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型船用氨能源BOG回收再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87759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20: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节能型船用氨能源BOG回收再利用系统,包括:氨能源BOG回收装置连接液氨罐,实现低能耗再利用吸收后的氨能源BOG;NH3喷射计量装置连接氨能源BOG回收装置,用于直接控制BOG气体再利用量;压力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液氨罐与氨能源BOG回收装置的压力和氨能源BOG回收装置与NH3喷射计量装置的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氨能源BOG回收装置、NH3喷射计量装置、设置在液氨罐上;控制单元连接压力调节装置、各传感器,用于控制氨能源BOG回收装置运行状态、控制压力调节装置调整冲注过程压力、调节NH3喷射计量装置达到设计压力及设计用量。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回收液氨BOG,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且储存成本低廉。储存成本低廉。储存成本低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能型船用氨能源BOG回收再利用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节能型船用氨能源BOG回收装置及再利用系统,属于船舶能源


技术介绍

[0002]船舶行业也应响应减碳目标,对零碳燃料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而氨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低存储压力的无碳燃料,常温液化压力与H2和LNG相比更低,在常温(25℃)下,仅需要10.3个大气压,使得在实际压缩运维成本远低于其它气体燃料,因此受到了船舶行业广泛重视。
[0003]船舶在运输及使用大量液氨过程中,由于船体运动及受热等原因,会存在闪蒸气(BOG)现象,导致罐内压力上升,造成安全隐患。气态NH3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等特点,直接气态排放或水吸收后排放,造成污染和NH3浪费。常见回收方式有以下几类,全压力储存回收,对储存气态NH3的空间及安全性要求较高,降温储存回收相对安全,但投资高,且回收过程不节能,常温低压回收虽然节能且投资低,但流程复杂,对船员的要求高。由于液氨每日的BOG产生量远低于LNG的BOG产生量,导致冷却或压缩回收机组启停频繁,对动力回收机组可靠性要求高。
[0004]因此需要一种更加节能且安全的节能型船用氨能源BOG再利用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0006](1)船舶罐装氨燃料受海上日晒及船体运动影响,会在储存和使用中存在闪蒸气体(BOG),常温常压NH3回收利用困难。
[0007](2)液氨BOG产生量远低于LNG的BOG量,而采用目前主流的回收方式(压缩、冷却)需要额外耗能,不够节能;其次会引起冷却或压缩回收机组启停频繁,影响使用寿命。
[0008]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节能型船用氨能源BOG回收再利用系统。
[000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节能型船用氨能源BOG回收再利用系统,包括:
[0010]氨能源BOG回收装置,连接液氨罐,用于吸收液氨罐内产生的高压/低温的 BOG气体;再利用废热源加热后,将吸收后的NH3再释放,实现低能耗再利用吸收后的氨能源BOG;
[0011]NH3喷射计量装置,连接氨能源BOG回收装置,用于直接控制BOG气体再利用量;
[0012]压力调节装置,分别安装在氨能源BOG回收装置与液氨罐的连接管路上和 NH3喷射计量装置与氨能源BOG回收装置的连接管路上,用于调节液氨罐与氨能源BOG回收装置的压力和氨能源BOG回收装置与NH3喷射计量装置的压力;
[0013]传感器,设置在氨能源BOG回收装置上,用于监测氨能源BOG回收装置内部压力及NH3浓度、NH3压力波动、换热过程中的NH3泄露以及热量调节出口温度;设置在NH3喷射计量装置上,用于监测NH3喷射计量装置的压力,作为NH3喷射计量装置的电磁阀开度调节信号;
设置在液氨罐上,用于监测液压罐温度及压力监控;
[0014]控制单元,连接压力调节装置、各传感器,用于控制氨能源BOG回收装置运行状态、控制压力调节装置调整冲注过程压力、调节NH3喷射计量装置达到设计压力及设计用量。
[0015]进一步,所述氨能源BOG回收装置,由储氨材料、热量调节环路、回收再利用环路三部分组成,热量调节环路、回收再利用环路在罐体内为两个独立运行腔体环路。
[0016]进一步,所述热量调节环路包含热量调节进口与热量调节出口,热量调节环路中的废热水从热量调节进口进入,从热量调节出口出;回收再利用环路中的NH3从储氨入口进入,从储氨出口释放;所述储氨入口与液氨储存装置相连接,能吸收液氨装置所产生的BOG;所述储氨出口与使用装置相连接,能向使用装置提供气态NH3。
[0017]进一步,所述回收再利用环路内装填有储氨材料,并包含储氨入口、储氨出口、装填口、清理口,储氨入口、储氨出口与储氨材料之间进行传热、传质;装填口、清理口为后期储氨材料更换的操作口。
[0018]进一步,所述氨能源BOG回收装置储存再利用所需要的NH3,再利用NH3来自于以下两种状态,一种为回收受热或运动所产生的液氨BOG气体,另一种为氨能源BOG回收装置内NH3含量不足所引起的液氨罐直接冲注;所述储氨材料为一种降温可吸收NH3/加热可释放NH3的物质,并且该物质能多次循环使用,吸附物理特性不发生剧烈变化。
[0019]进一步,所述压力调节装置为电子压力调节阀,根据设计需求,调节不同压力装置间的压力梯度,以保证设备安全运行。
[0020]进一步,所述NH3喷射计量装置包含喷嘴结构、电磁控制阀装置,由耐腐蚀材料构成,由控制单元信号控制,具有开度调节及关闭调节能力,可再利用过程中NH3使用量。
[0021]进一步,所述传感器包含NH3含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由耐腐蚀材料构成,传感器信号作为控制单元的输入信号。
[0022]进一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氨能源BOG回收装置吸收的液氨BOG及液氨的总量,通过控制加热热量,控制再利用过程中氨能源BOG回收装置的储氨材料NH3释放,以及控制再利用过程压力及喷射量。
[0023]一种基于节能型船用氨能源BOG回收装置的船用SCR系统,采用氨能源BOG 回收装置连接在液氨罐与SCR反应器之间,氨能源BOG回收装置回收的NH3作为SCR系统的还原剂,弥补SCR还原剂控制缺点;其中,氨能源BOG回收装置中的 NH3来源为两种状态:一种为氨能源BOG回收装置回收受热或运动所产生的液氨 BOG气体;另一种为氨能源BOG回收装置内NH3含量不足所引起的液氨罐直接冲注氨能源BOG回收装置。
[0024]与现有技术比较,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5]1.可以回收液氨BOG,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且室温储存NH3,储存成本低廉,且为固态储存,相较于气态高压/低温储存,更安全更节能,且储氨密度高,装置小型化;
[0026]2.再利用节能型船用氨能源BOG回收装置内的NH3时,可利用低温废热等方式,并且NH3储存吸收过程可重复使用,节能环保;
[0027]3.再利用时的喷射压力与温度相关,控制直接,并且喷射的为气态NH3,控制的瞬态反应性高;
[0028]4.节能型船用氨能源BOG回收装置可适用于SCR反应器。该装置起到了稳定氨气压力,SCR可以更好利用液氨罐内的NH3,并解决SCR还原剂供给控制精度问题。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节能型船用氨能源BOG回收装置示意图;
[0030]图2是图1中A

