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触力检测装置及受电弓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816197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2 00:25
一种接触力检测装置及受电弓,所述接触力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受电弓与接触网之间的接触力,所述受电弓包括一个或多个弓头,每个弓头包括滑板以及与所述滑板的两端连接的弓头支座,所述接触力检测装置包括:受力部,用于连接所述滑板的一端,以传导所述滑板与所述接触网之间的接触力;应变部,所述应变部的第一端与所述受力部连接,且所述应变部的第一端悬空,以在所述接触力的作用下发生应变;应变检测件,设置于所述应变部,用于检测所述应变部的应变;弓头支撑部,与所述应变部的第二端连接以及所述弓头支座连接。上述方案能够实现受电弓与接触网之间的接触力检测。弓与接触网之间的接触力检测。弓与接触网之间的接触力检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接触力检测装置及受电弓


[000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测量
,尤其涉及一种接触力检测装置及受电弓。

技术介绍

[0002]地铁逐渐成为一座城市主要的、高效的交通工具,与其它城市交通运输方式相比,首先,地铁运量大,其运输能力大约是汽车和公交车的七到十倍,可以给居民提供便利;其次,地铁运行速度快,行驶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80km,城际地铁可达到时速160km。通常地铁设置有受电弓,通过受电弓与接触网配合,从接触网取电,以实现地铁的正常运行,弓网间稳定的动态接触力是保证地铁具有良好的受流关系和维持持续动力的关键。因此,城市地铁的运营安全,尤其是弓网间正常的工作状态对于地铁的正常运行显得尤为重要。
[0003]而实际中,当地铁在运行时,由于弓网的振动,使得受电弓滑板与接触网导线之间的接触接触力呈随机变化的特征,导致接触接触力不恒定。接触网和受电弓之间的接触力过大会出现弓拉断网或网撞飞弓的事故,而接触力过小则会出现受电弓受流不良及弓网间的燃弧等现象。因此,在列车行进过程中,受电弓和接触网之间必须存在合理的接触力,受电弓才能安全地把电流从接触网引入车体内的牵引变流系统中,从而为列车提供持续有效的动力。另外,还可以对轨道交通运营的生产、安装和维护带来方便。
[0004]目前,对弓网关系监测的主要技术有视觉成像技术和电子传感技术。其中,视觉成像技术,它属于非接触式测量,因此不能针对弓网间动力学特性,如硬点、弓网接触力等,进行有效探测和反馈,且针对大部分受电弓和弓网关系运行参数仅仅起到事后视频查阅和事故追述作用。至于电子传感技术虽然属于接触式测量,其在受电弓弓头上分别安装弓网接触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但是通过有源探测的方式而采集到的信号受电磁干扰严重,为后续数据准确分析带来巨大困难。亟需一种有效的检测方式解决弓网之间接触力的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之一为提供一种接触力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受电弓与接触网之间的接触力。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接触力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受电弓与接触网之间的接触力,所述受电弓包括一个或多个弓头,每个弓头包括滑板以及与所述滑板的两端连接的弓头支座,所述接触力检测装置包括:受力部,用于连接所述滑板的一端,以传导所述滑板与所述接触网之间的接触力;应变部,所述应变部的第一端与所述受力部连接,且所述应变部的第一端悬空,以在所述接触力的作用下发生应变;应变检测件,设置于所述应变部,用于检测所述应变部的应变;弓头支撑部,与所述应变部的第二端连接以及所述弓头支座连接。
[0007]可选的,所述受力部包括受力平台以及受力柱,其中,所述受力平台,用于连接所述滑板的一端;所以受力柱,与所述应变部的第一端以及所述受力平台连接。
[0008]可选的,所述受力部包括弯折状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滑板相对所述接触力检测装置移动。
[0009]可选的,所述应变部包括与所述受力部连接的中间应变梁,所述中间应变梁用于在所述接触力的作用下发生应变;所述应变检测件设置于所述中间应变梁。
[0010]可选的,所述中间应变梁自与所述受力部连接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受力部的方向,所述中间应变梁的厚度渐小。
[0011]可选的,所述应变部包括位于中间应变梁的上方的上应变梁和/或位于所述中间应变梁的下方的下应变梁,所述上应变梁与所述中间应变梁之间具有空腔,所述下应变梁与所述中间应变梁之间具有空腔。
[0012]可选的,所述应变部的第二端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应变部的第二端,所述通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空腔的延伸方向一致。
[0013]可选的,所述接触力检测装置,还包括保护罩,所述保护罩包覆所述应变部的部分外表面,以隔离所述应变检测件免暴露于外部。
[0014]可选的,所述应变检测件包括两个光学应变片,两个光学应变片对称地设置于所述中间应变梁的两侧面,所述光学应变片用于检测所述中间应变梁的应变。
[0015]可选的,所述两个光学应变片设置于所述中间应变梁靠近所述受力部的位置。
[0016]可选的,所述应变检测件包括光学应变片以及温度补偿片,所述光学应变片用于检测所述中间应变梁的应变,所述温度补偿片用于检测温度引起的所述中间应变梁的应变。
[0017]可选的,所述接触力检测装置,还包括:锁扣组件,所述锁扣组件用于连接所述应变部及所述弓头支撑部。
[0018]可选的,所述锁扣组件包括锁扣上耳、锁扣下耳以及锁扣连接件,其中:所述锁扣上耳设置于所述受力部或所述应变部的第二端;所述锁扣下耳设置于所述弓头支撑部;所述锁扣连接件用于连接所述锁扣上耳及所述锁扣下耳,且所述锁扣上耳及所述锁扣下耳之间保持自然间隙。
[0019]可选的,所述应变部设置有尾揽堵头,所述尾揽堵头用于引出所述应变检测件的尾纤。
