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内置坡道和基坑内置坡道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78590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2: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基坑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基坑内置坡道和基坑内置坡道的施工方法,基坑内置坡道包括坡体,坡体由基坑开挖中保留局部土体形成,包括平台面、斜面和竖直面,平台面用于与基坑外周的地面平齐设置;斜面与平台面连接,并向基坑的底面延伸;竖直面设置在平台面和斜面的两侧;坡体加固结构,坡体加固结构包括贴合竖直面设置的混凝土预制桩、钢板桩和中部预应力拉杆,多个混凝土预制桩间隔设置,钢板桩设置在相邻的混凝土预制桩之间,中部预应力拉杆连接分别位于坡体1两侧相对的混凝土预制桩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由于在受限场地内实现狭窄坡道的设置通常采用搭建钢结构坡道的方式,存在材料浪费、施工成本高且工期长的技术问题。的技术问题。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坑内置坡道和基坑内置坡道的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基坑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基坑内置坡道和基坑内置坡道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进行大型建筑物施工时,需待大面积基坑开挖完成后再行施作基础及地下结构。开挖出土过程要求基坑内留置出土坡道,通常采用放坡方式。然而,大型建筑物基础和地下结构往往需按要求设置后浇带,将大面积的超长结构切分为小尺度结构单元分别浇筑。留置后浇带常导致基坑内出土坡道宽度受限。
[0003]此时,若坡道两侧采用放坡方式则因占用空间太大而无法实施;若采用“排桩+锚杆+支撑”或搭建钢结构坡道等方式,则势必导致材料浪费、工期延长及成本过高。因此,如何在受限场地内实现狭窄坡道的设置,并以较小的材料消耗、较低的工程成本、较快的施工速度完成施作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由于在受限场地内实现狭窄坡道的设置通常采用搭建钢结构坡道的方式,存在材料浪费、施工成本高且工期长的技术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基坑内置坡道。
[0006]所述基坑内置坡道包括:
[0007]坡体,所述坡体由基坑开挖中保留局部土体形成,包括平台面、斜面和竖直面,所述平台面用于与基坑外周的地面平齐设置;所述斜面与所述平台面连接,并向所述基坑的底面延伸;所述竖直面设置在所述平台面和所述斜面的两侧;
[0008]坡体加固结构,所述坡体加固结构包括贴合所述竖直面设置的混凝土预制桩、钢板桩和中部预应力拉杆,多个所述混凝土预制桩间隔设置,所述钢板桩设置在相邻的所述混凝土预制桩之间,所述中部预应力拉杆连接分别位于所述坡体两侧相对的所述混凝土预制桩上
[000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坑内置坡道包括由基坑开挖中保留局部土体形成的坡体和坡体加固结构,该坡体加固结构通过贴合坡体的竖直面设置混凝土预制桩和钢板桩,使得多个混凝土预制桩间隔设置,并采用中部预应力拉杆连接分别位于坡体的两侧相对的混凝土预制桩,以通过拉紧相对的混凝土预制桩加固坡体。钢板桩设置在相邻的混凝土预制桩之间,加强对坡体围护并提高整体性、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坑内置坡道相较常规的坡体加固减少了钢筋和/或混凝土预制桩的使用数量,采用钢板桩与混凝土预制桩结合以加固坡体竖直面的方式在节约钢材、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结合钢板桩易于拆装便于二次利用的性质,可有效的缩短施工的工期,提高施工效率。进而解决了由于在受限场地内实现狭窄坡道的设置通常采用搭建钢结构坡道的方式,存在材料浪费、施工成本高且工期长的技术问题。
[0010]优选地,所述坡体加固结构包括腰梁,所述腰梁连接设置在所述混凝土预制桩和所述钢板桩上。
[0011]优选地,所述腰梁包括平直段和倾斜段。
[0012]优选地,所述中部预应力拉杆的两端固定在所述腰梁与所述混凝土预制桩的交叉位置处,并与所述腰梁抵接。
[0013]优选地,所述中部预应力拉杆与所述腰梁的连接位置处设有锚接承压板。
[0014]优选地,所述坡体加固结构包括角撑,所述角撑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平台面下方的所述混凝土预制桩上,所述角撑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基坑的基坑围护桩上。
[0015]优选地,所述坡体加固结构包括冠梁,所述冠梁临近所述斜面和/或平台面设置在所述混凝土预制桩和所述钢板桩上。
[0016]优选地,所述坡体加固结构包括贴合所述平台面和/或所述斜面设置的预制路面,所述预制路面包括多块预制路面板,相邻的所述预制路面板的抵接面上匹配设有拼接限位结构。
[0017]优选地,拼接限位结构包括限位凸起或限位凹槽。
[0018]优选地,所述预制路面板上设有预留孔洞,所述坡体左右两侧的冠梁之间设有顶部预应力拉杆,所述顶部预应力拉杆穿过所述预留孔洞紧固在所述冠梁上。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坑内置坡道的施工方法。
[0020]所述施工方法的步骤包括:
[0021]S1,基坑围护,贴合基坑的坑壁设置基坑围护桩;
[0022]S2,土体开挖,按照预设坡度保留基坑土以形成坡体;
[0023]S3,设置坡体加固结构,在坡体的竖直面设置混凝土预制桩和钢板桩;其中,
[0024]坡体竖直面所在的侧壁进行钢板桩的打设与土体开挖同步进行,以保证坡体始终处于所述钢板桩的围护中;开挖至相应的标高时,打设混凝土预制桩。
[0025]优选地,所述施工方法的步骤S3设置坡体加固结构还包括:
[0026]在所述混凝土预制桩和所述钢板桩上设置腰梁,并将分别位于坡道左右两侧的所述腰梁通过中部预应力拉杆进行连接;
[0027]所述混凝土预制桩和所述钢板桩临近所述坡体的平台面和/或斜面上设有冠梁,所述冠梁通过顶部预应力拉杆进行连接。
[0028]优选地,所述施工方法的步骤在步骤S3后还包括:
[0029]S4,铺设路面,将多块预制路面板拼接形成预制路面;其中,通过将用于连接所述冠梁的所述顶部预应力拉杆贯穿设置在所述预制路面板的预留孔洞中,以使得预制路面与所述冠梁位置固定。
附图说明
[00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1]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基坑内置坡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2是图1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33]图3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4]图4是图3的A

A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5]图5是图3的B

B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6]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基坑内置坡道的预制路面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7是图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8]附图标记说明:
[0039]0、基坑;1、坡体;2、平台面;3、斜面;4、竖直面;5、混凝土预制桩;6、钢板桩;7、腰梁;701、平直段;702、倾斜段;8、中部预应力拉杆;9、锚接承压板;10、角撑;11、冠梁;12、预制路面;1201、预制路面板;1202、限位凸起;1203、限位凹槽;1204、预留孔洞;13、顶部预应力拉杆;14、基坑内受限区域边线;15、基坑围护桩;16、锚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现,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0041]本专利技术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专利技术透彻且完整,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表达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应注意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内置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内置坡道包括:坡体(1),所述坡体(1)由基坑开挖中保留局部土体形成,包括平台面(2)、斜面(3)和竖直面(4),所述平台面(2)用于与基坑(0)外周的地面平齐设置;所述斜面(3)与所述平台面(2)连接,并向所述基坑(0)的底面延伸;所述竖直面(4)设置在所述平台面(2)和所述斜面(3)的两侧;坡体加固结构,所述坡体加固结构包括贴合所述竖直面(4)设置的混凝土预制桩(5)、钢板桩(6)和中部预应力拉杆(8),多个所述混凝土预制桩(5)间隔设置,所述钢板桩(6)设置在相邻的所述混凝土预制桩(5)之间,所述中部预应力拉杆(8)连接分别位于所述坡体1两侧相对的所述混凝土预制桩(5)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内置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坡体加固结构包括腰梁(7),所述腰梁(7)连接设置在所述混凝土预制桩(5)和所述钢板桩(6)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内置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腰梁(7)包括平直段(701)和倾斜段(70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内置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预应力拉杆(8)的两端固定在所述腰梁(7)与所述混凝土预制桩(5)的交叉位置处,并与所述腰梁(7)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坑内置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预应力拉杆(8)与所述腰梁(7)的连接位置处设有锚接承压板(9)。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内置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坡体加固结构包括角撑(10),所述角撑(10)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平台面(2)下方的所述混凝土预制桩(5)上,所述角撑(10)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基坑(0)的基坑围护桩(15)上。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内置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坡体加固结构包括冠梁(11),所述冠梁(11)临近所述斜面(3)和/或平台面(2)设置在所述混凝土预制桩(5)和所述钢板桩(6)上。8.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卓华任宝双郁志伟姜涛高硕良曹社红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四公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