A剖视图;
[0031]图3是节能型船用氨能源BOG回收装置的装填口/清理口典型示意图
[0032]图4是图3中B

B剖视图;
[0033]图5是装填口/清理口上设置的防腐蚀材料垫示意图;
[0034]图6是图5中C

C剖视图;
[0035]图7是节能型船用氨能源BOG回收再利用系统;
[0036]图8是节能型船用氨能源BOG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型船用氨能源BOG回收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氨能源BOG回收装置,连接液氨罐,用于吸收液氨罐内产生的高压/低温的BOG气体;再利用废热源加热后,将吸收后的NH3再释放,实现低能耗再利用吸收后的氨能源BOG;NH3喷射计量装置,连接氨能源BOG回收装置,用于直接控制BOG气体再利用量;压力调节装置,分别安装在氨能源BOG回收装置与液氨罐的连接管路上和NH3喷射计量装置与氨能源BOG回收装置的连接管路上,用于调节液氨罐与氨能源BOG回收装置的压力和氨能源BOG回收装置与NH3喷射计量装置的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氨能源BOG回收装置上,用于监测氨能源BOG回收装置内部压力及NH3浓度、NH3压力波动、换热过程中的NH3泄露以及热量调节出口温度;设置在NH3喷射计量装置上,用于监测NH3喷射计量装置的压力,作为NH3喷射计量装置的电磁阀开度调节信号;设置在液氨罐上,用于监测液压罐温度及压力监控;控制单元,连接压力调节装置、各传感器,用于控制氨能源BOG回收装置运行状态、控制压力调节装置调整冲注过程压力、调节NH3喷射计量装置达到设计压力及设计用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船用氨能源BOG回收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氨能源BOG回收装置,由储氨材料、热量调节环路、回收再利用环路三部分组成,所述热量调节环路、回收再利用环路在罐体内为两个独立运行的腔体环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能型船用氨能源BOG回收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量调节环路包含热量调节进口与热量调节出口,热量调节环路中的废热水从热量调节进口进入,从热量调节出口出;回收再利用环路中的NH3从储氨入口进入,从储氨出口释放;所述储氨入口与液氨储存装置相连接,能吸收液氨装置所产生的BOG;所述储氨出口与使用装置相连接,能向使用装置提供气态NH3。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能型船用氨能源BOG回收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再利用环路内装填有储氨材料,并包含储氨入口、储氨出口、装填口、清理口,储氨入口、储氨出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睿彭佳杰王树信童雨舟贺天智代黎博陈勇陈旭汪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