所述第一固态储氢瓶的外壁、所述第三风道隔板、所述第二固态储氢瓶的外壁和所述第九风道隔板依次围成的区域为第一区域,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第一区域连通,由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五风道隔板、所述第一固态储氢瓶的外壁和所述第四风道隔板依次围成的区域为第二区域,由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九风道隔板、所述第二固态储氢瓶的外壁、所述第八风道隔板和所述第四侧壁依次围成的区域为第三区域,由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所述第六风道隔板、所述第一固态储氢瓶的外壁和所述第五风道隔板依次围成的区域为第四区域,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第四区域连通,由所述第三侧壁、所述第四侧壁、所述第八风道隔板、所述第二固态储氢瓶的外壁和所述第七风道隔板依次围成的区域为第五区域,由所述第三侧壁、所述第七风道隔板、所述第二固态储氢瓶的外壁、所述第三风道隔板、所述第一固态储氢瓶的外壁和所述第六风道隔板依次围成的区域为第六区域。
[0012]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利用废热给固态储氢瓶加热的系统中,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四区域和所述第六区域依次连通形成用于热风在所述箱体内流通的一个通路,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三区域、所述第五区域和所述第六区域依次连通形成用于热风在所述箱体内流通的另一个通路。
[0013]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利用废热给固态储氢瓶加热的系统中,所述固态储氢瓶的外壁上设置有导热翅片。
[0014]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利用废热给固态储氢瓶加热的系统中,所述导热翅片设置有若干根,若干根所述导热翅片由所述固态储氢瓶的上端延伸至所述固态储氢瓶的下端。
[0015]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利用废热给固态储氢瓶加热的系统中,所述导热翅片为片状结构,或者管状结构,或者折叠状结构,或者螺旋状结构。
[0016]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利用废热给固态储氢瓶加热的系统中,所述风扇同时带正吹和反吹功能,所述风扇正吹时,经过所述风冷式氢燃料电堆加热的空气在所述风扇的风压下从所述第一风口流入所述箱体内,流入所述箱体内的热风加热所述固态储氢瓶后由所述第二风口流出所述箱体,所述风扇反吹时,空气在所述风扇的作用下,由所述第二风口流入所述箱体,流入所述箱体内的空气加热所述固态储氢瓶后由所述第一风口流出,流出所述箱体的空气经过所述风扇后流经所述风冷式氢燃料电堆。
[0017]分析可知,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利用废热给固态储氢瓶加热的系统,该系统利用风冷式氢燃料电堆工作时产生的废热对固态储氢瓶进行加热,使储氢合金能够持续放氢,对固态储氢瓶的加热不需要额外消耗电能产生热量,能效利用得到提高。将固态储氢瓶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废热给固态储氢瓶加热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固态储氢瓶、风冷式氢燃料电堆、风扇、箱体和风道隔板,其中,所述固态储氢瓶置于所述箱体内,所述箱体预留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所述箱体的第一风口与所述风扇的出风口相连,所述风冷式氢燃料电堆与所述风扇的进风口相连,所述风道隔板设置在所述固态储氢瓶的外壁与所述箱体的侧壁之间,空气在所述风扇的作用下流过所述风冷式氢燃料电堆和所述箱体,空气吸收所述风冷式氢燃料电堆的废热成为热风,热风流过所述箱体能够对所述固态储氢瓶进行加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废热给固态储氢瓶加热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的下部,所述第二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三侧壁的下部,所述固态储氢瓶设置有二个,分别为第一固态储氢瓶和第二固态储氢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废热给固态储氢瓶加热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态储氢瓶和所述第二固态储氢瓶之间紧贴布置,所述风道隔板设置有两块,两块所述风道隔板分别为第一风道隔板和第二风道隔板,所述第一风道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固态储氢瓶的外壁与所述箱体的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二风道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固态储氢瓶的外壁与所述箱体的第四侧壁之间,所述第一风道隔板的下端与所述箱体的底板连接,所述第一风道隔板的上端与所述箱体的顶板不连接,所述第二风道隔板的下端与所述箱体的底板连接,所述第二风道隔板的上端与所述箱体的顶板不连接,所述第一风道隔板和所述第二风道隔板两侧的空间连通并形成用于热风在所述箱体内流通的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废热给固态储氢瓶加热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隔板的上端与所述箱体的顶板之间的距离为40mm

70mm,所述第二风道隔板的上端与所述箱体的顶板之间的距离为40mm

70mm。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废热给固态储氢瓶加热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共设置有七块风道隔板,分别为第三风道隔板、第四风道隔板、第五风道隔板、第六风道隔板、第七风道隔板、第八风道隔板和第九风道隔板,所述第一固态储氢瓶与所述第二固态储氢瓶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三风道隔板,所述第三风道隔板的上端与所述箱体的顶板连接,所述第三风道隔板的下端与所述箱体的底板连接,所述第一固态储氢瓶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设置有所述第四风道隔板,所述第四风道隔板的上端与所述箱体的顶板不连接,所述第四风道隔板的下端与所述箱体的底板连接,所述第一固态储氢瓶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五风道隔板,所述第五风道隔板的上端与所述箱体的顶板连接,所述第五风道隔板的下端与所述箱体的底板不连接,所述第一固态储氢瓶与所述第三侧壁之间设置有所述第六风道隔板,所述第六风道隔板的上端与所述箱体的顶板不连接,所述第六风道隔板的下端与所述箱体的底板连接,所述第二固态储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波南温暖阎有花周少雄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集萃安泰创明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