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基坑内正负压相结合的新风管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8458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2: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力基坑内正负压相结合的新风管理装置,属于排风工程技术领域。一种电力基坑内正负压相结合的新风管理装置,包括管网,所述管网上设置的风机组、新风管理模块,所述风机组包括正压风机、负压风机,所述管网包括与所述正压风机相连接的下潜式送风模块、与所述负压风机相连接的分布式抽风管。提供节能环保、快速铺设、智能监测、便于管理的一种电力基坑内正负压相结合的新风管理装置。种电力基坑内正负压相结合的新风管理装置。种电力基坑内正负压相结合的新风管理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力基坑内正负压相结合的新风管理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排风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电力基坑内正负压相结合的新风管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人工挖孔电力基坑现有通风手段为将过长的通风管道直接放入施工基坑内,多余的风管在基坑底部盘绕,通过正压风机经由风管对基坑内部进行送风。由于人工挖孔电力基坑在进行施工时,基坑内部的粉尘泥土很容易沾染到过长的风管管口形成堵塞,在遇到下雨天气稍有不慎会使风管内部污染。在施工时过长的风管也会影响底部施工人员的工作,施工人员不慎踩到风管也会影响到送风效果。当出现人工挖孔电力基坑有毒有害气体泄露或逸散事故时,通过增加风机风量的单风口送风效率低下。
[0003]如专利CN 114991846 A.适用于隧道式、小倾斜角度、高纵深的深井通风设计,但是对于垂直设计、开挖距离较小的基坑,铺设成本较高。专利CN 213329035U.装置结构复杂,适用于永固化的铺设模式,作业周期过长,装置的容错及维修成本较高,对需要进行开挖、回填的基坑,并不适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节能环保、快速铺设、智能监测、便于管理的一种电力基坑内正负压相结合的新风管理装置。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电力基坑内正负压相结合的新风管理装置,包括管网,所述管网上设置的风机组、新风管理模块,
[0007]所述风机组包括正压风机、负压风机,所述管网包括与所述正压风机相连接的下潜式送风模块、与所述负压风机相连接的分布式抽风管,
[0008]所述下潜式送风模块包括与所述正压风机出风口相连接的排风管路、所述排风管路出风口上设置的排风箱,所述分布式抽风管包括与所述负压风机排风口相连接的过滤箱、与所述负压风机进风口相连接的pvc管、设置在所述pvc管一侧的抽风仓,所述新风管理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排风箱和所述过滤箱上的监测单元、设置在所述风机组上与所述监测单元相连接用来控制所述正压风机和所述负压风机运行工况的程控单元,
[0009]所述排风管路、所述pvc管、所述风机组的管口直径相同,所述排风管路、所述pvc管、所述风机组上设置用于快速拆接的快接接头。
[0010]进一步的,所述排风管路包括筒仓、设置在所述筒仓内的波纹管、用于固定设置在电力基坑侧壁上所述波纹管的活动性风管支架,所述筒仓包括圆形管、矩形管,所述活动性风管支架为凹字型结构的框架,所述框架上设置插入电力基坑侧壁的钢钎,所述排风箱为圆形静压箱,所述圆形静压箱的出风口上设置用于隔尘的百叶窗,所述排风箱设置在电力基坑的基坑底部。
[0011]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箱包括箱体、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过滤网,填充在所述箱体内过滤网之间的活性炭柱,所述pvc管表面设置红色识别漆,所述抽风仓为开口向下的金属舱体,所述抽风仓通过钢钎固定在电力基坑上侧沿电力基坑边缘呈环形分布。
[0012]进一步的,所述风机组设置在地面上并距电力基坑水平距离10米以上。所述监测单元包括空气质量检测仪、声学成像仪,所述程控单元包括与所述监测单元相连接的plc电路板、设置在所述plc电路板上的驱动器,所述驱动器分别连接所述正压风机、所述负压风机中的驱动电机,所述plc电路板与蜂鸣报警器相连接。
[0013]采用双风机的作业模式,正压风机以向电力基坑内供氧为核心,负压风机实现对电力基坑内气体的回收、过滤,实现对粉尘、有害气体的筛选、隔离,保护空气质量。
