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地面消防抢险的移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86571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9: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地面消防抢险的移动装置(100),包括:主体(1),具有通过快换接头(2)与挖掘机相连的第一端(11);安装在所述主体(1)内的进水管(3),其第一端(31)设置有第一进水口(32);以及第一导流装置(4),包括与所述进水管(3)的第二端(33)相连接的过渡段(43)、安装在所述过渡段(43)上的第一锥形板(41)和第二锥形板(42),其中,在所述第一锥形板(41)和所述第二锥形板(42)之间形成了用于引导水流以形成第一水盾的第一导流通道(44)。得益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设计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井口抢险作业的便捷性与安全性。高了井口抢险作业的便捷性与安全性。高了井口抢险作业的便捷性与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地面消防抢险的移动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应用于石油工业的机械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地面消防抢险的移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井喷失控抢险过程中,需要抢险作业人员到井口进行抢险作业。井口喷出的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油气流弥漫在周围环境中,这些物质如被抢险作业人员吸入,会对人体造成直接的伤害;如果油气浓度积累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引火源会产生爆炸进而可能引发火灾,对现场抢险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通常采用水炮或消防灭火机器人进行喷淋稀释排风等作业手段,使现场有毒有害气体浓度不至于达到伤害浓度或爆炸浓度,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
[0003]但受现场作业环境和设备体积的影响,此类设备最近只能放置在离井口15米左右的距离进行作业,抢险作业人员在水炮或消防机器人的喷淋下进行作业。这时作业人员周身会被消防水淋湿,任何作业都会变的困难,比如,操作动作变的缓慢,目视环境变的较差,作业人员相互交流变的困难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地面消防抢险的移动装置。该移动装置可以实现工作位置前置,且消防水流通过移动装置形成一面水盾,在进行喷淋作业的同时,有效地将抢险作业人员和危险区域之间进行隔离,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抢险作业的便捷性与安全性。
[0005]根据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地面消防抢险的移动装置,包括:主体,具有通过快换接头与挖掘机相连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主体内的进水管,其第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水口;以及第一导流装置,包括与所述进水管的第二端相连接的过渡段、安装在所述过渡段上的第一锥形板和第二锥形板,其中,在所述第一锥形板和所述第二锥形板之间形成了用于引导水流以形成第一水盾的第一导流通道。
[000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拓展,本技术还提供了以下实施例:
[0007]所述第一导流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远离所述进水管的第二端的所述第二锥形板的中间部位的用于调节所述第二锥形板相对于所述第一锥形板的距离和/或角度的第一导流调节器。
[0008]在所述过渡段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导流调节器的第一支撑环。
[0009]所述第一锥形板与所述第二锥形板之间的距离设定为10

25mm且连续可调。
[0010]所述过渡段与所述进水管的第二端可拆卸地连接。
[0011]所述主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进水口,所述主体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导流装置,所述第二导流装置包括与所述主体相连接的第三锥形板以及与所述进水管相连接的第四锥形板,在所述第三锥形板和所述第四锥形板之间形成了用于引导水流以形成第二水盾的
第二导流通道。
[0012]在所述主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一进水管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进水管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设置在所述进水管上的彼此间隔开的第二支撑环和第三支撑环。
[0013]在所述第二导流装置的第四锥形板与所述进水管的连接处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第四锥形板相对于所述第三锥形板的距离和/或角度的第二导流调节器。
[0014]所述第二导流调节器包括两条调整螺栓,以及固定在所述进水管上的螺母。
[0015]所述第三锥形板与所述第四锥形板之间的距离设定为10

