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流体振荡器的空气调节器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80434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9 00: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基于流体振荡器的空气调节器及其使用方法,空气调节器包括壳体、风机和流体振荡器,壳体内设有第一风道,风机设于第一风道中,第一风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处设有多个并排设置的流体振荡器,各流体振荡器的结构相同,其风道主体中部具有内腔并形成与第一风道连通的第二风道,第二风道中设有相互独立的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其使用方法是通过对各流体振荡器中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的调节,使空气调节器的送风口处形成扫掠式送风、右出风送风、左出风送风、无风感送风四种送风模式,供用户择一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改变了现有空调器送风口处的送风模式,提高用户体验的舒适度,也提高空调器的市场竞争力。调器的市场竞争力。调器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流体振荡器的空气调节器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家电产品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流体振荡器的空气调节器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空气调节器(也称空调或空调器)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电器产品之一,现有的空气调节器中,其出风模式一般是由运动的导风板进行上下方向、左右方向的控制,具体结构主要为:在出风口处外置横向导风板,通过横向导风板的摆动实现上下扫风;并在出风口处内置纵向小导叶,通过纵向小导叶的摆动实现左右扫风;同时,通过设置横向细孔板实现低速微风,通过在前置面板上设置挡风板实现四周出风。但在这些空调器的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现象:由于出风结构固定、而且结构形式单一,造成在出风时束状风扫风感强、其舒适性较差,稳态束状定向风也会使得室内气流组织模式单一,无法产生风速大小、方向瞬态变化的舒适风场,另外,其出风模式普遍具有周期性,混风效率低。
[0003]近年来,流体振荡器由于可有效解决主动流控制技术应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已经逐渐发展为航空发动机领域中常用的元器件之一,其工作原理主要是:依靠射流的康达效应,振荡器进风口处的主射流失稳后贴向侧壁,部分流体又通过反馈通道,最终重新作用到主射流上,并使其产生振荡现象;且若振荡器只有一个出风口,在稳态的进风口条件下,主流动在出风口处的速度绝对值不发生变化,但是其方向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以一定的频率摆动,形成扫掠式的振荡射流。对于气流来说,流体振荡器可使其流动方向产生偏转和涡卷,从而改变其最终的出风模式。
[0004]因此,若能将流体振荡器引入应用于空调器中,必然能有效解决现有空调器的上述问题,然而,目前市面上的流体振荡器主要是针对航空航天领域所研发的,其结构复杂、精密度非常高、价格也非常昂贵,难以直接适用于空调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流体振荡器的空气调节器,通过在出风口处并排设置多个流体振荡器,从而改变现有空调器送风口处的送风模式,提高用户体验的舒适度,也提高空调器的市场竞争力。
[0006]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基于流体振荡器的空气调节器的使用方法。
[0007]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流体振荡器的空气调节器,包括壳体、风机和流体振荡器,壳体内设有第一风道,风机设于第一风道中,第一风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处设有多个并排设置的流体振荡器;各流体振荡器的结构相同,分别包括风道主体、第一移动件、第二移动件、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风道主体中部具有内腔,内腔形成第二风道,第二风道与第一风道相连通,第二风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二进风口与第二出风口之间的内腔中设有相互独立的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第一移动件外接第一驱动组件,第二移动件外接第二驱动组件。其中,各流体
振荡器相互独立,其所设置的数量可根据空气调节器的具体规格和需要进行设置,但每个流体振荡器中的第二风道均与壳体中的第一风道连通,各第二进风口均与第一出风口相接,各第二出风口相配合,形成整个空气调节器的送风口;在空气调节器的使用过程中,室内空气在风机的作用下进入第一风道后,在到达各流体振荡器时进行分流,随后分别进入各流体振荡器,经过各流体振荡器形成振荡出风模式后,在各第二出风口(即空调器的送风口)处汇合,再送出至室内。而各流体振荡器中,第一移动件可在第一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在风道主体的内腔中进行移动,第二移动件也可在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在风道主体的内腔中进行移动,从而使得气流在进入风道主体的内腔中后,不仅发生振荡射流现象,还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通过调整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的位置来改变气流方向;此外,采用平移式的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在任一移动件移动后会将两侧的流道空间置换成位于两个移动件中间的流道空间,还可增大中间流道的空间,在相同单位时间内增大气流的流量。
[0008]所述第一风道中还设有过滤器和蒸发器,过滤器、蒸发器和风机沿气流方向依次设置,过滤器设于第一进风口处。空气调节器使用时,在风机的作用下,室内空气从第一进风口处进入空气调节器内的第一风道中,先经过第一进风口处的过滤器进行净化处理,再经过第一风道内的蒸发器进行调温处理,最后在风机的作用下进入各流体振荡器内的第二风道中,在各流体振荡器的振荡作用和协同作用下,最终在空气调节器的送风口处向室内送出。
[0009]所述风道主体的一端还设有固定安装件;第一驱动组件安装于固定安装件上,并穿过固定安装件后伸入风道主体的内腔中与第一移动件连接;第二驱动组件也安装于固定安装件上,并穿过固定安装件后伸入风道主体的内腔中与第二移动件连接。其中,固定安装件一方面作为风道主体的端盖用,另一方面也作为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的安装基座用,便于各组成部件的安装和拆卸维护。
