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有效性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80586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9 00: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蓄电池有效性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装置包括降压硅链、直流接触器、两个节点和开关,降压硅链具有至少两个串接的二极管;直流接触器具有主触点和辅助触点,主触点连接降压硅链,辅助触点连接直流母线的负极;两个节点分别设置于降压硅链的两端,其中一个节点连接蓄电池组,另一个节点连接直流母线的正极;开关设置于两个节点之间;当验证蓄电池组有效性时,断开开关,以使直流接触器的主触点处于断开状态,通过降压硅链降低充电机的直流母线的输出电压,使蓄电池组负担站用常规负荷,以验证蓄电池组的常规带载能力。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蓄电池组有效性的在线监测,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整体检测效率低、成本高以及工作量大的技术缺陷。大的技术缺陷。大的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蓄电池有效性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蓄电池检测
,尤其是指一种蓄电池有效性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直流供电系统作为电力保护系统的工作电源,其可靠与否关系到电网系统的供电安全和稳定。蓄电池组作为直流供电系统的核心设备,在出现交流故障时及时提供保护电源,维持发电站、配电所保护设备的可靠运行,因此蓄电池组可靠与否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用电安全。
[0003]由于蓄电池组长期在线处于浮充电状态,蓄电池组性能的优劣很难判断,诸如容量降低、内阻增大,更有甚者电池极柱虚接等情况不能及时获得,一旦需要蓄电池组投入使用,因上述问题电池组不能为电力保护系统提供电源,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全站将处于脱保护的状态。目前监测蓄电池组性能仅有方式是对蓄电池组做核定性放电试验,其一般周期为两到三年,大量案例证明检测期间电池虚接、内阻增大、电池失效等情况经常出现,给系统安全带来一定风险,另外该案需要人员现场维护,即蓄电池组核定性放电试验存在整体效率低、成本高、工作量大等问题。
[0004]因此,迫切需要提出一种蓄电池有效性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整体检测效率低、成本高以及工作量大的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整体检测效率低、成本高以及工作量大的技术缺陷,提出一种蓄电池有效性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其基于充电机、蓄电池组均不脱离直流系统的前提下,在不改变系统参数的基础上,智能完成对蓄电池组有效性的检测,能够实现蓄电池组有效性的在线监测。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蓄电池有效性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连接充电机的直流母线,所述检测装置包括:
[0007]降压硅链,其具有至少两个串接的二极管;
[0008]直流接触器,其具有主触点和辅助触点,所述主触点连接所述降压硅链,所述辅助触点连接所述直流母线的负极;
[0009]两个节点,其分别设置于所述降压硅链的两端,其中一个节点连接蓄电池组,另一个节点连接所述直流母线的正极;
[0010]开关,其设置于两个节点之间,通过所述开关实现所述直流接触器的主触点在闭合状态与断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0011]其中,当验证蓄电池组有效性时,断开所述开关,以使所述直流接触器的主触点处于断开状态,通过所述降压硅链降低充电机的直流母线的输出电压,使蓄电池组负担站用常规负荷,以验证蓄电池组的常规带载能力。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蓄电池组正常运行时,闭合所述开关,以使所述直流接触器的主触点处于闭合状态,使其短接所述降压硅链,以使所述蓄电池组处于浮充状态。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降压硅链中串接的至少两个二极管的导通方向相同。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两个节点中设置于所述降压硅链正极的节点连接蓄电池组,设置于所述降压硅链负极的节点连接所述直流母线的正极。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当验证蓄电池组有效性时,断开所述开关,以使所述直流接触器的主触点处于断开状态,通过所述降压硅链降低充电机的直流母线的输出电压,使蓄电池组负担站用常规负荷,在蓄电池组承担站用常规负荷的基础上,通过投入模拟负载对蓄电池组进行放电测试。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蓄电池组常规带载能力验证合格后,在蓄电池组承担站用常规负荷的基础上验证蓄电池组抗冲击能力。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蓄电池组常规带载能力验证合格后,在蓄电池组承担站用常规负荷的基础上智能投切内部负荷,模拟多个断路器同时保护跳闸或合闸动作电流,并动态检测直流母线的电压波动和压降,验证蓄电池组抗冲击能力。
[0018]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蓄电池有效性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如上述所述的一种蓄电池有效性检测装置实现,该方法包括:
