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式吹风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7868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负式吹风机,包括背负组件、进风组件、出风组件以及连接在进风组件与出风组件之间的电机涵道组件,所述电机涵道组件包括涵道主体、固定在所述涵道主体内部的电机以及分别与所述涵道主体的两端配合安装的导流锥和风叶,所述出风组件包括弯管、与弯管固定连接的波纹管以及与波纹管固定连接的出风管,所述导流锥伸入所述弯管内,且所述导流锥的末端端口与所述弯管的出风口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75mm。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背负式吹风机不仅能够减少吹力损失,而且还能提高背负式吹风机的整机性能。能。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负式吹风机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背负式吹风机,属于吹风机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背负式吹风机通常将导流锥设置成靠近出风弯管,以减少风力在导流锥与出风弯管之间的损失。但是,当导流锥的端口无限接近于出风弯管的出口中心轴时,不仅会影响吹风机性能,而且当背负式吹风机的功率达到一定数值时,进风量也会直接影响整机性能。
[0003]有鉴于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的背负式吹风机提出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背负式吹风机,该背负式吹风机能够在减少吹力损失的同时提高整机性能。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背负式吹风机,包括背负组件、进风组件、出风组件以及连接在进风组件与出风组件之间的电机涵道组件,所述电机涵道组件包括涵道主体、固定在所述涵道主体内部的电机以及分别与所述涵道主体的两端配合安装的导流锥和风叶,所述出风组件包括弯管、与弯管固定连接的波纹管以及与波纹管固定连接的出风管,所述导流锥伸入所述弯管内,且所述导流锥的末端端口与所述弯管的出风口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75mm。
[00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流锥的末端端口与所述弯管的出风口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80mm。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弯管的出风口的中心轴与所述波纹管的中心轴为同一条轴线。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弯管的进风口一端伸入所述涵道主体内并与所述涵道主体转动连接,所述弯管的进风口的中心轴与所述涵道主体的中心轴为同一条轴线。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涵道主体的靠近弯管一端设有容纳部,所述容纳部的内径大于等于所述涵道主体的外径,以在所述容纳部内形成一容纳腔,所述弯管的进风口一端收容在所述容纳腔内。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弯管的进风口一端设有卡槽,所述背负组件的靠近所述弯管一侧设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收容在所述卡槽内并能够沿所述卡槽滑动,以将所述弯管与所述背负组件卡扣连接且所述弯管能够相对于所述背负组件转动。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容纳部收容在所述背负组件内并位于所述卡合部的内侧,所述弯管相对于所述背负组件转动的角度大于等于90
°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风组件包括风窗和与所述风窗相连的进风管,所述进风管与所述涵道主体相连,所述风窗上开设有进风口,当所述背负式吹风机的功
率大于2000W时,所述风窗的进风面积大于等于11000立方毫米。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风管的内侧壁上设有降噪海绵,以降低进风时的噪音。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降噪海绵的厚度大于等于4mm。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背负式吹风机通过将导流锥设置成伸入弯管内,且导流锥的末端端口与弯管的出风口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75mm,从而不仅能够减少吹力损失,而且还能提高背负式吹风机的整机性能。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背负式吹风机的立体图。
[0017]图2是图1所示的背负式吹风机将电池包分解出后的示意图。
[0018]图3是图1所示背负式吹风机去除出风组件和电池包后的分解图。
[0019]图4是图1中的背负组件去除上盖和电池包后的立体示意图。
[0020]图5是图3中进风组件的分解图。
[0021]图6是图3中电池包腔体的立体图。
[0022]图7是图3中电机涵道组件的分解图。
[0023]图8是图7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0024]图9是图3中出风组件的立体图。
[0025]图10是前盖、后盖、电机涵道组件及弯管的分解图。
[0026]图11是图10中前盖和弯管的组合状态图。
[0027]图12是后盖、进风组件、电机涵道组件、弯管及波纹管的部分剖视图。
[0028]图13是本技术背负式吹风机的出风组件旋转时的状态示意图。
[0029]图14是图9中手柄组件的立体图。
[0030]图15是图14所示手柄组件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32]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背负式吹风机100,包括背负组件10、组装于背负组件10内的电源组件(未标号)、与背负组件10组装固定的进风组件30、出风组件40以及连接在进风组件30与出风组件40之间的电机涵道组件50。
[0033]所述背负组件10包括背板11、背带(未图示)以及与背板11组装配合的壳体12。壳体12与背板11的一侧壁组装固定,背带设置于背板11的另一侧壁,当背带环绕操作者身体时,背板11的另一侧壁与操作者的背部相贴合。所述壳体12包括与背板11贴合设置的后盖121、与后盖121组装固定的前盖122、收容在由后盖121和前盖122围设形成的收容空间内的电池包腔体123以及与前盖122组装固定以遮盖电池包腔体123的上盖124。
[0034]电源组件收容在电池包腔体123内,用于为下文中的电机52供电,电源组件通过背负组件10背负于人体背部,并包括电池包21和位于电池包21下方的电路板22,电路板22与电机52和电池包21电连接,电池包21输出的电能传递至电路板22进而传递至电机52。电池
包21可拆卸的、通过滑动的方式插入至电池包腔体123中。本实施例中,电池包21设置有两个且相互并联,电池包腔体123也对应设置有两个,以供收容两个电池包21,但不应以此为限。
[0035]结合图4所示,上盖124与前盖122枢轴连接,从而可通过打开上盖124来将电池包21装入对应的电池包腔体123内,而当电池包21安装完毕后,则可通过关闭上盖124来确保电池包腔体123内无灰尘及水进入,起到了防尘防水的作用。为了实现上盖124的自动关闭,可以在转轴处增加扭簧来实现上盖124的自动恢复,并在电池包腔体123上增加两个磁铁126来确保上盖124关闭牢固。
[003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将两个电池包21设置成相互并联放电,与此同时,将两个电池包21的重量设置成与背负式吹风机100的重量的比值大于等于30%,从而能够增加背负式吹风机100的整机容量。
[0037]如图5与图6并结合图3所示,进风组件30设置在电源组件的下方,包括风窗31和与风窗31组装固定的进风管32,风窗31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311,该第一进风口311与进风管32的内腔连通,以形成一完整的进风通道。当背负式吹风机100的整机功率大于2000W时,所述风窗31的有效进风面积大于等于11000立方毫米,以确保进风量。
[0038]为了降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负式吹风机,包括背负组件、进风组件、出风组件以及连接在进风组件与出风组件之间的电机涵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涵道组件包括涵道主体、固定在所述涵道主体内部的电机以及分别与所述涵道主体的两端配合安装的导流锥和风叶,所述出风组件包括弯管、与弯管固定连接的波纹管以及与波纹管固定连接的出风管,所述导流锥伸入所述弯管内,且所述导流锥的末端端口与所述弯管的出风口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75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负式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锥的末端端口与所述弯管的出风口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8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负式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弯管的出风口的中心轴与所述波纹管的中心轴为同一条轴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负式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弯管的进风口一端伸入所述涵道主体内并与所述涵道主体转动连接,所述弯管的进风口的中心轴与所述涵道主体的中心轴为同一条轴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负式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涵道主体的靠近弯管一端设有容纳部,所述容纳部的内径大于等于所述涵道主体的外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强汤亚斌上官云杰
申请(专利权)人:格力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