25mm且连续可调。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之处在于:该移动装置通过快换接头安装在挖掘机操作臂上,可以控制挖掘机,根据抢险作业现场的工况将该消防装置伸到抢险作业人员和事故井口的中间部位进行作业。消防水流通过移动装置形成水盾,进行水流喷淋与隔离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将抢险作业人员和危险区域进行隔离,很大程度的减少有毒有害油气流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而且,由于移动装置的前置以及该装置构造对消防水流的限制,使消防水流不会喷淋到抢险作业人员身上,大幅度减小了喷淋作业对抢险作业的不良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抢险作业的便捷性与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7]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说明。
[0018]图1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用于地面消防抢险的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用于地面消防抢险的移动装置的与挖掘机相连接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0020]在本申请中,所有附图均为示意性的附图,仅用于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并且未按实际比例绘制。
[0021]图中各标号意义如下:
[0022]1、主体;11、主体的第一端;12、支撑部;121、第二支撑环;122、第三支撑环;13、第二进水口;14、主体的第二端;2、块换接头;3、进水管;31、进水管的第一端;32、第一进水口;33、进水管的第二端;4、第一导流装置;41、第一锥形板;42、第二锥形板;43、过渡段;44、第一导流通道;45、第一支撑环;46、第一导流调节器;5、第二导流装置;51、第三锥形板;52、第四锥形板;53、第二导流通道;54、第二导流调节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4]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的用于地面消防抢险的移动装置100(以下简称“移动装置100”),包括主体1、快换接头2、进水管3以及第一导流装置4。主体1的第一端11连接有快换接头2,快换接头2的另一端与挖掘机相连接。由于主体1承载着移动装置100的主要部件,所以该种设计得以利用挖掘机机械臂的灵活性来实现将移动装置100伸到井口与抢险作业人员之间的位置进行作业。
[0025]根据本技术,主体1内安装有进水管3,第一进水口32设置在进水管3的第一端31,在进水管3的第二端33连接有第一导流装置4。第一导流装置4包括与进水管3的第二端33相连接的过渡段43,以及安装在过渡段43上的第一锥形板41和第二锥形板42。在本实用
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过渡段43与进水管3的第二端33为可拆卸地连接,例如丝扣连接等方式,以便于对移动装置100进行安装和调试。由图1可知,第一锥形板41构造为中部空缺的结构,以使消防水流可以由进水管3流入形成于第一锥形板41与第二锥形板42之间的第一导流通道44内。移动装置100处于工作状态时,第一进水口32处连接有消防水源,消防水流在水压的作用下,流过进水管3与过渡段43,流入第一导流通道44内。由于第一导流通道44的宽度远小于进水管的管径,水压在由过渡段43进入第一导流通道44的过程中会急剧增大,从而在消防水流流出第一导流通道44时,形成了第一水盾,从而可以在稀释油气流的同时起到隔离有毒有害气体的目的。
[002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流装置4包括第一导流调节器46。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锥形板41与过渡段43直接相连,第二锥形板42设置在第一锥形板41的外侧,在第二锥形板42的中间部位设置有第一导流调节器46,其作用在于调节第二锥形板42相对于第一锥形板41的距离和/或角度,从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地面消防抢险的移动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100)包括:主体(1),具有通过快换接头(2)与挖掘机相连的第一端(11);安装在所述主体(1)内的进水管(3),其第一端(31)设置有第一进水口(32);以及第一导流装置(4),包括与所述进水管(3)的第二端(33)相连接的过渡段(43)、安装在所述过渡段(43)上的第一锥形板(41)和第二锥形板(42),其中,在所述第一锥形板(41)和所述第二锥形板(42)之间形成了用于引导水流以形成第一水盾的第一导流通道(4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地面消防抢险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装置(4)包括设置在远离所述进水管(3)的第二端(33)的所述第二锥形板(42)的中间部位处的用于调节所述第二锥形板(42)相对于所述第一锥形板(41)的距离和/或角度的第一导流调节器(4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地面消防抢险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过渡段(43)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导流调节器(46)的第一支撑环(45)。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地面消防抢险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锥形板(41)与所述第二锥形板(42)之间的距离设定为10

25mm且连续可调。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地面消防抢险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43)与所述进水管(3)的第二端(33)可拆卸地连接。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平贵牛有林左文珍李杰张博陈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