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二胺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685496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7: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乙二胺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乙二胺衍生物的结构式如式I所示。该化合物可以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备,具有广谱抗肿瘤作用,可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该化合物药效稳定,毒性低,易于人体接受,可以应用于大多数癌症的治疗,相对目前上市的抗肿瘤药物具有一定优势。优势。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乙二胺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乙二胺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研究发现缓激肽(BK)是许多癌症的一个重要的生长因子,它可以通过刺激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来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也可以通过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活性酶来刺激癌细胞迁移和侵袭。
[0003]BK对机体的作用是通过与细胞膜上的B1受体(B1R)和B2受体(B2R)结合起效。B1R和B2R均为G蛋白偶联受体。在癌症方面的研究发现:B1R不仅表达量在恶性前列腺肿瘤中异常上调,还能够刺激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的活化;B2R不仅在人脑胶质瘤中过表达,还在胃癌、十二指肠癌、前列腺癌、肺癌和肝癌中被检测到。
[0004]BK无论是与B1受体还是B2受体结合,最终结果均主要是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中的Gq亚基刺激磷脂酶C

β(PLC

β),促使三磷酸肌醇(IP3)水解和细胞内Ca
2+
的动员产生NO,并通过G蛋白亚基Gαr/>‑
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结构式如式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酯、溶剂合物或异构体:其中,所述R1选自下述任一基团:C1‑
10
烷基、C2‑8烯基、C2‑8炔基、C3‑
12
环烷基、3

12元杂环基、C6‑
14
芳基、氧基C6‑
14
芳基或氧基C5‑
14
芳杂基、氮基C6‑
14
芳基或氮基C5‑
14
芳杂基、5

14元杂芳基;R1上的氢可以任意被一个或者多个下述取代基取代:卤素、C1‑
10
烷基、C2‑8烯基、C2‑8炔基、C3‑
12
环烷基、3

12元杂环基、C6‑
14
芳基、氧基C6‑
14
芳基或氧基C5‑
14
芳杂基、氮基C6‑
14
芳基或氮基C5‑
14
芳杂基、5

14元杂芳基、

CN、

NO2、

CF2H、

CF2OH、

CF3、

OCF3、

CR1R2R3、

OR1、

O(C=O)R1、

O(C=O)OR1、

O(C=O)NR2R3、

(C=O)R1、

(C=O)OR1、

(C=O)NR2R3、

SR1、

(S=O)
m
R1、

NR2R3、

NR4(C=O)R1、

NR4C(=O)NR2R3、

NR4C(=O)OR1、

NR4S(=O)
m
NR2R3、

NR4S(=O)
m
OR1或者

NR4S(=O)
m
R1,或R1上相邻原子的基团可合并形成C3‑
12
环烷基、C6‑
12
芳基、3

12元杂环族以及5

12元杂芳环基;其中R1、R2、R3、R4独立的选自氢,卤素或者任意的选自下述基团:C1‑
10
烷基、C2‑8烯基、C2‑8炔基、C3‑
12
环烷基、3

12元杂环基、C6‑
14
芳基、氧基C6‑
14
芳基或氧基C5‑
14
芳杂基、氮基C6‑
14
芳基或氮基C5‑
14
芳杂基、5

14元杂芳基,或结合至相同氮原子上的R1、R2、R3、R4中任意两个可与其所结合的氮一起合并,以形成3

12元杂环基或5

12元杂芳基,其任选含有1至3个选自N、0及S的另外杂原子,或结合至相同碳原子上的R1、R2、R3中的任意两个可合并而形成C3‑
12
环烷基、C6‑
12
芳基、3

12元杂环基或5

12元杂芳基;以及R1、R2、R3、R4中的各氢任选被R5取代,或者R1、R2、R3、R4中相同碳原子上的两个氢原子任选为氧代取代基;R5独立的选自下述基团:氢,卤素,C1‑
10
烷基、C2‑8烯基、C2‑8炔基、C3‑
12
环烷基、3

12元杂环基、C6‑
14
芳基、氧基C6‑
14
芳基或氧基C5‑
14
芳杂基、氮基C6‑
14
芳基或氮基C5‑
14
芳杂基、5

14元杂芳基;

CN、

NO2、

OH、

NH2、部分或完全卤化的C1‑5烷基、

C(=O)(CH2)
n
CH3、

C(=O)O(CH2)
n
CH3、

C(=O)OH、

C(=O)N[(CH2)
n
CH3]2、

C(=O)NH2、

C(=O)NH(CH2)
n
CH3、

NH(CH2)
n
CH3、

N[(CH2)
n
CH3]2、

N(CH2)
n
CH3C(=O)(CH2)
n
CH3、

N(CH2)
n
CH3C(=O)NH(CH2)
n
CH3、

N(CH2)
n
CH3C(=O)N[(CH2)
n
CH3]2、

N(CH2)
n
CH3C(=O)NH2、

N(CH2)
n
CH3C(=O)O(CH2)
n
CH3、

N(CH2)
n
CH3C(=O)OH、

NHC(=O)(CH2)
n
CH3、

NHC(=O)NH(CH2)
n
CH3、

NHC(=O)N[(CH2)
n
CH3]2、

NHC(=O)NH2、

NHC(=O)O(CH2)
n
CH3,

NHC(=O)OH,

N(CH2)
n
CH3S(=O)
m
(CH2)
n
CH3、

NHS(=O)
m
(CH2)
n
CH3、

O(CH2)
n
CH3、=O、

OC(=O)(CH2)
n
CH3、OC(=O)O(CH2)
n
CH3、

OC(=O)N[(CH2)
n
CH3]2、

OC(=O)NH(CH2)
n
CH3、

OC(=O)NH2、

S(=O)
m
(CH2)
n
CH3、

OS(=O)
m
(CH2)
n
CH3、

S(=O)
m
NH(CH2)
n
CH3、

S(=O)
m
N[(CH2)
n
CH3]2;所述m选自1或2
所述n选自1,2,3,4或5;R2选自下述任一基团:H,卤素,C1‑
10
烷基,氧基C1‑8烷基,C2‑8烯基、C2‑8炔基、C3‑
12
环烷基、3

12元杂环基、C6‑
14
芳基、氧基C6‑
14
芳基、氧基C5‑
14
芳杂基、氮基C6‑
14
芳基、氮基C5‑
14
芳杂基、5

14元杂芳基;R2上的氢可以任意被一个或者多个下述取代基取代:卤素、

CN、

NO2、

CF2H、

CF2OH、

CF3、

OCF3、

CR6R7R8、

OR6、

O(C=O)R6、

O(C=O)OR6、

O(C=O)NR7R8、

(C=O)R6、

(C=O)OR6、

(C=O)NR7R8、

SR6、

(S=O)R6、

S(=O)2R6、

NR7R8、

NR9(C=O)R6、

NR9C(=O)NR7R8、

NR9C(=O)OR6、

NR9S(=O)
m
NR7R8、

NR9S(=O)
m
OR6或者

NR9S(=O)
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育新陈明侠姚文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普莱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