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或制种玉米拉茎辊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3470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2 02: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鲜食或制种玉米拉茎辊组件,包括一对拉茎辊;所述拉茎辊包括中间轴管和若干个摘穗辊刀片,若干个摘穗辊刀片周向均匀地设于所述中间轴管上,每个摘穗辊刀片沿对应的拉茎辊中间管的切向布置;其中,所述摘穗辊刀片包括位于前半部的拉茎部和位于后半部的切柄部,所述拉茎部的宽度从与切柄部相接处向着远离切柄部的一端逐渐减小,拉茎部和切柄部的边缘设置有工作面刃口,一对摘穗辊的工作面刃口相互交错设置;一对拉茎辊的切柄部的对刀间隙为d2,且d2为3.1~4.5mm;一对拉茎辊的拉茎部的最大对刀间隙为d1,且d1为11.5~13.5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对刀间隙的参数优化设计,使得果穗损伤小,且降低断茎杆。且降低断茎杆。且降低断茎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鲜食或制种玉米拉茎辊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玉米收获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鲜食或制种玉米拉茎辊组件。

技术介绍

[0002]摘穗机构是玉米收获机的核心部件,摘穗机构优劣决定玉米收获机收获玉米的质量和效率。
[0003]摘穗机构主要包括拉茎辊和摘穗板,摘穗时,玉米株在拉茎辊的作用下向下运动,玉米果穗位于摘穗板上方,且摘穗板之间的间隙大于玉米秸秆小于果穗,由于玉米株向下运动且果穗保持在摘穗板之上,果穗即被“拽”下来。
[0004]在收获鲜食玉米或制种玉米时,由于鲜食玉米或制种玉米果穗较软,且茎秆较脆,现有的拉茎辊,向下拉玉米株的力过大,存在果穗被摘穗板“啃伤”以及拉断茎秆的问题,从而严重影响鲜食玉米或制种玉米的经济价值。
[0005]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鲜食或制种玉米拉茎辊组件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鲜食或制种玉米拉茎辊组件,包括一对拉茎辊;
[0008]所述拉茎辊包括中间轴管和若干个摘穗辊刀片,若干个摘穗辊刀片周向均匀地设于所述中间轴管上,每个摘穗辊刀片沿对应的拉茎辊中间管的切向布置;
[0009]其中,所述摘穗辊刀片包括位于前半部的拉茎部和位于后半部的切柄部,所述拉茎部的宽度从与切柄部相接处向着远离切柄部的一端逐渐减小,拉茎部和切柄部的边缘设置有工作面刃口,一对摘穗辊的工作面刃口相互交错设置;
[0010]一对拉茎辊的切柄部的对刀间隙为d2,且d2为3.1~4.5mm;一对拉茎辊的拉茎部的最大对刀间隙为d1,且d1为11.5~13.5mm。
[0011]进一步的,所述摘穗辊刀片的前端设置有倒角。
[0012]进一步的,一对拉茎辊的拉茎部的最大对刀间隙d1出现在倒角的后缘。
[0013]进一步的,所述切柄部的后端具有排杂部;
[0014]其中,所述排杂部的宽度由靠近拉茎部的一端向着远离拉茎部的一端逐渐减小。
[0015]进一步的,一对拉茎辊的排杂部的最大对刀间隙为d3,且d3为 5~6.5mm。
[0016]进一步的,所述拉茎辊还包括导锥头和螺旋筋,所述导锥头固定安装在所述拉茎辊中间管的前端,所述螺旋筋固定设置在所述导锥头的外侧。
[0017]进一步的,所述拉茎辊还包括球形接头,所述球形接头设置在所述中间轴管的后端,摘穗辊通过球形接头传动连接齿轮箱。
[0018]进一步的,对刀间隙d2是恒定的。
[0019]进一步的,对刀间隙d2是有变化的。
[0020]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21]本技术中切刀式的摘穗辊刀片,对于鲜食玉米或制种玉米的收获而言,能够实现对果柄进行剪切收割,使果穗损伤小。
[0022]本技术的拉茎辊组件,切柄部的对刀间隙为3.1~4.5mm,拉茎部的最大对刀间隙为11.5~13.5mm。通过对切柄部以及拉茎部的对刀间隙参数的优化,当一对拉茎辊上相互对应的摘穗辊刀片达到间隙最小的切断工作位置时,紧随其后的下一对摘穗辊刀片可将玉米茎秆夹持住,实现降低损伤摘穗的同时,也能实现茎秆少折断,减轻后续排杂部分的工作负荷。
[0023]本技术的拉茎辊组件,切柄部的后端具有排杂部,排杂部125的最大对刀间隙为5~6.5mm。通过在切柄部内设置排杂部,以及对切柄部以及排杂部的对刀间隙参数的优化,当玉米株经过切柄部所在的切柄段完成切柄时,之前的上一对摘穗辊刀片对刀间隙增大,避免夹持过多杂质带入摘穗机构之后的部分,减轻后续排杂部分的工作负荷。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摘穗机构结构图;
[0025]图2为拉茎辊组件俯视图;
[0026]图3为拉茎辊剖视图;
[0027]图4为拉茎辊正视图;
[0028]图5为摘穗辊刀片结构图;
[0029]图6为摘穗辊刀片正视图;
[0030]图7为图2中A

