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沉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89121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21: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高密度沉淀装置,包括内设容纳腔的容器,容纳腔内自上而下依次设有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容器上连接有进水管、排泥管,进水管的出水口的高度低于第二填料层的下端面的高度,排泥管的进泥口的高度低于进水管的出水口的高度;容器上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进水口的高度高于第一填料层的上端面的高度;第二填料层为斜管填料层;容纳腔内还设有第一导流板,第一导流板位于斜管填料层的下方,第一导流板倾斜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集混凝、沉淀和浓缩功能为一体,结构紧凑,可有效降低土建造价,可有效节约建设用地。地。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密度沉淀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污水处理装置多混凝、沉淀、浓缩分别在不同的处理池中依次完成,结构不紧凑,土建造价高、建设用地占用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密度沉淀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高密度沉淀装置,包括内设容纳腔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内自上而下依次设有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
[0006]所述容器上连接有将污水引入到容纳腔内的进水管、将沉淀物排出容纳腔的排泥管,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填料层的下端面的高度,所述排泥管的进泥口的高度低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的高度;
[0007]所述容器上连接有将净化后的水排出容纳腔的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进水口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填料层的上端面的高度;
[0008]所述第二填料层为斜管填料层;
[0009]所述容纳腔内还设有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位于所述斜管填料层的下方,所述第一导流板倾斜设置。
[0010]工作原理:污水由进水管进入到容纳腔后,到达第二填料层的下部,出现絮凝现象,产生矾花。随着污水的不断注入,污水沿着导流板的上端面上升进入第二填料层,因所述第二填料层为斜管填料层,进入到第二填料层后污水中的悬浮杂质在斜管中进行沉淀、水沿斜管上升流动,实现污泥和水的分离。分离出的污泥在重力作用下掉落到导流板上,并沿着导流板的上端面向下滑动,而分离出的水会继续上升,并在穿过第一填料层,被二次净化后,经由出水管流出。导流板起到了污水、污泥隔离的作用,更关键的是导流板使斜板填料下方空间内的物质运动方向有规律,矾花会不断增大并密实,形成高浓度的悬浮泥渣层。悬浮泥渣层增加了颗粒的碰撞机会,可有效吸附胶体、悬浮物、乳化油、COD及金属离子等污染物。
[0011]优选,所述斜管填料层的管件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倾斜方向相同。
[0012]优选,所述容纳腔内还设有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位于所述第二填料层的下方,所述第二导流板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导流板的顶上,所述第二导流板的另一端向所述容器的侧壁方向延伸;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所形成的整体结构的断面呈“7”字状。增加第二导流板具有下述好处:1.增加了第一导流板的结构强度,减少第一导流板的变形;2.第二导流板进一步引导斜板填料下方的物质的运动;3.可以盛接自斜管填料层分离掉落出的污泥。
[0013]优选,所述容纳腔内设有搅拌器,所述搅拌器位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下方。从而促进容纳腔内的物质有序运动的同时,增加物质运动的强度,进一步促进矾花会的增大和密实。
[00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容器为容纳腔呈方形状的方形容器,所述第一填料呈方形状,所述第一填料的四个边分别抵在所述方形容器的四个侧壁上;
[0015]所述进水管穿过所述第一填料,所述进水管的左侧设有一个所述斜管填料层、一个所述第一导流板,所述进水管的右侧设有一个所述斜管填料层、一个所述第一导流板;
[0016]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两个端部分别焊接连接在容器的前后两个侧壁上。
[0017]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容器为容纳腔呈圆柱状的圆柱形容器,所述第一填料呈圆柱状,所述第一填料的外侧壁抵在所述圆柱形容器的内侧壁上;
[0018]所述进水管穿过所述第一填料的中心,所述第一导流板为呈圆锥状的罩体;
[0019]所述罩体的下部设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的底部抵在所述容纳腔的底上。
