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迷走神经刺激上行传导阻滞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80792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9 0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迷走神经刺激上行传导阻滞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刺激效果好,能够降低刺激的不良影响。所述装置包括脉冲发生器、刺激电极和阻滞电极;所述脉冲发生器包括微控制器,以及第一程控脉冲产生电路和第二程控脉冲产生电路;微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程控脉冲产生电路产生第一刺激脉冲,并在延迟设定时间后,控制第二程控脉冲产生电路产生与第一刺激脉冲相同的第二刺激脉冲;所述第一程控脉冲产生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刺激电极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程控脉冲产生电路的输出端连接阻滞电极的输入端;所述刺激电极用于将第一刺激脉冲作用至迷走神经刺激的刺激点;所述阻滞电极用于将第二刺激脉冲作用至迷走神经刺激的阻滞点。走神经刺激的阻滞点。走神经刺激的阻滞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迷走神经刺激上行传导阻滞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具体为一种迷走神经刺激上行传导阻滞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迷走神经是自主神经系统中最长的神经,从大脑投射到胸部和腹部的许多器官,迷走神经包含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其中传入纤维约占90%,将不同器官间相互传递的信息传入大脑和脊髓;其余为副交感传出,影响神经支配器官的活动。特别地,右侧迷走神经支配心脏的窦房结,而左侧迷走神经支配房室结。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是心力衰竭的关键机制,迷走神经刺激有助于改善心功能。有研究表明,2mA左右的适度迷走神经电刺激优先激活传入感觉纤维,其激活阈值低于传出纤维。并导致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和心率升高;而更高强度(≥2.5mA)的迷走神经电刺激才可能会募集负责迷走神经介导心率降低的传出纤维,但该强度的刺激会导致显著的副作用,包括发声困难、颈部疼痛和咳嗽,这些副作用极大地限制了迷走神经刺激的效果。
[0003]通常,在迷走神经刺激过程中,纤维按直径大小从最粗的A纤维到最细的C纤维顺序被激活。限制迷走神经刺激效果的大多数副作用如喉咙和扁桃体疼痛、嘶哑均与支配喉和咽粘膜和肌肉的A纤维被激活有关。咳嗽以及急性呼吸暂停或呼吸迟缓则是由肺A纤维传入被激活引起的Hering Breuer充气反射介导的。真正有用的刺激归因于对较细的有髓B
f
、B
S
纤维传出的激活。因此,选择性地激活传出B
f
、B
S
纤维的同时,尽量不激活传入A纤维,可能是提高迷走神经刺激效果的直接方法。
[0004]动物实验中常规使用的选择性迷走神经刺激方法包括去极化预脉冲、缓慢上升脉冲和阳极阻断等三种方式。去极化预脉冲法是在主刺激脉冲之前到达的一个小脉冲,振幅刚好低于最粗纤维的激发阈值;该预脉冲通过钠通道失活提高了这些纤维的激发阈值。缓慢上升脉冲法通过使钠通道失活并利用纤维类型之间膜电位空间分布的变化来逆转募集顺序。而阳极阻断法,如附图1所示,基于阳极附近神经纤维的超极化。如果膜被充分超极化,则动作电位不能通过超极化区。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方式在迷走神经刺激中仅能部分阻滞A纤维上传动作电位,无法全部阻滞A纤维传入,阻滞效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验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迷走神经刺激上行传导阻滞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刺激效果好,能够降低刺激的不良影响。
[0006]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迷走神经刺激上行传导阻滞装置,包括脉冲发生器、刺激电极和阻滞电极;
[0008]所述脉冲发生器包括微控制器,以及第一程控脉冲产生电路和第二程控脉冲产生电路;微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程控脉冲产生电路产生第一刺激脉冲,并在延迟设定时间后,控制第二程控脉冲产生电路产生与第一刺激脉冲相同的第二刺激脉冲;所述第一程控脉冲
产生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刺激电极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程控脉冲产生电路的输出端连接阻滞电极的输入端;
[0009]所述刺激电极用于将第一刺激脉冲作用至迷走神经刺激的刺激点;
[0010]所述阻滞电极用于将第二刺激脉冲作用至迷走神经刺激的阻滞点。
[0011]可选的,所述第一刺激脉冲和第二刺激脉冲的刺激频率、刺激幅度、脉冲宽度、占空比和持续时间均相同。
[0012]可选的,所述刺激电极和阻滞电极的电极宽度为0.30mm。
[0013]可选的,还包括参考电极,所述参考电极连接于脉冲发生器地线端,用于为迷走神经刺激参考电位提供电气连接。