[0014]采用分段式组合的理念,实现风机、风管、出风口、进风口的快速组装以及便携运输。采用独立可拆卸式的设计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和施工场所,可根据实际需要,对风机的组件进行自由的组装,来适应不同的运行工况以及工作环境。提高装置的适应性和普适性,降低能耗,优化作业效率。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6]采用正压风机、负压风机相结合的模式,形成以电力基坑为基础的空气循环处理流程,以基坑通风供氧、空气回收过滤为联动技术,在传统矿井正压管道式供风的基础上,采用快装式的模块化设计,提升其对土质层基坑侧壁的适应性,借助钢钎为基础的固定单元,实现对装置的快速装卸,达到在降低使用成本的基础上,满足对装置的技术优化。
[0017]增设过滤箱,过滤箱中的过滤网实现对基坑内粉尘过滤物的隔离收集,活性炭柱实现对从基坑中抽取有害气体的吸附分离。
[0018]排风管路为设置在筒仓内的波纹管为基础机构,便于对排风管路使用长度调节和收纳管理,避免排风管路在人工挖孔电力基坑底部的堆积,对施工作业造成不便。设计活动性风管支架,可根据需要,直接将波纹管固定在电力基坑侧壁上,操作简单,便于回收再利用。
附图说明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0]图1: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其中正压风机-1、排风管路-2、排风箱-3、抽风仓-4、pvc管-5、负压风机-6、活动性风管支架-7。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清楚阐述本技术的内容,但本技术的保护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技术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
[0023]实施例
[002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力基坑内正负压相结合的新风管理装置,包括管网,所述管网上设置的风机组、新风管理模块,
[0025]所述风机组包括正压风机1、负压风机6,所述管网包括与所述正压风机 1相连接的下潜式送风模块、与所述负压风机6相连接的分布式抽风管,
[0026]所述下潜式送风模块包括与所述正压风机1出风口相连接的排风管路2、所述排风管路2出风口上设置的排风箱3,所述分布式抽风管包括与所述负压风机6排风口相连接的过滤箱、与所述负压风机6进风口相连接的pvc管 5、设置在所述pvc管5一侧的抽风仓4,所述新风管理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排风箱3和所述过滤箱上的监测单元、设置在所述风机组上与所述监测单元相连接用来控制所述正压风机1和所述负压风机6运行工况的程控单元,
[0027]所述排风管路2、所述pvc管5、所述风机组的管口直径相同,所述排风管路2、所述pvc管5、所述风机组上设置用于快速拆接的快接接头。
[0028]所述排风管路2包括筒仓、设置在所述筒仓内的波纹管、用于固定设置在电力基坑侧壁上所述波纹管的活动性风管支架7,所述筒仓包括圆形管、矩形管,所述活动性风管支架7为凹字型结构的框架,所述框架上设置插入电力基坑侧壁的钢钎,所述排风箱3为圆形静压箱,所述圆形静压箱的出风口上设置用于隔尘的百叶窗,所述排风箱3设置在电力基坑的基坑底部。
[0029]所述过滤箱包括箱体、设置在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基坑内正负压相结合的新风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网,所述管网上设置的风机组、新风管理模块,所述风机组包括正压风机、负压风机,所述管网包括与所述正压风机相连接的下潜式送风模块、与所述负压风机相连接的分布式抽风管,所述下潜式送风模块包括与所述正压风机出风口相连接的排风管路、所述排风管路出风口上设置的排风箱,所述分布式抽风管包括与所述负压风机排风口相连接的过滤箱、与所述负压风机进风口相连接的pvc管、设置在所述pvc管一侧的抽风仓,所述新风管理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排风箱和所述过滤箱上的监测单元、设置在所述风机组上与所述监测单元相连接用来控制所述正压风机和所述负压风机运行工况的程控单元,所述排风管路、所述pvc管、所述风机组的管口直径相同,所述排风管路、所述pvc管、所述风机组上设置用于快速拆接的快接接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力基坑内正负压相结合的新风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管路包括筒仓、设置在所述筒仓内的波纹管、用于固定设置在电力基坑侧壁上所述波纹管的活动性风管支架,所述筒仓包括圆形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晓燕李强崔凤庆李瑞鑫夏源利梁京宋紫嫣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