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压合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2410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2 01: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端子压合模组,包括压合模座和至少一个压合刀模,压合刀模具有一端面,从该端面朝向压合刀模中部凹陷,形成向压合刀模外侧敞开的压合槽,以供端子的压接结合部的置入;压合刀模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第二表面沿着压合槽的长度方向分处于压合槽的两侧,压合槽贯穿第一表面、第二表面;贯穿于第一表面的压合槽底边高度高于贯穿于第二表面的压合槽底边;从第一表面的压合槽底边朝向第二表面的压合槽底边之间形成压合面,在对压合刀模施加外力时,压合面对端子的压接结合部进行压合,使压接结合部的开口形成闭合状态,保证端子与导线结合处信号传输的稳定性,避免外界信号的干扰。避免外界信号的干扰。避免外界信号的干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端子压合模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线缆端子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端子压合模组。

技术介绍

[0002]如图1示出,端子结构根据功能可划分为3个主要区域:接插区100、过渡区101和压接区102。插接区是端子与另一半连接端子插接的部分,又可分为针型和孔型;过渡区:是连接插接区和压接区的部分,它包括弹性片或端子比口等起到固定作用的部件;压接区是实现导线与端子连接的部分。其中压接区是唯一受到压接工艺影响的部分,压接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电气传输的性能,所以,选择与端子压接区相匹配的压接方式,使用正确的压接工具,实现良好的压接状态,才能保证良好的电气连接性能。
[0003]而为了使导线伸入到端子内,以获得更好的压接效果,在靠近压接区的过渡区之间形成的压接结合部103会形成撕开口部104,以使导线更好的伸入到过渡区内,与接插区进行配合;在端子与导线的压接过程中,由于过渡区的形状结构比较复杂,难以将撕开口部形成完整的压接闭合,导致此处内部的导线露出,影响导线的传输能力,且也容易受到外界信号的干扰。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使在端子压合过程中,使压接结合部形成完整闭合的端子压合模组。
[0005]端子压合模组,包括压合模座和至少一个压合刀模,通过压合刀模、压合模座的配合,对端子压接区与接插区之间的压接结合部进行压合,使压接结合部的开口,形成闭合状态;
[0006]压合刀模具有一端面,从该端面朝向压合刀模中部凹陷,形成向压合刀模外侧敞开的压合槽,以供端子的压接结合部的置入;
[0007]压合刀模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第二表面沿着压合槽的长度方向分处于压合槽的两侧,压合槽贯穿第一表面、第二表面;
[0008]贯穿于第一表面的压合槽底边高度高于贯穿于第二表面的压合槽底边;
[0009]从第一表面的压合槽底边朝向第二表面的压合槽底边之间形成压合面,在对压合刀模施加外力时,压合面对端子的压接结合部进行压合,使压接结合部的开口形成闭合状态。
[0010]进一步地:压合面从第一表面的压合槽底边朝向第二表面的压合槽底边逐渐降低。
[0011]进一步地:压合面为从第一表面的压合槽底边朝向第二表面的压合槽底边逐渐降低的曲面。
[0012]进一步地:压合面的两侧上边缘部分别沿着压合槽的内壁压合槽的槽口方向延伸形成预压面,该预压面从第一表面朝向第二表面呈倾斜布置。
[0013]进一步地:压合槽的槽口内壁为朝向压合面逐渐缩口的引导斜面,引导斜面止于压合面的上边缘部,预压面自引导斜面下部开始从第一表面朝向第二表面呈斜切方式布置于压合面与引导斜面之间。
[0014]进一步地:压合刀模装配于一上模座的下方,在上模座上处于压合刀模的一侧装配有第一弹性压模,另一侧装配有第二弹性压模,压合刀模处于第一弹性压模、第二弹性压模之间;
[0015]第一弹性压模包括第一弹性座、第一压模、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座固定装配于上模座上,第一压模滑动装配于第一弹性座上,第一弹性体设置于第一压模与第一弹性座之间,受二者压缩,在第一压模受压时,第一压模压缩第一弹性件;
[0016]第二弹性压模包括第二压模、第二弹性件,第二压模活动装配于上模座上,第二弹性件设置于第二压模与上模座之间,受二者压缩。
[0017]进一步地:上模座的上方固定装配有连接柱,在连接柱上固定设置有调节基座,以及转动设置于连接柱上及处于调节基座上方的第一调节盘,在第一调节盘下表面与调节基座上表面之间设置有调整结合面,转动第一调节盘时,使第一调节盘与调节基座之间的调整结合面形成错位,以变换第一调节盘与调节基座之间的距离,在连接柱上设置有受压于第一调节盘与连接柱之间的压缩弹性组件;
[0018]以及设置于在调节基座与第一调节盘之间对第一调节盘转动到相应位置形成约束的第一弹性约束组件。
[0019]进一步地:在第一压模、第二压模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压刀模、第二压刀模、第三压刀模,从第一压模朝向第二压模方向依次排列第一压刀模、第二压刀模、压合刀模、第三压刀模,第一压刀模、第二压刀模对端子的压接区进行压合,第三压刀模对端子的过渡区进行压合;
[0020]第一压刀模活动设置于第一压模与第二压刀模之间,在调节基座与第一刀模之间设置有调节第一压刀模伸出长度的调节组件。
[0021]进一步地:调节组件包括处于调节基座下方的第二调节盘,与第一压刀模固定连接的调整块,第二调节盘转动设置于调节基座下部,调节基座的下表面与第二调节盘的上表面之间或第二调节盘的下表面设置有在第二调节盘转动时,以变换第二调节盘与调整块之间距离的调节结构;
