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结构、冷凝器及空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8802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2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结构、冷凝器及空调,换热结构包括:换热管组件,设置在冷凝器进气口的下方,与从进气口进入的气态冷媒换热;取液组件,连通换热管组件和冷凝器内部,将冷凝器内部冷凝后的液态冷媒送入换热管组件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换热结构将冷凝后的液态冷媒引入换热管组件内部,从进气口进入的气态冷媒与换热管组件内部的液态冷媒进行换热,从而降低气态冷媒的过热度,换热管组件中的液态冷媒经过换热之后又会从连通压缩机的吸气管路流入压缩机中进行压缩进入下一个换热阶段。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换热结构就无须改变冷凝器本身原有的系统结构,又能降低气态冷媒的过热度,从而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结构、冷凝器及空调


[0001]本技术涉及制冷
,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结构、冷凝器及空调。

技术介绍

[0002]在冷水机组的制冷循环系统中,经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入冷凝器进气口时,气态冷媒是处于过热状态的。过热的气态冷媒在发生相变时会存在一个转变点温度(与饱和温度及冷壁温度有关),当过热的气态冷媒温度高于转变点温度时,气态冷媒释放显热而不发生相变,当过热的气态冷媒低于转变点温度时,气态冷媒释放潜热并冷凝。
[0003]由此可知,进入冷凝器的气态冷媒因为处于过热状态,所以在冷凝器内的顶部必然存在不发生相变的换热区域,从而导致冷凝器中的换热区域没有全部得到高效利用,从而降低了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冷凝器换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换热结构、冷凝器及空调。
[0005]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换热结构、冷凝器及空调,其中换热结构包括:
[0007]换热管组件,设置在冷凝器进气口的下方,与从所述进气口进入的气态冷媒换热;
[0008]取液组件,连通所述换热管组件和所述冷凝器内部,将所述冷凝器内部冷凝后的液态冷媒送入所述换热管组件内部。
[0009]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管组件的出口连通压缩机的吸气管路。
[00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取液组件包括连通所述换热管组件的进口和所述冷凝器内部的取液管,设置在所述取液管上的节流孔板。
[00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组件包括多根依次连通的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的轴向垂直从所述进气口进入的气态冷媒的流动方向。
[0012]冷凝器,包括上文提出的所述换热结构。
[0013]进一步的,冷凝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进气口,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出液口和取液口,所述取液管连通所述取液口,所述换热管组件的下方设有冷凝管组件。
[0014]进一步的,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换热管组件之间设有防冲板。
[0015]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管组件和所述冷凝管组件之间设有分离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的多孔挡板。
[00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孔挡板包括均气部和引流部,所述均气部上设有多个开孔,所述引流部向下弯折,所述引流部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固定且所述引流部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
[001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冷凝管组件包括多根水平设置且依次连通的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的轴向垂直从所述进气口进入的气态冷媒的流动方向。
[0018]空调,包括上文所述的冷凝器。
[0019]与现有技术比较,本技术提出的换热结构将冷凝后的液态冷媒引入换热管组件内部,随后从进气口进入的气态冷媒与换热管组件内部的液态冷媒进行换热,从而降低气态冷媒的过热度。降低过热度的气态冷媒再与冷凝器中的冷凝管组件进行换热,而换热管组件的液态冷媒经过换热之后又会从连通压缩机的吸气管路流入压缩机中进行压缩进入下一个换热阶段。因此,本技术提出的换热结构就无须改变冷凝器本身原有的系统结构,又能降低气态冷媒的过热度,从而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冷凝器及换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多孔挡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多孔挡板的侧视图示意图;
[0024]1、换热管组件;2、取液管;3、节流孔板;4、壳体;5、进气口;6、防冲板;7、多孔挡板;71、引流部;72、均气部;8、冷凝管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6]在冷水机组的制冷循环系统中,经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入冷凝器进气口时,气态冷媒是处于过热状态的。过热的气态冷媒在发生相变时会存在一个转变点温度(与饱和温度及冷壁温度有关),当过热的气态冷媒温度高于转变点温度时,气态冷媒释放显热而不发生相变,当过热的气态冷媒低于转变点温度时,气态冷媒释放潜热并冷凝。
[0027]由此可知,进入冷凝器的气态冷媒因为处于过热状态,所以在冷凝器内顶部必然存在不发生相变的换热区域,从而导致冷凝器中的换热区域没有全部得到高效利用,从而降低了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0028]因此,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凝器因为冷媒处于过热状态导致换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换热结构,包括:
[0029]换热管组件,设置在冷凝器进气口的下方,与从进气口进入的气态冷媒换热;
[0030]取液组件,连通换热管组件和冷凝器内部,将冷凝器内部冷凝后的液态冷媒送入换热管组件内部。
[0031]由此可知,本技术提出的换热结构将冷凝后的液态冷媒引入换热管组件内部,随后从进气口进入的气态冷媒与换热管组件内部的液态冷媒进行换热,从而降低气态冷媒的过热度。降低过热度的气态冷媒再与冷凝器中的冷凝管组件进行换热,而换热管组件的液态冷媒经过换热之后又会从连通压缩机的吸气管路流入压缩机中进行压缩进入下
一个换热阶段。因此,本技术提出的换热结构就无须改变冷凝器本身原有的系统结构,又能降低气态冷媒的过热度,从而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0032]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003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换热结构包括:设置在冷凝器内部并位于冷凝器进气口下方的换热管组件1,将冷凝器内部的液态冷媒送入换热管组件内部的取液组件。其中,取液组件包括:连通换热管组件1的进口和冷凝器内底部的取液管2,设置在取液管2上的节流孔板3。同时,换热管组件1的出口连通着低压冷媒管道,低压冷媒通道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
[0034]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管组件包括多根依次连通的第一换热管,第一换热管的轴向垂直从进气口进入的气态冷媒的流动方向。因此,换热结构工作时,冷凝器底部的高压液态冷媒经过节流孔板节流后变成低压液态冷媒,从而在压差的作用下从取液管流入换热管组件内部,此时从进气口进入的过热的气态冷媒会与换热管组件中的低压液态冷媒进行换热,过热的气态冷媒经过换热后过热度降低,而换热管组件中的低压液态冷媒变成低压气态冷媒后经过压缩机压缩后进入下一个换热阶段。除此之外,节流孔板还能进一步降低液态冷媒的温度,所以经过节流孔板节流后的液态冷媒与从进去口进入的气态冷媒之间的温差会更大,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管组件,设置在冷凝器进气口的下方,与从所述进气口进入的气态冷媒换热;取液组件,连通所述换热管组件和所述冷凝器内部,将所述冷凝器内部冷凝后的液态冷媒送入所述换热管组件内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组件的出口连通压缩机的吸气管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液组件包括连通所述换热管组件的进口和所述冷凝器内部的取液管,设置在所述取液管上的节流孔板。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组件包括多根依次连通的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的轴向垂直从所述进气口进入的气态冷媒的流动方向。5.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

4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结构。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进气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锦源石群红胡立书陈锦贤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