A处剖视图;
[0031]图8为图7中A处局部放大图;
[0032]图9为图2中B

B处剖视图;
[0033]图10为图9中B处局部放大图;
[0034]图11为图2中C

C处剖视图;
[0035]图12为图11中C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7]如图1

2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鲜食或制种玉米拉茎辊组件,其用于玉米收获机摘穗机构中,摘穗机构包括:摘穗支架1;
[0038]设置于摘穗支架1后端的齿轮箱2;
[0039]设置于摘穗支架1下端的拉茎辊组件10,且所述拉茎辊组件10传动连接在所述齿轮箱2的前端;
[0040]设置于摘穗支架1上端的拨禾机构3,所述拨禾机构3传动连接所述齿轮箱2;
[0041]以及,设置于摘穗支架1上端面的摘穗板4。
[0042]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拉茎辊组件10为一对拉茎辊100。工作时,带有玉米穗的茎秆
在拨禾机构3作用下由拉茎辊组件10前端向后端移动,随着一对拉茎辊100之间间隙变小,拉茎辊组件10齿刀切深增大,向下拉拽茎秆,果穗逐渐接近摘穗板4,由于摘穗板4之间的间隙小于果穗,茎秆继续向下运动且果穗保持在摘穗板4之上,拉茎辊组件10将茎秆切断,即实现茎穗分离。
[0043]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

4所示,所述拉茎辊100包括拉茎辊中间管110、若干个摘穗辊刀片120和球形接头130,若干个摘穗辊刀片120周向均匀地设于所述拉茎辊中间管110上,每个摘穗辊刀片120沿对应的拉茎辊中间管 110的切向布置,一对拉茎辊中间管110上的摘穗辊刀片120错位布置;所述球形接头130设置在所述拉茎辊中间管110的后端,拉茎辊100通过球形接头130传动连接齿轮箱2,球形接头130的设置可以调节一对拉茎辊100 之间的距离,以适应不同尺寸玉米的收割。
[0044]本实施方式原理是:
[0045]对于鲜食玉米或制种玉米的收获而言,其茎秆细而脆,使用传统的四棱刀对刀式或者锥形棱柱式拉茎辊,对茎秆的抓取能力较强,对于鲜食玉米或制种玉米的茎秆而言拉力过大,容易损伤果穗。
[0046]本实施方式中切刀式的摘穗辊刀片120,沿对应的拉茎辊中间管110的切向布置,对于鲜食玉米或制种玉米的收获而言,能够实现对果柄进行滑切收割,使果穗损伤小。可以理解的是,摘穗辊刀片120所在的区域即为拉茎辊100使玉米株茎穗分离的区域。
[0047]本实施方式中,摘穗辊刀片120的数量可以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鲜食或制种玉米拉茎辊组件,包括一对拉茎辊;所述拉茎辊包括中间轴管和若干个摘穗辊刀片,若干个摘穗辊刀片周向均匀地设于所述中间轴管上,每个摘穗辊刀片沿对应的拉茎辊中间管的切向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摘穗辊刀片包括位于前半部的拉茎部和位于后半部的切柄部,所述拉茎部的宽度从与切柄部相接处向着远离切柄部的一端逐渐减小,拉茎部和切柄部的边缘设置有工作面刃口,一对摘穗辊的工作面刃口相互交错设置;其中,一对拉茎辊的切柄部的对刀间隙为d2,且d2为3.1~4.5mm;一对拉茎辊的拉茎部的最大对刀间隙为d1,且d1为11.5~13.5mm。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鲜食或制种玉米拉茎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摘穗辊刀片的前端设置有倒角。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鲜食或制种玉米拉茎辊组件,其特征在于:一对拉茎辊的拉茎部的最大对刀间隙d1出现在倒角的后缘。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鲜食或制种玉米拉茎辊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衡李侠杨香林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英虎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