[0022]在第二调节盘与调整基座之间设置有在第二调节盘转动到相应位置形成约束的第二弹性约束组件。
[0023]进一步地:第一调节盘的上表面中部形成容置槽,压缩弹性组件布置于容置槽中,弹性组件包括置于容置槽中的组件底座、放置于组件底座上的环形弹片,在连接柱上处于容置槽的上方设置有限位台阶,环形弹片受组件底座与限位台阶压缩。
[0024]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在端子、导线压合过程中,压合刀模从压接结合部处撕开口部的正上方进行压合,压合面与压接结合部接触时,压合面先从压接结合部的撕开口小的一端进行施力,使撕开口小的一侧超中间进行聚合,压合力从撕开口小的一端逐渐朝向撕开口大的一端施加,从而能够使压接结合部撕开口的相面对的侧面形成贴合,实现完全闭合状态,以在压合过程中,端子的压接结合部能够压合,保证端子与导线结合处信号传输的稳定性,避免外界信号的干扰。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端子未压合前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端子通过本专利技术压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压合刀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压合刀模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图4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本专利技术端子压合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7为端子压合模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2]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调节基座处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9为本专利技术中压合刀模与压刀模处的结构示意图;
[0034]附图中,10、压合模座,11、压合刀模,12、端面,13、压合槽,14、第一表面,15、第二表面,16、第一表面的压合槽底边,17、第二表面的压合槽底边,18、压合面,19、预压面,20、引导斜面,21、上模座,22、第一弹性座,23、第一压模,24、第一弹性件,25、安装滑槽,26、锥形导向槽,27、第二压模,28、第二弹性件,29、条形孔,30、安装台阶,31、连接柱,32、连接台,33、调节基座,34、第一调节盘,35、调整结合面,36、容置槽,37、组件底座,38、环形弹片,39、限位台阶,40、径向通孔,41、限位槽,42、滚珠,43、弹簧,44、第一压刀模,45、第二压刀模,46、第三压刀模,47、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端子压合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压合模座和至少一个压合刀模,通过压合刀模、压合模座的配合,对端子压接区与接插区之间的压接结合部进行压合,使压接结合部的开口,形成闭合状态;压合刀模具有一端面,从该端面朝向压合刀模中部凹陷,形成向压合刀模外侧敞开的压合槽,以供端子的压接结合部的置入;压合刀模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第二表面沿着压合槽的长度方向分处于压合槽的两侧,压合槽贯穿第一表面、第二表面;贯穿于第一表面的压合槽底边高度高于贯穿于第二表面的压合槽底边;从第一表面的压合槽底边朝向第二表面的压合槽底边之间形成压合面,在对压合刀模施加外力时,压合面对端子的压接结合部进行压合,使压接结合部的开口形成闭合状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压合模组,其特征在于,压合面从第一表面的压合槽底边朝向第二表面的压合槽底边逐渐降低。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压合模组,其特征在于,压合面为从第一表面的压合槽底边朝向第二表面的压合槽底边逐渐降低的曲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压合模组,其特征在于,压合面的两侧上边缘部分别沿着压合槽的内壁压合槽的槽口方向延伸形成预压面,该预压面从第一表面朝向第二表面呈倾斜布置。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压合模组,其特征在于,压合槽的槽口内壁为朝向压合面逐渐缩口的引导斜面,引导斜面止于压合面的上边缘部,预压面自引导斜面下部开始从第一表面朝向第二表面呈斜切方式布置于压合面与引导斜面之间。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压合模组,其特征在于,压合刀模装配于一上模座的下方,在上模座上处于压合刀模的一侧装配有第一弹性压模,另一侧装配有第二弹性压模,压合刀模处于第一弹性压模、第二弹性压模之间;第一弹性压模包括第一弹性座、第一压模、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座固定装配于上模座上,第一压模滑动装配于第一弹性座上,第一弹性体设置于第一压模与第一弹性座之间,受二者压缩,在第一压模受压时,第一压模压缩第一弹性件;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司向良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博之旺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