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动车辆换热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89133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21: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混动车辆换热系统及车辆。换热系统包括电子水泵、发动机冷却水路、暖风水路、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发动机冷却水路分别与电子水泵的水泵进口和水泵出口连接;暖风水路分别与水泵进口和水泵出口连接,第一控制单元设置于发动机冷却水路上,用于至少控制发动机冷却水路与水泵出口之间的通断,第二控制单元设置于暖风水路上,用于至少控制暖风水路与水泵出口之间的通断。本发明专利技术仅采用一个电子水泵即可实现纯电模式和发动机工作模式时冷却液的驱动,无需分别配备水泵,能够提高换热系统的使用性能,提高空间利用率,且在纯电模式时,发动机冷却水路内的冷却液不参与循环,可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特别是电子加热器的能量利用效率。子加热器的能量利用效率。子加热器的能量利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动车辆换热系统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混动车辆换热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al Vehicle,简称HEV)是指同时装备两种动力来源——热动力源(由传统的汽油机或者柴油机产生)与电动力源(电池与电动机)的汽车。通过在混合动力汽车上使用电机,使得动力系统可以按照整车的实际运行工况要求灵活调控,而发动机保持在综合性能最佳的区域内工作,从而降低油耗与排放。
[0003]相关技术中,在发动机工作模式时一般通过机械泵实现冷却液循环,为满足纯电工况下乘员舱的采暖需求,需要增加电子水泵,在纯电工况时,通过电子水泵驱动冷却液在暖风水路内循环,利用电子加热器加热供暖。这种设置方式,一方面,需要配备机械泵和电子水泵,造成了空间占用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其换热系统结构复杂,且在各工况调整时,切换电子水泵和机械水泵容易导致能耗增加,进而影响混动车辆的整体换热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如何提高混动车辆换热系统的性能的问题。
[0005]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混动车辆换热系统,包括电子水泵、发动机冷却水路、暖风水路、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
[0006]所述发动机冷却水路分别与所述电子水泵的水泵进口和水泵出口连接;所述暖风水路分别与所述水泵进口和所述水泵出口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设置于所述发动机冷却水路上,用于至少控制所述发动机冷却水路与所述水泵出口之间的通断,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设置于所述暖风水路上,用于至少控制所述暖风水路与所述水泵出口之间的通断。
[0007]可选地,所述暖风水路包括主路和第一支路,所述主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水泵进口和所述水泵出口连接,且所述主路在靠近所述水泵出口的第一位置通过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发动机冷却水路连接,且连接位置位于所述发动机冷却水路经过发动机之后的位置;
[0008]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一路段及所述第一支路的通断,其中,所述第一路段为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水泵出口之间的所述主路。
[0009]可选地,混动车辆换热系统还包括废气再循环冷却器,所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路上。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主节温器和单向阀,所述发动机冷却水路包括缸盖冷却支路、缸体冷却支路、散热支路及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在所述主节温器的进口处与所述发动机冷却水路连接;
[0011]所述缸盖冷却支路和所述缸体冷却支路的两端并联设置于所述水泵出口和所述主节温器的进口之间,所述散热支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水泵进口和所述主节温器的主阀口连接,所述第二支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水泵进口和所述主节温器的旁通阀口连接,所述第
二支路上设置有所述单向阀。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缸体节温器,所述缸体冷却支路上设置有缸体水套和所述缸体节温器,所述缸盖冷却支路上设置有缸盖水套;
[0013]所述缸体水套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缸体节温器和所述水泵出口连接,所述缸体节温器的出口与所述主节温器的进口连接;所述主节温器的开启温度为第一预设温度,所述缸体节温器的开启温度为第二预设温度,所述第二预设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
[0014]可选地,混动车辆换热系统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连接接口和第八连接接口,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第一连接接口和/或第二连接接口;
[0015]所述第一腔室用于形成所述主节温器的腔室,所述第二腔室用于形成所述单向阀的腔室,所述第一腔室设有用于与所述散热支路连通的主阀口,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流道的一端连通并在连通处形成旁通阀口,所述第一腔室处连通有所述第八连接接口,所述第八连接接口用于与所述第一支路连通;
[0016]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二流道的另一端连通且在连通处形成有单向阀阀口,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三连接接口连通,所述第三连接接口用于与所述水泵进口连通;
[0017]所述第一连接接口与缸盖水套的出口相适配,所述第二连接接口与缸体水套的出口相适配,所述第一流道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一连接接口和所述第二连接接口连通;
[0018]当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有所述第一连接接口和所述第二连接接口时,所述第一流道在所述第一连接接口和所述第二连接接口之间还形成有第三腔室,所述第三腔室用于形成缸体节温器的腔室。
[0019]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
[0020]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流道、所述主节温器的弹簧容腔及所述单向阀的阀口座,所述弹簧容腔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且形成有所述旁通阀口,所述阀口座位于所述第二流道远离所述第一腔室的一端,所述阀口座形成有所述单向阀阀口;
[0021]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所述单向阀的弹簧支撑腔体及与所述弹簧支撑腔体连通的所述第三连接接口,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弹簧支撑腔体与所述阀口座用于合围形成所述第二腔室;
