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投饵机绞龙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05478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9 00: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投饵机绞龙结构。包括相连的直杆段和绞龙段,所述绞龙段连接在绞龙电机的输出端,直杆段位于绞龙段的输出端,所述绞龙段包括绞龙中心杆和双绞龙叶片,双绞龙叶片由两条绞龙叶片组成,第一绞龙叶片和第二绞龙叶片分别沿着绞龙中心杆的轴向螺旋地环绕于送料绞龙中心杆上,二者螺距相同且错位排布,使得第一绞龙叶片的波峰处与第二绞龙叶片的波谷处相对应,第一绞龙叶片的第一波峰与第二绞龙叶片的第一波谷的连线和第一绞龙叶片的第二波峰与第二绞龙叶片的第一波谷的连线之间的角度为2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投饵机绞龙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尤其涉及一种投饵机绞龙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成本控制、使用效率、实操效果等因素都限制着渔业机械的大规模覆盖,费用高昂、操作复杂、实践受限的产品很难成为养殖户的第一选择。现有养殖厂采用的饵料投喂方式仍多是人工投喂。采用人工投喂在投放过程中存在人的接触造成的饵料污染问题,同时,人工投喂可能会对预计投喂量造成一定误差,导致饵料的浪费或是投放不足,不能有效达到精准投喂。
[0003]为此,现有技术公开了机械化的投饵机,能够定点投喂,其中使用绞龙取代人工传输饵料。常规的绞龙结构较为简单,轴与螺旋叶片配合焊固,将物料螺旋推进达到传输物料的目的。现有的投饵机多采购现成的螺旋输送机,绞龙齿之间缝隙过大,电机转速一定的情况下,进料与出料时都会含有空隙,出料量不稳定;当饵料出现在绞龙上方时,有时会由于重量作用从上端部分蛟龙齿处直接落下,这就导致了每次出料会出现一次出料特别多,一次出料特别少的情况,容易导致出料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根据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投饵机绞龙结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0005]一种投饵机绞龙结构,包括相连的直杆段和绞龙段,所述绞龙段连接在绞龙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直杆段位于绞龙段的输出端,所述绞龙段包括绞龙中心杆和双绞龙叶片,所述双绞龙叶片由两条绞龙叶片组成,第一绞龙叶片和第二绞龙叶片分别沿着绞龙中心杆的轴向螺旋地环绕于送料绞龙中心杆上,二者螺距相同且错位排布,使得第一绞龙叶片的波峰处与第二绞龙叶片的波谷处相对应,第一绞龙叶片的第一波峰与第二绞龙叶片的第一波谷的连线和第一绞龙叶片的第二波峰与第二绞龙叶片的第一波谷的连线之间的角度为26
°

[0006]进一步地,第一绞龙叶片的第一波峰与第二绞龙叶片的第一波谷汇聚于绞龙中心杆的末端,所述绞龙中心杆的末端的横截面为中间宽两头窄的对称图形,窄部的末端为弧面,弧面的两端点分别向一侧以预设扭转度扭转,形成绞龙叶片的初始扭转度,叶片的宽度为宽部末端至窄部弧面端的距离。
[0007]进一步地,第一绞龙叶片缠绕于绞龙中心杆的弧面与和其中心对称缠绕于绞龙中心杆上第二绞龙叶片的弧面之间的直线距离为7mm。
[0008]进一步地,第一绞龙叶片的波峰处与和其中心对称的第二绞龙叶片的波谷处之间的距离为80~90mm。
[0009]进一步地,直杆段和绞龙段的总长度为300~330mm。
[0010]进一步地,直杆段的长度为100~115mm。
[0011]进一步地,直杆段的直径为20mm。
[0012]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绞龙的输料过程是投饵机保证稳定的主要关注点,本专利技术通过对绞龙的角度和绞齿之间距离的研究,在饵料下落时,绞龙齿向前运动,饵料慢慢挤入绞龙齿的空隙中,有效的防止了在连接处夹料的概率。直杆段上第一绞龙叶片的波峰段与第二绞龙叶片的波谷段对向分布,其间的绞龙叶片旋转姿态也以中心杆中心对称分布,使得绞龙在转动的任一时刻,均能保持落入其间的物料稳定出料,相比传统的单齿绞龙,出料均匀,不易堵料。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主视图。
[0016]图3为本专利技术侧视图。
