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编码振动信号干涉的光纤智能匹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80195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3: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编码振动信号干涉的光纤智能匹配系统,包括智能寻纤主机、音频标签阵列和网管系统,所述智能寻纤主机的一侧接在ODF架,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采用音频标签作为特征,在反射光中引起干涉,从而实现智能寻纤的功能,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采用非偏振宽谱光源以消除偏振等因素导致的信号涨落漂移,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通过多路轮询的方式实现多路光纤连接的自动匹配寻纤,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将OTDR与寻纤功能集成,可在寻纤中不仅匹配光纤连接关系,同时检测光纤性能,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可以将业务光耦合,可以减少对业务光的中断时间,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大大简化ODF间寻纤的工作量。仍以256x256连接为例,可将寻纤时间降到一小时以内。还可以支持详细的光纤性能分析功能。分析功能。分析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编码振动信号干涉的光纤智能匹配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寻纤主机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编码振动信号干涉的光纤智能匹配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光通信ODF架端口数多,互联关系复杂,机房管理工作庞杂耗时。由于历史原因常常存在误接、虚接以及性能劣化等现象,资源浪费现象明显。传统机房管理中ODF之间的互联关系匹配,采用的方法是在一端的ODF每个端口上依次接入光源,在另一端ODF逐个端口进行接收,如果检测到光信号,则记录两个端口之间的匹配关系。以256x256连接容量为例,若采用手工方式,平均需要16448次接纤测量。以每次10秒计算,则大约需要1人周的工作量才能完成。效率低下,出错率高。
[0003]在已经交付使用的机房里面,ODF架上有部分光纤资源已经承载业务。手动检测还会引入使已有业务产生较长中断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通信机房中存在大量的光纤配线架(ODF)互联。光纤连接关系往往靠耗时低效的人工录入方式进行维护。本专利基于光干涉原理,通过在远端光纤上引入音频震动标签,实现光纤资源的智能匹配,达到自动管理的目的,提出了一种基于编码振动信号干涉的光纤智能匹配系统。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基于编码振动信号干涉的光纤智能匹配系统,包括智能寻纤主机、音频标签阵列和网管系统,所述智能寻纤主机的一侧接在ODF架,另一侧所述ODF架只需在光纤外皮无损扣上纽扣状音频标签阵列,所述智能寻纤主机包括寻纤功能模块、链路性能监控功能模块、控制器、驱动和检测模块、合波/分束器和1xN光开关,所述合波/分束器与1xN光开关电连接,所述合波/分束器与寻纤功能模块电连接,所述合波/分束器与链路性能监控功能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器、驱动和检测模块与寻纤功能模块、链路性能监控功能模块,所述音频标签可以无损的扣在光纤外皮上,并轮询提供音频振动以供主机识别。
[0007]可选的,所述寻纤功能模块包括光纤双向干涉回路模块,所述光纤双向干涉回路模块的电连接有反射干涉信号检测模块,所述光纤双向干涉回路模块的电连接有非偏振宽谱光源模块。
[0008]可选的,所述链路性能监控功能模块包括光环形器,所述光环形器电连接有光时域反射仪发射机,所述光环形器电连接有光时域反射仪发射机。
[0009]可选的,所述智能寻纤主机的背面栓接有框架,所述框架的内部设置有电机。
[0010]可选的,所述框架的内侧设置有扇叶,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扇叶套接。
[0011]可选的,所述智能寻纤主机的两侧均开设有进气口。
[0012]可选的,所述电机的表面栓接有安装杆,所述安装杆的另一端与框架栓接。
[0013]可选的,所述智能寻纤主机底部的两侧均栓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开设有防滑纹。
[0014]可选的,所述智能寻纤主机正面的两侧均栓接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内部开设有安装孔。
[0015]可选的,所述智能寻纤主机的正面栓接有显示屏,所述智能寻纤主机的正面栓接有控制按键和接口。
[0016]本专利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0017]本专利技术提出采用音频标签作为特征,在反射光中引起干涉,从而实现智能寻纤的功能,本专利技术提出采用非偏振宽谱光源以消除偏振等因素导致的信号涨落漂移,本专利技术提出通过多路轮询的方式实现多路光纤连接的自动匹配寻纤,本专利技术提出将OTDR与寻纤功能集成,可在寻纤中不仅匹配光纤连接关系,同时检测光纤性能,本专利技术提出可以将业务光耦合,可以减少对业务光的中断时间,本专利技术可大大简化ODF间寻纤的工作量。仍以256x256连接为例,可将寻纤时间降到一小时以内。还可以支持详细的光纤性能分析功能。
附图说明
[0018]从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可以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图中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而是将重点放在示出实施例的原理上。在不同的视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定对应的部分。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基于音频标签信号干涉的光纤智能匹配系统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智能寻纤主机功能框架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音频标签阵列功能框架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局部结构正视图;
[0023]图5为本专利技术局部结构后视图;
[0024]图6为本专利技术局部结构侧视图。
[0025]附图标号说明:1

