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风道前端的消声降噪装置及散热风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86502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9: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风道前端的消声降噪装置和散热风扇,用于涉及计算机降噪技术领域,吸音支撑外壳和共振消音内壳相互嵌套安装,吸音支撑外壳和共振消音内壳之间形成用于消音的空腔夹层;共振消音内壳的截面呈U型槽状,吸音支撑外壳和共振消音内壳均为圆环形,当气流从圆环的内圈通过时,声音在共振消音内壳的U型环槽之内反复冲击,声音的能量转换为共振消音内壳的能量,噪音得以降低;共振消音内壳的表面呈阵列状贯通开设音孔,一部分声音经过音孔进入吸音支撑外壳和共振消音内壳之间的空腔夹层,在空腔夹层内反复反射,最终使声音得以降低。通过金属微孔板本身的特性、以及吸音支撑外壳和共振消音内壳的造型设计,共同起到削弱声音的效果,避免增大风道口气动噪声的同时,最大程度增加吸音降噪效果。最大程度增加吸音降噪效果。最大程度增加吸音降噪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风道前端的消声降噪装置及散热风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计算机降噪
,更进一步涉及一种用于风道前端的消声降噪装置。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散热风扇。

技术介绍

[0002]服务器主要利用气冷的方式实现内部散热,通过风扇将外界的气流引入服务器内部。服务器用风扇在不断提速,运行时会产生极大的气动噪声。与此同时,机械硬盘等存储设备容量越来越高,存储设备对噪声振动的敏感度也越来越高,风扇的气动噪声增大与存储设备对振动环境的高要求两者相互叠加,导致机械硬盘的读写性能严重下降,此外,机器前方位置的声品质也会降低。
[0003]由于服务器内部的空间限制以及流场的复杂性,寻常的消声器或者消声结构与材料都难以直接用到服务器的消声降噪设计中。当下解决的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蜂窝网和周边粘贴吸音棉两种方式,其中蜂窝网主要通过稳流从而降低气动噪声,降噪效果十分有限;吸音棉对吸声降噪效果较好,但是为保证足够的流场通道,吸音棉只能粘贴在服务器四周壁面上,吸声降噪效果大打折扣,对风扇前方的硬盘区域降噪效果不均衡,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目前的噪声控制技术的吸声、隔声、消声手段并无革命性创新,吸声降噪材料的性能水平相差较小。
[0004]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如何更为有效地降低散热风扇的噪音,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风道前端的消声降噪装置,能够削弱风扇进气口处的噪音,通过多种手段的组合实现更好的消音降噪效果,具体方案如下:
[0006]一种用于风道前端的消声降噪装置,包括吸音支撑外壳和共振消音内壳,所述吸音支撑外壳和所述共振消音内壳相互嵌套安装,所述吸音支撑外壳和所述共振消音内壳之间形成用于消音的空腔夹层,两者共同安装于风扇前方;
[0007]所述吸音支撑外壳和所述共振消音内壳均为圆环形,所述共振消音内壳包括共振前壁面、共振底壁面、共振后壁面,所述共振前壁面、所述共振底壁面、所述共振后壁面围成的截面呈U型槽状;
[0008]所述共振消音内壳为金属微孔板,其表面呈阵列状贯通开设音孔。
[0009]本专利技术采用吸音支撑外壳和共振消音内壳双层结构设计,使噪音在共振消音内壳的内腔中不断反射实现削弱,噪音引起金属薄壳的共振消音内壳振动实现削弱,噪音经过音孔进入吸音支撑外壳和共振消音内壳之间的空腔夹层被削弱。利用这些结构特性之间的共同配合,实现气动噪音的削弱降低效果,能够有效地降低风扇产生的气动噪声。
[0010]可选地,所述吸音支撑外壳和所述共振消音内壳均为薄壳结构,所述吸音支撑外壳包括吸音前壁面、吸音底壁面、吸音后壁面。
[0011]吸音支撑外壳和共振消音内壳相互装配时,吸音前壁面和共振前壁面形成扁平的夹层,吸音底壁面和共振底壁面形成扁平的筒状夹层,吸音后壁面和共振后壁面形成扁平的夹层,三个夹层之间并不完全独立,三者相互连通。
[0012]可选地,所述共振前壁面的内圈边缘设置迎风挡板,所述迎风挡板的内圈直径小于所述吸音后壁面的内圈直径。
[0013]迎风挡板的内圈直径更小,消声结构入风口处的迎风挡板切入实际风道,通过迎风挡板的实体结构,针对性地削弱从风扇传递往风扇前端的噪声,也即逆着气流方向传递的噪音。
[0014]可选地,所述迎风挡板的内圈直径为所述吸音后壁面的内圈直径的80%