[0019]在所述蓄电池组正常运行时,闭合所述开关,以使所述直流接触器的主触点处于闭合状态,使其短接所述降压硅链,以使所述蓄电池组处于浮充状态;
[0020]在验证蓄电池组有效性时,断开所述开关,以使所述直流接触器的主触点处于断开状态,通过所述降压硅链降低充电机的直流母线的输出电压,使蓄电池组负担站用常规负荷,以验证蓄电池组的常规带载能力。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蓄电池组承担站用常规负荷的基础上,通过投入模拟负载对蓄电池组进行放电测试。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蓄电池组常规带载能力验证合格后,在蓄电池组承担站用常规负荷的基础上智能投切内部负荷,模拟多个断路器同时保护跳闸或合闸动作电流,并动态检测直流母线的电压波动和压降,验证蓄电池组抗冲击能力。
[0023]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24]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蓄电池有效性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其基于充电机、蓄电池组均不脱离直流系统的前提下,在不改变系统参数的基础上,智能完成对蓄电池组有效性的检测,能够实现蓄电池组有效性的在线监测,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整体检测效率低、成本高以及工作量大的技术缺陷。
附图说明
[0025]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0026]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一种蓄电池有效性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降压硅链;2、直流接触器;21、主触点;22、辅助触点;
3、节点;4、开关;5、直流母线;6、蓄电池组。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29]参照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出的一种蓄电池组有效性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连接充电机的直流母线5,所述检测装置包括降压硅链1、直流接触器2、两个节点3和开关4,所述降压硅链1具有至少两个串接的二极管;直流接触器2,其具有主触点21和辅助触点22,所述主触点21连接所述降压硅链1,所述辅助触点22连接所述直流母线5的负极;两个节点3分别设置于所述降压硅链1的两端,其中一个节点3连接蓄电池组6,另一个节点3连接所述直流母线5的正极;开关4设置于两个节点3之间,通过所述开关4实现所述直流接触器2的主触点21在闭合状态与断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其中,当验证蓄电池组6有效性时,断开所述开关4,以使所述直流接触器2的主触点21处于断开状态,通过所述降压硅链1降低充电机的直流母线5的输出电压,使蓄电池组6负担站用常规负荷,以验证蓄电池组6的常规带载能力。
[0030]在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一种蓄电池组有效性检测装置中,其基于充电机、蓄电池组6均不脱离直流系统的前提下,在不改变系统参数的基础上,智能完成对蓄电池组6有效性的检测,能够实现蓄电池组6的在线监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电池有效性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连接充电机的直流母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包括:降压硅链,其具有至少两个串接的二极管;直流接触器,其具有主触点和辅助触点,所述主触点连接所述降压硅链,所述辅助触点连接所述直流母线的负极;两个节点,其分别设置于所述降压硅链的两端,其中一个节点连接蓄电池组,另一个节点连接所述直流母线的正极;开关,其设置于两个节点之间,通过所述开关实现所述直流接触器的主触点在闭合状态与断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其中,当验证蓄电池组有效性时,断开所述开关,以使所述直流接触器的主触点处于断开状态,通过所述降压硅链降低充电机的直流母线的输出电压,使蓄电池组负担站用常规负荷,以验证蓄电池组的常规带载能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电池有效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蓄电池组正常运行时,闭合所述开关,以使所述直流接触器的主触点处于闭合状态,使其短接所述降压硅链,以使所述蓄电池组处于浮充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蓄电池有效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压硅链中串接的至少两个二极管的导通方向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蓄电池有效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节点中设置于所述降压硅链正极的节点连接蓄电池组,设置于所述降压硅链负极的节点连接所述直流母线的正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电池有效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当验证蓄电池组有效性时,断开所述开关,以使所述直流接触器的主触点处于断开状态,通过所述降压硅链降低充电机的直流母线的输出电压,使蓄电池组负担站用常规负荷,在蓄电池组承担站用常规负荷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勇王英会周鹏程赵广平崔涛帅立君马晋生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阳泉供电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