[0022]所述第三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三壳体与所述弹簧容腔共同形成所述第一腔室时,所述第三壳体形成有所述主阀口。
[0023]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上还设置有第四连接接口,所述第四连接接口用于与所述水泵出口连接,且所述第一壳体上还设置有第五连接接口、第六连接接口和第七连接接口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五连接接口与所述第四连接接口相连通,且所述第五连接接口用于与所述缸盖水套的进口相适配,所述第六连接接口与所述第四连接接口相连通,且所述第六连接接口用于与所述主路的进口相连接;所述第七连接接口与所述第四连接接口相连通,且所述第七连接接口用于与增压器冷却支路的进口相连接;
[0024]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上还设置有第十连接接口和第十一连接接口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第十连接接口与所述第三连接接口连通,所述第十连接接口用于与增压器冷却支路的出口相连接;所述第十一连接接口与所述第三连接接口连通,且所述第十一连接接口
用于与所述散热支路的出口相连接;
[0025]和/或,所述第一壳体上还设置有第九连接接口,所述第九连接接口用于密封缸盖曲通口。
[0026]可选地,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换向阀,所述换向阀包括至少三个换向接口,其中,所述换向阀设置于所述主路上,所述主路经过两个所述换向接口,所述第一支路与另一所述换向接口连接;
[0027]或者,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路段上,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路上。
[0028]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第一方面所述的混动车辆换热系统。
[0029]相对于相关的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混动车辆换热系统及车辆中,发动机冷却水路和暖风水路内的冷却液共用一个电子水泵驱动,例如,在纯电模式时,可以控制第一控制单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动车辆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子水泵(2)、发动机冷却水路(3)、暖风水路(4)、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所述发动机冷却水路(3)分别与所述电子水泵(2)的水泵进口(21)和水泵出口(22)连接;所述暖风水路(4)分别与所述水泵进口(21)和所述水泵出口(22)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设置于所述发动机冷却水路(3)上,用于至少控制所述发动机冷却水路(3)与所述水泵出口(22)之间的通断,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设置于所述暖风水路(4)上,用于至少控制所述暖风水路(4)与所述水泵出口(22)之间的通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动车辆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暖风水路(4)包括主路(41)和第一支路(42),所述主路(4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水泵进口(21)和所述水泵出口(22)连接,且所述主路(41)在靠近所述水泵出口(22)的第一位置通过所述第一支路(42)与所述发动机冷却水路(3)连接,且连接位置位于所述发动机冷却水路(3)经过发动机之后的位置;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一路段(411)及所述第一支路(42)的通断,其中,所述第一路段(411)为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水泵出口(22)之间的所述主路(4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动车辆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废气再循环冷却器(403),所述废气再循环冷却器(403)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路(42)上。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动车辆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主节温器(305)和单向阀(307),所述发动机冷却水路(3)包括缸盖冷却支路(31)、缸体冷却支路(32)、散热支路(33)及第二支路(34);所述第一支路(42)在所述主节温器(305)的进口处与所述发动机冷却水路(3)连接;所述缸盖冷却支路(31)和所述缸体冷却支路(32)并联设置于所述水泵出口(22)和所述主节温器(305)的进口之间,所述散热支路(3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水泵进口(21)和所述主节温器(305)的主阀口(3051)连接,所述第二支路(3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水泵进口(21)和所述主节温器(305)的旁通阀口(3052)连接,所述第二支路(34)上设置有所述单向阀(307)。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动车辆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缸体节温器(304),所述缸体冷却支路(32)上设置有缸体水套(302)和所述缸体节温器(304),所述缸盖冷却支路(31)上设置有缸盖水套(301);所述缸体水套(30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缸体节温器(304)和所述水泵出口(22)连接,所述缸体节温器(304)的出口与所述主节温器(305)的进口连接;所述主节温器(305)的开启温度为第一预设温度,所述缸体节温器(304)的开启温度为第二预设温度,所述第二预设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动车辆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上设有第一流道(101)、第二流道(102)、第一腔室(103)、第二腔室(104)、第三连接接口(108)和第八连接接口(113),所述壳体(1)上还设置有第一连接接口(106)和/或第二连接接口(107);所述第一腔室(103)用于形成所述主节温器(305)的腔室,所述第二腔室(104)用于形成所述单向阀(307)的腔室,所述第一腔室(103)设有用于与所述散热支路(33)连通的主阀口(3051),所述第一腔室(103)与所述第二流道(102)的一端连通并在连通处形成旁通阀口
(3052),所述第一腔室(103)处连通有所述第八连接接口(113),所述第八连接接口(113)用于与所述第一支路(42)连通;所述第二腔室(104)与所述第二流道(102)的另一端连通且在连通处形成有单向阀阀口(3073),所述第二腔室(104)与所述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吉林甄洪梅张亚洲黄火焰夏朝辉
申请(专利权)人:义乌吉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极光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