智能寻纤主机;2

框架;3

电机;4

扇叶;5

进气口;6

安装杆;7

底座;8

安装块;9

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得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其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查阅以下详细描述之后,本实施例的其它系统.方法和/或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旨在所有此类附加的系统.方法.特征和优点都包括在本说明书内.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内,并且受所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在以下详细描述了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另外的特征,并且这些特征根据以下将详细描述将是显而易见的。
[002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28]实施例一:一种基于编码振动信号干涉的光纤智能匹配系统,包括智能寻纤主机1、音频标签阵列和网管系统,智能寻纤主机1的一侧接在ODF架,另一侧ODF架只需在光纤外皮无损扣上纽扣状音频标签阵列,智能寻纤主机1包括寻纤功能模块、链路性能监控功能模块、控制器、驱动和检测模块、合波/分束器和1xN光开关,合波/分束器与1xN光开关电连接,合波/分束器与寻纤功能模块电连接,合波/分束器与链路性能监控功能模块电连接,控制器、驱动和检测模块与寻纤功能模块、链路性能监控功能模块,音频标签可以无损的扣在光纤外皮上,并轮询提供音频振动以供主机识别。
[0029]寻纤功能模块包括光纤双向干涉回路模块,光纤双向干涉回路模块的电连接有反射干涉信号检测模块,光纤双向干涉回路模块的电连接有非偏振宽谱光源模块。链路性能监控功能模块包括光环形器,光环形器电连接有光时域反射仪发射机,光环形器电连接有光时域反射仪发射机。智能寻纤主机1的背面栓接有框架2,框架2的内部设置有电机3。框架2的内侧设置有扇叶4,电机3的输出端与扇叶4套接。智能寻纤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编码振动信号干涉的光纤智能匹配系统,包括智能寻纤主机(1)、音频标签阵列和网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寻纤主机(1)的一侧接在ODF架,另一侧所述ODF架只需在光纤外皮无损扣上纽扣状音频标签阵列,所述智能寻纤主机(1)包括寻纤功能模块、链路性能监控功能模块、控制器、驱动和检测模块、合波/分束器和1xN光开关,所述合波/分束器与1xN光开关电连接,所述合波/分束器与寻纤功能模块电连接,所述合波/分束器与链路性能监控功能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器、驱动和检测模块与寻纤功能模块、链路性能监控功能模块,所述音频标签可以无损的扣在光纤外皮上,并轮询提供音频振动以供主机识别。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编码振动信号干涉的光纤智能匹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寻纤功能模块包括光纤双向干涉回路模块,所述光纤双向干涉回路模块的电连接有反射干涉信号检测模块,所述光纤双向干涉回路模块的电连接有非偏振宽谱光源模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编码振动信号干涉的光纤智能匹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路性能监控功能模块包括光环形器,所述光环形器电连接有光时域反射仪发射机,所述光环形器电连接有光时域反射仪发射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编码振动信号干涉的光纤智能匹配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俏峰肖家宾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同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