[0020]有益效果:本技术集混凝、沉淀和浓缩功能为一体,结构紧凑,可有效降低土建造价,可有效节约建设用地。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图3中结构下的物质运动方向示意图;
[0025]图5为本技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7]参照图1、图2、图3、图4和图5,高密度沉淀装置,包括内设容纳腔的容器,容纳腔内自上而下依次设有第一填料层3、第二填料层、第一导流板。容器上连接有将污水引入到容纳腔内的进水管1、将沉淀物排出容纳腔的排泥管,进水管1的出水口的高度低于第二填料层的下端面的高度,排泥管的进泥口7的高度低于进水管1的出水口的高度。容器上连接有将净化后的水排出容纳腔的出水管2,出水管2的进水口的高度高于第一填料层3的上端面的高度。第二填料层为斜管填料层4。容纳腔内还设有第一导流板6,第一导流板6位于斜管填料层4的下方,第一导流板6倾斜设置。
[0028]工作原理:污水由进水管1进入到容纳腔后,到达第二填料层的下部,与容纳腔内的絮凝剂反应,出现絮凝现象,产生矾花(混凝的过程)。随着污水的不断注入,污水沿着导流板的上端面上升进入第二填料层,因第二填料层为斜管填料层4,进入到第二填料层后污水中的悬浮杂质在斜管中进行沉淀、水沿斜管上升流动,实现污泥和水的分离(沉淀的过程)。分离出的污泥在重力作用下掉落到导流板上,并沿着导流板的上端面向下滑动,而分离出的水会继续上升,并在穿过第一填料层3,被二次净化后,经由出水管2流出。导流板起到了污水、污泥隔离的作用,更关键的是导流板使斜板填料下方空间内的物质运动方向有
规律,矾花会不断增大并密实,形成高浓度的悬浮泥渣层(浓缩的过程)。悬浮泥渣层增加了颗粒的碰撞机会,可有效吸附胶体、悬浮物、乳化油、COD及金属离子等污染物。
[0029]具体实施例1
[0030]容纳腔内还设有第二导流板5,第二导流板5位于第二填料层的下方,第二导流板5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导流板6的顶上,第二导流板5的另一端向容器的侧壁方向延伸。第一导流板6和第二导流板5所形成的整体结构的断面呈“7”字状。增加第二导流板5具有下述好处:1.增加了第一导流板6的结构强度,减少第一导流板6的变形;2.第二导流板5进一步引导斜板填料下方的物质的运动;3.可以盛接自斜管填料层分离掉落出的污泥。
[0031]第二导流板5可以是位于水平方向上的导流板,也可以是倾斜的导流板。当为倾斜的导流板的时候,第二导流板5的高度越靠近容器的侧壁板越高。所述第二导流板的高度越远离所述第一导流板的顶部越高。从而使物质到达第二导流板5时,沿着第二导流板5的上端面进行爬坡,从而使矾花在第二导流板5上滚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矾花的颗粒度和密实度。
[0032]具体实施例2
[0033]容纳腔内设有搅拌器9,搅拌器9位于第一导流板6的下方。从而促进容纳腔内的物质有序运动的同时,增加物质运动的强度,进一步促进矾花会的增大和密实。优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高密度沉淀装置,包括内设容纳腔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内自上而下依次设有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所述容器上连接有将污水引入到容纳腔内的进水管、将沉淀物排出容纳腔的排泥管,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填料层的下端面的高度,所述排泥管的进泥口的高度低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的高度;所述容器上连接有将净化后的水排出容纳腔的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进水口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填料层的上端面的高度;所述第二填料层为斜管填料层;所述容纳腔内还设有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位于所述斜管填料层的下方,所述第一导流板倾斜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填料层的管件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倾斜方向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密度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内还设有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位于所述第二填料层的下方,所述第二导流板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导流板的顶上,所述第二导流板的另一端向所述容器的侧壁方向延伸;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所形成的整体结构的断面呈“7”字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密度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板是位于水平方向上的导流板。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密度沉淀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捷仁卢政委庄鹏安仲凯
申请(专利权)人:拥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