[0014]一种上述任意一项所述迷走神经刺激上行传导阻滞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0015]步骤1,设定迷走神经刺激的阻滞延时;所述阻滞延时的延迟时间如下所示,
[0016]T
Delay
=L/V;
[0017]其中,L为刺激点A1与阻滞点A2之间的距离,V为迷走神经A纤维的对应平均传导速度;
[0018]步骤2,微控制器控制第一程控脉冲产生电路产生第一刺激脉冲,经刺激电极在刺激点A1发放刺激;
[0019]步骤3,经延时T
Delay
秒后,微控制器控制第二程控脉冲产生电路产生第二刺激脉冲,经阻滞电极在阻滞点A2发放刺激。
[0020]可选的,刺激点A1与阻滞点A2之间的距离为3.90mm。
[0021]可选的,所述刺激点A1为右侧迷走神经上的任意一点,刺激电极缠绕在刺激点A1处。
[0022]可选的,所述阻滞点A2为右侧迷走神经上位于刺激点A1上方的任意一点,阻滞电极缠绕在阻滞点A2处。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24]本专利技术所述装置以一个脉冲发生器产生一对波形参数完全相同,仅存在延时差异的刺激与阻滞脉冲,通过刺激电极和阻滞电极分别输入后,在阻滞点处碰撞,完全抵消,从而湮灭A纤维中上传动作电位,形成A纤维传入的动作电位的上传阻滞。而不影响A纤维动作电位下传,不影响B
f
、B
S
纤维中引起的动作电位的上传与下传。从而达到选择性地激活传出B
f
、B
S
纤维的同时,完全阻滞A纤维传入的目的,进而实现了一种简便易行的迷走神经上行传导阻滞装置及方法。
附图说明
[0025]图1现有技术中阳极阻断法实施时的两种代表方式示意图。
[0026]图2本专利技术实例中所述迷走神经刺激上行传导阻滞装置的使用实施示意图。
[0027]图3本专利技术实例中所述迷走神经刺激上行传导阻滞方法等效示意图。
[0028]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例中所述10~30Hz范围内,刺激频率对刺激脉冲引起动作电位传播的影响。此时刺激脉冲占空比为0.05。
[0029]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例中所述0.05~0.25占空比范围内,占空比对刺激脉冲引起动作
电位传播的影响。此时刺激脉冲频率为10Hz。
[0030]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例中所述阻滞脉冲对刺激脉冲形成动作电位下传的影响。此时刺激脉冲与阻滞脉冲频率均为10Hz,占空比均为0.05。
[0031]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例中所述阻滞脉冲对刺激脉冲形成动作电位传播的影响二维示意图。此时刺激脉冲与阻滞脉冲频率均为10Hz,占空比均为0.05。
[0032]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例中所述阻滞脉冲对刺激脉冲形成动作电位传播的影响三维示意图。此时刺激脉冲与阻滞脉冲频率均为10Hz,占空比均为0.05。
[0033]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例中所述控制方法流程图。
[0034]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例中所述迷走神经刺激上行传导阻滞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0036]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选择性迷走神经刺激方法仅能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迷走神经刺激上行传导阻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脉冲发生器(1)、刺激电极(2)和阻滞电极(3);所述脉冲发生器(1)包括微控制器,以及第一程控脉冲产生电路和第二程控脉冲产生电路;微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程控脉冲产生电路产生第一刺激脉冲,并在延迟设定时间后,控制第二程控脉冲产生电路产生与第一刺激脉冲相同的第二刺激脉冲;所述第一程控脉冲产生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刺激电极(2)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程控脉冲产生电路的输出端连接阻滞电极(3)的输入端;所述刺激电极(2)用于将第一刺激脉冲作用至迷走神经刺激的刺激点;所述阻滞电极(3)用于将第二刺激脉冲作用至迷走神经刺激的阻滞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迷走神经刺激上行传导阻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刺激脉冲和第二刺激脉冲的刺激频率、刺激幅度、脉冲宽度、占空比和持续时间均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迷走神经刺激上行传导阻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刺激电极(2)和阻滞电极(3)的电极宽度为0.3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迷走神经刺激上行传导阻滞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参考电极(4),所述参考电极(4)连接于脉冲发生器(1)地线端,用于为迷走神经刺激参考电位提供电气连接。5.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翔赵娇李津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