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吧机加热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9868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8 09: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茶吧机加热控制电路,其包括:加热输出端,用于和发热盘连接;电源输入端,用于和电源的火线连接;继电器,两个触点端子分别与加热输出端以及电源输入端连接,其线圈的两个端子分别与继电器控制模块连接;可控硅,其控制端与驱动电路连接,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加热输出端以及电源输入端连接;过零检测电路,两个输入端分别与电源的火线以及零线连接;其输出端用于在火线电压过零时发出脉冲边沿;控制模块,用于在保温状态下根据过零检测电路的检测结果通过驱动电路控制可控硅的导通角,以控制发热盘的功率从而实现保温功能。可控硅在开关过程中没有机械动作,具有可靠性高、无噪音的优点。无噪音的优点。无噪音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茶吧机加热控制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
,具体涉及一种茶吧机加热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带茶饮功能的茶吧机都配置有电加热的水壶,水壶由其底部的发热盘进行加热。发热盘通常仅由继电器进行控制,当继电器吸合时发热盘与电源接通,并全功率加热;当继电器断开时,发热盘停止加热。
[0003]除了将水煮沸之外,茶吧机还需要对水壶中的水进行保温。保温过程中,发热盘需要采用较小的平均功率对水壶进行加热,使得水壶中的水温保持稳定。由于发热盘的功率较大,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继电器周期性通断的方式,以获得较小的平均加热功率。这种方式需要继电器频繁通断,还会使得水壶中的水温频繁波动。此外,继电器频繁动作不仅会影响继电器的寿命,还会产生噪音,影响用户的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茶吧机加热控制电路,该电路将继电器与可控硅组合使用,在保温过程中通过控制可控硅的导通角实现对发热盘的加热功率进行精确控制。
[0005]本技术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0006]一种茶吧机加热控制电路,其包括:
[0007]加热输出端CN1,用于和发热盘连接;
[0008]电源输入端CN2,用于和电源的火线连接;
[0009]继电器K1,两个触点端子分别与加热输出端CN1以及电源输入端CN2连接,其线圈的两个端子分别与继电器控制模块连接;
[0010]可控硅,其控制端与驱动电路连接,第一端T1和第二端T2分别与加热输出端CN1以及电源输入端CN2连接;
[0011]过零检测电路,两个输入端分别与电源的火线以及零线连接;其输出端P_ZERO用于在火线电压过零时发出脉冲边沿;
[0012]控制模块,用于在加热状态下通过继电器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继电器的触点端子导通,使得所述发热盘满功率加热;并在保温状态下根据过零检测电路的检测结果通过驱动电路控制所述可控硅的导通角,以控制发热盘的功率。
[0013]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包括第三二极管D3以及第一三极管Q1;
[0014]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和阳极分别与所述继电器K1的线圈的两个端子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还与第一电源连接;
[0015]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其发射极接地并通过第十电阻R10与其基极连接;
[0016]第九电阻R9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另一端作为继电器控制端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0017]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可控硅为双向可控硅。
[0018]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包括可控硅触发光耦U2;
[0019]所述可控硅触发光耦U2的一次侧正极通过第六电阻R6与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其一次侧负极作为可控硅控制端与所述控制模块连接;
[0020]所述可控硅触发光耦U2的第一主端子通过第七电阻R7与所述可控硅的控制端G连接;所述控制端G通过第四电阻R4与所述加热输出端CN1连接;其第二主端子通过第一电容XC1与所述加热输出端CN1连接,并通过第八电阻R8与所述电源输入端CN2连接。
[0021]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加热输出端CN1与所述电源输入端CN2之间串连有第五电阻R5以及第二电容C2。
[0022]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过零检测电路包括光耦U1;
[0023]所述光耦U1的一次侧正极与所述火线连接,其一次侧负极通过串连的第二电阻R2以及第三电阻R3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所述零线连接;
[0024]所述光耦U1的二次侧正极作为所述输出端P_ZERO,与上拉电阻R1连接;其二次侧负极接地,并通过第三电容C3与所述输出端P_ZERO连接。
[0025]本技术的优点是:将继电器以及可控硅组合使用,在保温状态下控制可控硅的导通角以调节发热盘的平均发热功率从而实现保温功能。可控硅在开关过程中没有机械动作,具有可靠性高、无噪音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茶吧机加热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0027]图2为本技术茶吧机加热控制电路中的过零检测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0029]实施例:如图1、2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茶吧机加热控制电路,其具体包括:加热输出端CN1、电源输入端CN2、继电器K1、可控硅TR1、过零检测电路以及控制模块。
[0030]本实施例中,加热输出端CN1用于和发热盘连接;电源输入端CN2用于和电源的火线连接。发热盘还和电源的零线连接,当加热输出端CN1和电源输入端CN2导通后,发热盘即可发热。本实施例中,电源采用单相市电。
[0031]继电器K1的两个触点端子分别与加热输出端CN1以及电源输入端CN2连接,其线圈的两个端子分别与继电器控制模块连接。继电器K1由线圈的两个端子进行控制,当继电器K1吸合时,两个触点端子导通,使得发热盘满功率加热。
[0032]可控硅的控制端与驱动电路连接,可控硅的第一端T1和第二端T2分别与加热输出端CN1以及电源输入端CN2连接。
[0033]过零检测电路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电源的火线以及零线连接;其输出端P_ZERO用
于在火线电压过零时发出脉冲边沿。
[0034]控制模块用于在加热状态下通过继电器控制模块控制继电器K1的两个触点端子导通,从而使得发热盘满功率加热;并在保温状态下根据过零检测电路的检测结果通过驱动电路控制可控硅的导通角,以控制发热盘的功率;在保温状态下控制模块控制继电器K1断开。
[0035]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继电器控制模块包括第三二极管D3以及第一三极管Q1。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和阳极分别与继电器K1的线圈的两个端子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还与第一电源连接(+12V)。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其发射极接地并通过第十电阻R10与其基极连接。第九电阻R9的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另一端作为继电器控制端与控制模块连接。
[0036]当继电器控制端收到高电平时,第一三极管Q1进入导通状态,继电器K1吸合;当继电器控制端收到低电平时,第一三极管Q1进入截止状态,继电器K1断开。
[0037]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可控硅TR1为双向可控硅。与其配套的驱动电路包括可控硅触发光耦U2,型号为MOC3021。可控硅触发光耦U2的一次侧正极(引脚1)通过第六电阻R6与第二电源(+5V)连接,其一次侧负极(引脚2)作为可控硅控制端与控制模块连接。控制模块可通过电平对可控硅触发光耦U2进行控制。
[0038]可控硅触发光耦U2的第一主端子(ma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茶吧机加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输出端,用于和发热盘连接;电源输入端,用于和电源的火线连接;继电器,两个触点端子分别与加热输出端以及电源输入端连接,其线圈的两个端子分别与继电器控制模块连接;可控硅,其控制端与驱动电路连接,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加热输出端以及电源输入端连接;过零检测电路,两个输入端分别与电源的火线以及零线连接;其输出端用于在火线电压过零时发出脉冲边沿;控制模块,用于在加热状态下通过继电器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继电器的触点端子导通,使得所述发热盘满功率加热;并在保温状态下根据过零检测电路的检测结果通过驱动电路控制所述可控硅的导通角,以控制发热盘的功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吧机加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控制模块包括第三二极管以及第一三极管;第三二极管的阴极和阳极分别与所述继电器的线圈的两个端子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还与第一电源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其发射极接地并通过第十电阻与其基极连接;第九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另一端作为继电器控制端与所述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凌波吴有根程皓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智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