95%。
[0015]迎风挡板的内圈直径比例根据流体流速确定,流速越高入口直径相对越大,流速越低入口直径相对越小。
[0016]可选地,所述迎风挡板从外边缘向内边缘朝向内侧倾斜。
[0017]整个迎风挡板形成圆锥台形面,近似于喇叭口造型,迎风挡板对气流起到引导汇聚的作用,使气流更加平顺地流入。
[0018]可选地,所述迎风挡板的迎风侧截面为流线型,迎风挡板的背风侧截面为直线型。
[0019]迎风挡板的作用有两个,一个作用是通过倾斜的造型设计,使气流更加平顺地流动,另一个作用是通过迎风挡板的内圈附近的壁面对逆向传递的噪音起到阻挡削弱的效果。
[0020]可选地,所述迎风挡板的背风侧截面的倾角为10度

30度。
[0021]通过合理地布置迎风挡板的倾角,即可以满足对气流的引导作用,也能够实现对反向的噪音起到阻挡削弱的功能。
[0022]可选地,所述迎风挡板的外边缘迎风侧与所述吸音支撑外壳的内边缘迎风侧对齐。
[0023]在吸音支撑外壳和迎风挡板之间不形成台阶结构,气流可以更加平顺地受到引导,沿着迎风挡板的引导方向流动。
[0024]可选地,所述吸音支撑外壳和所述共振消音内壳之间的空腔夹层内设置内层吸音棉。
[0025]通过共振消音内壳形成的凹槽状环结构空腔结构实现共振吸声,主要用于削弱中低频噪音,通过设置内层吸音棉主要用于削弱高频噪音,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高频、中频、低频各个不同频率的噪音吸收。
[0026]可选地,所述吸音后壁面的内表面设置环形吸音棉。
[0027]环形吸音棉可以对噪音起到吸收的效果,提升对噪音的吸收削弱效果。
[0028]可选地,所述环形吸音棉的截面为三角形,朝向内圈方向的表面的倾角大于朝向外圈方向的表面的倾角。
[0029]不对称的环形吸音棉靠近气流的一侧较陡峭,气流不易形成死角;远离气流的一侧较平缓,平缓的表面面积更大,声音多次反射到环形吸音棉,被环形吸音棉吸收,减少噪音逃逸。
[0030]可选地,所述吸音后壁面的内表面设置用于卡装所述环形吸音棉的环形凹槽。
[0031]环形吸音棉可以嵌入吸音后壁面的内表面设置的环形凹槽,通过环形凹槽对环形
吸音棉起到更好的定位效果,增强环形吸音棉的稳定性。
[0032]可选地,所述共振消音内壳开设的音孔面积为所述共振消音内壳整体面积的20%

30%。
[0033]通过合理地布置开孔的数量和尺寸,使得噪音更好地经过音孔进入吸音支撑外壳和共振消音内壳之间的空腔夹层。共振消音内壳开设的音孔的分布形式并不限定,通常采用中心对称的布置方式。
[003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散热风扇,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用于风道前端的消声降噪装置。
[003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风道前端的消声降噪装置,安装于风扇的前方,吸音支撑外壳和共振消音内壳相互嵌套安装,吸音支撑外壳和共振消音内壳之间形成用于消音的空腔夹层;共振消音内壳包括共振前壁面、共振底壁面共振后壁面围成的截面呈U型槽状,并且吸音支撑外壳和共振消音内壳均为圆环形,共振消音内壳为金属微孔板制成,当气流从圆环的内圈通过时,声音在共振消音内壳的U型环槽之内反复冲击,声音的能量转换为共振消音内壳的能量,噪音得以降低;共振消音内壳的表面呈阵列状贯通开设音孔,一部分声音经过音孔进入吸音支撑外壳和共振消音内壳之间的空腔夹层,在空腔夹层内反复反射,最终使声音得以降低。本专利技术通过金属微孔板本身的特性、以及吸音支撑外壳和共振消音内壳的造型设计,共同起到削弱声音的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风道前端的消声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音支撑外壳(1)和共振消音内壳(2),所述吸音支撑外壳(1)和所述共振消音内壳(2)相互嵌套安装,所述吸音支撑外壳(1)和所述共振消音内壳(2)之间形成用于消音的空腔夹层,两者共同安装于风扇前方;所述吸音支撑外壳(1)和所述共振消音内壳(2)均为圆环形,所述共振消音内壳(2)包括共振前壁面(21)、共振底壁面(22)、共振后壁面(23),所述共振前壁面(21)、所述共振底壁面(22)、所述共振后壁面(23)围成的截面呈U型槽状;所述共振消音内壳(2)为金属微孔板,其表面呈阵列状贯通开设音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风道前端的消声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支撑外壳(1)和所述共振消音内壳(2)均为薄壳结构,所述吸音支撑外壳(1)包括吸音前壁面(11)、吸音底壁面(12)、吸音后壁面(1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风道前端的消声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振前壁面(21)的内圈边缘设置迎风挡板(24),所述迎风挡板(24)的内圈直径小于所述吸音后壁面(13)的内圈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风道前端的消声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挡板(24)的内圈直径为所述吸音后壁面(13)的内圈直径的80%

9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风道前端的消声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挡板(24)从外边缘向内边缘朝向内侧倾斜。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风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强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