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排水管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9573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3: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排水管道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市政排水管道结构,包括外管道,外管道内部设置有内管道,所外管道与内管道之间插接设置有环柱状收集框,内管道顶端设置有过滤板,内管道内腔从上往下依次安装是这样引导板、分散组件及滤杂组件,内管道管壁设置有若干环形排杂口,环柱状收集框内壁设置有环形入料口,污水进入内管道后可通过分散组件进行分散,再通过滤杂组件进行过滤,过滤下的杂质依次通过环形排杂口和环形入料口来进入到环柱状收集框内进行收集,环柱状收集框可直接从内管道外围取出,方便对杂质的清理,同时使内管道具有分散杂质放堵塞和过滤杂质并排出收集的功能。分散杂质放堵塞和过滤杂质并排出收集的功能。分散杂质放堵塞和过滤杂质并排出收集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排水管道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排水管道相关
,具体是一种市政排水管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市政排水管道通常是指设置在市政道路下的用于排除雨水和污水的管道,即俗称的“下水管道”,在工程上通常称为市政排水管道。
[0003]传统的市政排水管道内部未设置过滤部件,虽然排水管道的顶端设置有过滤板,但是用于要保证排水管道的快速排水功能,过滤板的过滤孔的设置尺寸不能过小,不然不利于排水,而过滤板的过滤孔尺寸过大时,虽然能够对大型固定杂质等进行阻拦,但是小型杂质、淤泥等还是容易进入到排水管道内,进而容易在管道积累垃圾堵塞管道,需要打开管道进行检修,而通常管道之间采用熔接方式连接,拆装麻烦,耗时耗力,影响工作效率,不利于将管道内的杂质取出。
[0004]为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出了一种市政排水管道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排水管道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市政排水管道结构,包括外管道,所述外管道内部设置有内管道,所述外管道底端与所述内管道底端相连,所述外管道顶端设置有环形开口,所述外管道内壁与所述内管道之间插接设置有环柱状收集框,所述内管道顶端设置有过滤板,所述环柱状收集框顶端封闭,所述环柱状收集框底端可拆卸安装有环形排料板,所述内管道内腔从上往下依次安装是这样引导板、分散组件及滤杂组件,所述内管道管壁与所述滤杂组件对应位置处设置有若干环形排杂口,所述环柱状收集框内壁设置有与所述环形排杂口数量、位置相对应的若干环形入料口,所述环柱状收集框内腔顶部设置有阀门组件,所述阀门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环形入料口开启或关闭。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分散组件包括第一转动杆、转动连接在第一转动杆两端的第一齿轮板、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两端且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齿轮板之间的两个圆形板、圆周对称分布连接在所述第一转动杆上的若干接水板及若干设置在两个所述圆形板之间的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转动杆与所述第一转动杆相互平行,所述第二转动杆的端部与对应位置的所述圆形板穿插配合连接且该端连接有第二齿轮板,所述第二齿轮板与所述对应齿轮板啮合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上均布均设置有若干分散搅动杆,所述对应齿轮板相互远离一端通过连接杆连接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安装在所述内管道顶部内壁上。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若干所述第二转动杆关于所述第一转动杆圆周对称
分布设置,所述第二转动杆的设置数量与所述接水板的设置数量一致,所述第二转动杆与所述接水板交错分布设置。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引导板外壁与所述内管道顶部内壁相连,所述引导板中部设置有矩形槽口,所述矩形槽口形状的长度与两个所述圆形板之间距离相对应,所述矩形槽口的宽度与所述圆形板的直径相对应。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滤杂组件包括若干锥状滤杂网板,若干所述锥状滤杂网板通过搭设块设置所述内管道内腔,所述锥状滤杂网板设置数量及位置与所述环形排杂口的设置数量及位置相对应,若干所述锥状滤杂网板的过滤尺寸从上往下逐渐减小。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阀门组件包括通过安装套设置在所述环柱状收集框内腔顶部的伸缩件、顶端与所述伸缩件底端相连的竖杆及若干环形封板,所述环形封板的设置数量及设置位置与所述环形入料口的设置数量及设置位置相对应,所述环形封板的内壁与所述环柱状收集框内壁贴合,所述环形封板的外壁通过横杆与所述竖杆相连。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伸缩件选择为防水型电动伸缩杆,所述伸缩件具有独立电源和蓝牙控制系统。
[0014]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之处:通过将环柱状收集框设置在外管道与内管道之间,使得环柱状收集框的取出更加方便快捷且无需拆除内管道,环柱状收集框自身呈环柱状,杂质收集空间大,能够很好的适用于内管道的形状,内管道内通过设置分散组件来对淤泥杂质等进行分散,使得杂质不会在内管道内积累而产生堵塞,再通过滤杂组件来对杂质进行过滤并将过滤下的杂质排至环柱状收集框内进行收集,自动化程度高,且下落的污水能够实现对滤杂组件的自动清理,使用灵活性高,使用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阀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引导板的结构俯视图。
[0018]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分散组件的结构正视图。
[0019]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分散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外管道