[0017]图4为本专利技术安装在投饵机上的安装示意图。
[0018]图中:33、绞龙;34、斜面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如图1~3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投饵机绞龙结构,包括相连的直杆段和绞龙段,所述绞龙段连接在绞龙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直杆段位于绞龙段的输出端,所述绞龙段包括绞龙中心杆和双绞龙叶片,所述双绞龙叶片由两条绞龙叶片组成,第一绞龙叶片和第二绞龙叶片分别沿着绞龙中心杆的轴向螺旋地环绕于送料绞龙中心杆上,二者螺距相同且错位排布,使得第一绞龙叶片的波峰处与第二绞龙叶片的波谷处相对应,第一绞龙叶片的第一波峰与第二绞龙叶片的第一波谷的连线和第一绞龙叶片的第二波峰与第二绞龙叶片的第一波谷的连线之间的角度为26
°

[0021]第一绞龙叶片的第一波峰与第二绞龙叶片的第一波谷汇聚于绞龙中心杆的末端,所述绞龙中心杆的末端的横截面为中间宽两头窄的对称图形,窄部的末端为弧面,弧面的两端点分别向一侧以预设扭转度扭转,形成绞龙叶片的初始扭转度,叶片的宽度为宽部末端至窄部弧面端的距离。
[0022]本实施例中,绞龙为可拆卸更换的模块化结构,绞龙电机的输出端通过减速机与绞龙中心杆的末端相连,减速机接口处设有预设长度的杆件,所述水平式螺旋输送机的绞龙初始端设有与其形状及规格匹配的凹槽,同时,上述端盖内侧设有定位螺杆,以保证绞龙段能够稳定运行,本实施例中,凹槽的深度为15mm,凹槽为正方形凹槽,同理,所述杆件为正
方形铁杆,因此可以根据饵料的大小进行更换不同的绞龙。
[0023]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绞龙叶片缠绕于绞龙中心杆的弧面与和其中心对称缠绕于绞龙中心杆上第二绞龙叶片的弧面之间的直线距离为7mm。
[0024]第一绞龙叶片的波峰处与和其中心对称的第二绞龙叶片的波谷处之间的距离为80~90mm。
[0025]为了在推料的同时尽量缓解堆料情况,直杆段和绞龙段的总长度为300~330mm。直杆段的长度为100~115mm。直杆段的直径为20mm。
[0026]如图4所示,给出了应用本专利技术绞龙的投饵机的构造,该投饵机包括支撑支架、投料桶和连接在投料桶底部的绞龙,绞龙的输出端设有饵料抛洒机构,所述装料桶内部装有一定量的饵料,所述饵料通过重力作用堆积在所述绞龙33上,所述绞龙用于将饵料输送至所述饵料抛洒机构,所述饵料抛洒机构包括甩料盘,所述甩料盘安装在可旋转支架上。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绞龙与投料桶之间设有连接壳体23,所述连接壳体的顶部设有匹配投料桶本体底部的漏斗槽,中部为匹配绞龙外壳的连接段,下方设有供可旋转支架安装的安装孔,所述漏斗槽的底部设有斜面挡块34,所述斜面挡块用于引导投料桶中的饵料以预设的倾斜度进入饵料传递机构中。现有的投饵机极易出现夹料的问题,为此,设计了斜坡的投饵机结构,通过该斜坡与本专利技术绞龙的配合,在饵料下落时,绞龙齿向前运动,饵料在斜坡结构的作用下,慢慢挤入绞龙齿的空隙中,有效的防止了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投饵机绞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的直杆段和绞龙段,所述绞龙段连接在绞龙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直杆段位于绞龙段的输出端,所述绞龙段包括绞龙中心杆和双绞龙叶片,所述双绞龙叶片由两条绞龙叶片组成,第一绞龙叶片和第二绞龙叶片分别沿着绞龙中心杆的轴向螺旋地环绕于送料绞龙中心杆上,二者螺距相同且错位排布,使得第一绞龙叶片的波峰处与第二绞龙叶片的波谷处相对应,第一绞龙叶片的第一波峰与第二绞龙叶片的第一波谷的连线和第一绞龙叶片的第二波峰与第二绞龙叶片的第一波谷的连线之间的角度为26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饵机绞龙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绞龙叶片的第一波峰与第二绞龙叶片的第一波谷汇聚于绞龙中心杆的末端,所述绞龙中心杆的末端的横截面为中间宽两头窄的对称图形,窄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洪帅刘敏姚启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智慧渔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