[0010]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齿轮和第一齿条,第一齿条安装于第一移动件上,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相啮合,第一驱动电机设于固定安装件上,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穿过固定安装件并伸入风道主体的内腔中与第一齿轮连接;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齿轮和第二齿条,第二齿条安装于第二移动件上,第二齿轮与第二齿条相啮合,第二驱动电机设于固定安装件上,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穿过固定安装件并伸入风道主体的内腔中与第二齿轮连接。其中,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可分别采用步进电机。当需要移动第一移动件时,相应地,第一驱动电机运行,驱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的转动带动第一齿条进行平移,由于第一齿条与第一移动件固定安装,此时,第一移动件也就跟随第一齿条进行平移运动。当需要移动第二移动件时,相应地,第二驱动电机运行,驱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的转动带动第二齿条进行平移,由于第二齿条与第二移动件固定安装,此时,第二移动件也就跟随第二齿条进行平移运动。
[0011]所述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结构对称,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相向的一侧分别呈开放状。其中,第一移动件与第二移动件之间形成主射流进入的空间,该空间的两侧分别与风道主体上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连通,主射流在该空间内形成涡卷,且其流动方向一般会产生偏转,同时,跟随第一移动件或/和第二移动件的平移,所形成的涡卷位置也会产生变化,其流动方向也会产生进一步偏转;而第一移动件外侧与风道主体内壁之间、第二移动件外侧与风道主体内壁之间会分别形成内流动的反馈通道,主射流在进入第一移
动件和第二移动件之间的空间后,往往会失稳后贴向风道主体的内壁,部分流体通过反馈通道后又重新作用到主射流上,并使其产生振荡现象。
[0012]沿气流方向,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的径向截面分别呈L型,截面拐角处呈圆角状,可降低气体流动的阻力。
[0013]所述风道主体的整体呈矩形箱状,风道主体上相对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与内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二进风口的通道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二出风口的通道两侧分别设有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其中,第二进风口与上述壳体中第一风道的第一出风口相接,使得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流体振荡器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风机和流体振荡器,壳体内设有第一风道,风机设于第一风道中,第一风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处设有多个并排设置的流体振荡器;各流体振荡器的结构相同,分别包括风道主体、第一移动件、第二移动件、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风道主体中部具有内腔,内腔形成第二风道,第二风道与第一风道相连通,第二风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二进风口与第二出风口之间的内腔中设有相互独立的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第一移动件外接第一驱动组件,第二移动件外接第二驱动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流体振荡器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中还设有过滤器和蒸发器,过滤器、蒸发器和风机沿气流方向依次设置,过滤器设于第一进风口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流体振荡器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主体的一端还设有固定安装件;第一驱动组件安装于固定安装件上,并穿过固定安装件后伸入风道主体的内腔中与第一移动件连接;第二驱动组件也安装于固定安装件上,并穿过固定安装件后伸入风道主体的内腔中与第二移动件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基于流体振荡器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齿轮和第一齿条,第一齿条安装于第一移动件上,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相啮合,第一驱动电机设于固定安装件上,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穿过固定安装件并伸入风道主体的内腔中与第一齿轮连接;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齿轮和第二齿条,第二齿条安装于第二移动件上,第二齿轮与第二齿条相啮合,第二驱动电机设于固定安装件上,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穿过固定安装件并伸入风道主体的内腔中与第二齿轮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流体振荡器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结构对称,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相向的一侧分别呈开放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基于流体振荡器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沿气流方向,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的径向截面分别呈L型,截面拐角处呈圆角状。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流体振荡器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主体的整体呈矩形箱状,风道主体上相对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与内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二进风口的通道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二出风口的通道两侧分别设有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基于流体振荡器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件的移动范围在第一挡板的宽度范围内,第二移动件的移动范围在第二挡板的宽度范围内。9.一种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基于流体振荡器的空气调节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对各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炎坤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呼博仕智能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