1,内管道

2,环形开口

3,环柱状收集框

4,过滤板

5,引导板

6,矩形槽口

7,分散组件

8,环形排杂口

9,环形入料口

10,安装套

11,伸缩件

12,竖杆

13,横杆

14,环形封板

15,搭设块

16,锥状滤杂网板

17,第一转动杆

18,接水板

19,圆形板

20,第一齿轮板

21,安装板

22,连接杆

23,第二转动杆

24,第二齿轮板

25,分散搅动杆

26,环形排料板

27。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22]实施例一
[0023]请参阅图1,一种市政排水管道结构,包括外管道1,所述外管道1内部设置有内管道2,所述外管道1底端与所述内管道2底端相连,所述外管道1顶端设置有环形开口3,所述
外管道1内壁与所述内管道2之间插接设置有环柱状收集框4,当环柱状收集框4安装好后,环柱状收集框4的顶端与内管道2顶端、外管道1顶端齐平,所述内管道2顶端设置有过滤板5,所述环柱状收集框4顶端封闭,所述环柱状收集框4底端可拆卸安装有环形排料板27,所述内管道2内腔从上往下依次安装是这样引导板6、分散组件8及滤杂组件,所述内管道2管壁与所述滤杂组件对应位置处设置有若干环形排杂口9,所述环柱状收集框4内壁设置有与所述环形排杂口9数量、位置相对应的若干环形入料口10,所述环柱状收集框4内腔顶部设置有阀门组件,所述阀门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环形入料口10开启或关闭。
[0024]请参阅图1、4、5,所述分散组件8包括第一转动杆18、转动连接在第一转动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排水管道结构,包括外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道内部设置有内管道,所述外管道底端与所述内管道底端相连,所述外管道顶端设置有环形开口,所述外管道内壁与所述内管道之间插接设置有环柱状收集框,所述内管道顶端设置有过滤板,所述环柱状收集框顶端封闭,所述环柱状收集框底端可拆卸安装有环形排料板,所述内管道内腔从上往下依次安装是这样引导板、分散组件及滤杂组件,所述内管道管壁与所述滤杂组件对应位置处设置有若干环形排杂口,所述环柱状收集框内壁设置有与所述环形排杂口数量、位置相对应的若干环形入料口,所述环柱状收集框内腔顶部设置有阀门组件,所述阀门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环形入料口开启或关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排水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组件包括第一转动杆、转动连接在第一转动杆两端的第一齿轮板、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两端且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齿轮板之间的两个圆形板、圆周对称分布连接在所述第一转动杆上的若干接水板及若干设置在两个所述圆形板之间的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转动杆与所述第一转动杆相互平行,所述第二转动杆的端部与对应位置的所述圆形板穿插配合连接且该端连接有第二齿轮板,所述第二齿轮板与所述对应齿轮板啮合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上均布均设置有若干分散搅动杆,所述对应齿轮板相互远离一端通过连接杆连接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安装在所述内管道顶部内壁上。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芦万义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万鑫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