[0020]可选的,所述弓头支撑部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用于连接所述弓头支座;或者,所述弓头支撑部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弓头支撑座耳,所述弓头支撑部骑在所述弓头支座,两个弓头支撑座耳分别与所述弓头支座连接。
[0021]可选的,所述两个弓头支撑座耳由所述应变部朝向远离所述应变部及所述受力部的方向延伸形成。
[002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受电弓,包括:一个或多个弓头,每个弓头包括滑板以及与所述滑板的两端连接的弓头支座;还包括上述任一种接触力检测装置,所述接触力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滑板与所述弓头支座之间,且分别与所述滑板与所述弓头支座连接。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4]接触力检测装置与受电弓连接,接触力检测装置可以包括受力部、应变部、应变检测件以及弓头支撑部,其中,受力部与受电弓的滑板的一端连接,可以传导滑板与接触网之间的接触力。应变部的第一端与受力部连接,且应变部的第一端悬空,以在接触力的作用下
发生应变。弓头支撑部与应变部的第二端以及弓头支座连接。通过弓头支撑部与弓头支座的连接,以及受力部与受电弓的滑板的一端的连接,实现接触力检测装置与受电弓的连接,而受力部与受电弓的滑板的一端连接,可以将滑板与接触网之间的接触力的传导至应变部,进而通过应变检测件检测应变部的应变来实现对接触力的测量。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接触力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图1的爆炸图;
[0027]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接触力检测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8]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应变部与应变检测件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29]图5是图2中的部分结构的侧视图;
[0030]图6是图2中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0031]图7是图2中的部分结构的右视图;
[0032]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另一种接触力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9是图8的爆炸图;
[0034]图10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力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检测受电弓与接触网之间的接触力,所述受电弓包括一个或多个弓头,每个弓头包括滑板以及与所述滑板的两端连接的弓头支座,所述接触力检测装置包括:受力部,用于连接所述滑板的一端,以传导所述滑板与所述接触网之间的接触力;应变部,所述应变部的第一端与所述受力部连接,且所述应变部的第一端悬空,以在所述接触力的作用下发生应变;应变检测件,设置于所述应变部,用于检测所述应变部的应变;弓头支撑部,与所述应变部的第二端连接以及所述弓头支座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力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部包括受力平台以及受力柱,其中,所述受力平台,用于连接所述滑板的一端;所以受力柱,与所述应变部的第一端以及所述受力平台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力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部包括弯折状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滑板相对所述接触力检测装置移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力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变部包括与所述受力部连接的中间应变梁,所述中间应变梁用于在所述接触力的作用下发生应变;所述应变检测件设置于所述中间应变梁。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力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应变梁自与所述受力部连接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受力部的方向,所述中间应变梁的厚度渐小。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力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变部包括位于中间应变梁的上方的上应变梁和/或位于所述中间应变梁的下方的下应变梁,所述上应变梁与所述中间应变梁之间具有空腔,所述下应变梁与所述中间应变梁之间具有空腔。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触力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变部的第二端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应变部的第二端,所述通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空腔的延伸方向一致。8.如权利要求4至7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力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罩,所述保护罩包覆所述应变部的部分外表面,以隔离所述应变检测件免暴露于外部。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迅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拜安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