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装置和给电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6943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1:37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减轻施加到线缆的张力。线缆连接装置(2)包括第一保持部(3)、第二保持部(4)以及支撑部(5)。第一保持部(3)支撑第一线缆(11)的端部(110)的末端部分(111)。第二保持部(4)支撑端部(110)的中间部分(112)。支撑部(5)支撑第一保持部(3)。第二保持部(4)被固定到给电控制装置主体(10)上。第一保持部(3)隔着支撑部(5)由第二保持部(4)支撑,从而至少限制第一线缆(11)在拉动方向上的移动。限制第一线缆(11)在拉动方向上的移动。限制第一线缆(11)在拉动方向上的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线缆连接装置和给电控制装置


[0001]本公开总体涉及线缆连接装置和给电控制装置,并且更特别地涉及被构造为将线缆连接到电气设备的线缆连接装置和包括线缆连接装置的给电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作为一个传统示例例示了专利文献1,其公开了一种给电控制装置(电气设备)。专利文献1中的给电控制装置(在下文中称为“传统装置”)被构造为控制从诸如商用电源的外部电源向电动车辆给电。传统装置被应用为介于以下部件之间:待连接到外部电源的电源插头线缆;以及待连接到电动车辆的连接器线缆。
[0003]连接器线缆包括线缆体;充电连接器,其设置在线缆体的一个端部处以可移除地连接到电动车辆的充电入口;负载侧插座(线缆连接装置),其设置在线缆体的另一端部处以可移除地连接到给电控制装置的负载侧连接部。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

12595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在连接器线缆的负载侧插座(线缆连接装置)中,需要减轻施加到线缆的张力以保护与线缆的连接。
[0008]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线缆连接装置和给电控制装置,所有这些装置都能够减轻施加到线缆的张力。
[0009]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线缆连接装置被构造成将线缆的端部连接到电气设备。线缆连接装置包括:第一保持部,其被构造成保持端部的末端部分;第二保持部,其被构造成保持端部的中间部分;以及支撑部,其被构造成支撑第一保持部。第二保持部相对于电气设备固定。第一保持部隔着支撑部由第二保持部支撑,以至少限制线缆在线缆的拉动方向上的移动。
[0010]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给电控制装置包括线缆连接装置、线缆和电气设备。电气设备被构造为通过包括线缆的给电路径向负载给电,并且响应于给电路径中存在异常而停止向负载给电。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给电控制装置的正面图。
[0012]图2是部分省略的给电控制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13]图3是作为构成给电控制装置的部件之一的给电控制装置主体的框图。
[0014]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线缆连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15]图5是线缆连接装置的另外的分解立体图。
[0016]图6是线缆连接装置的第一保持部的部分截面图。
[0017]图7是线缆连接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说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线缆连接装置和给电控制装置。在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参考的附图都是示意性的表示。也就是说,附图中所示的各个构成要素的尺寸(包括厚度)的比例并不总是反映它们的实际尺寸比例。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构造仅仅是本公开的示例,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性的。只要实现本公开的效果,就可以根据设计等对实施方式进行各种修改。
[0019](1)根据实施方式的给电控制装置的说明
[0020](1

1)根据实施方式的给电控制装置的整体构造
[0021]如图1所示,根据实施方式的给电控制装置1(在下文中简称为“给电控制装置1”)包括给电控制装置主体10、第一线缆11、第二线缆12、充电连接器13和插入插头14。给电控制装置1被构造为控制用于对安装在诸如电动汽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电动车辆中的动力用电池充电的电力的供给。
[0022]插入插头14被构造为可移除地插入例如安装在室外的插口中,并经由该插口电连接到外部电源(诸如具有100V或200V有效值的商用电源)。插入插头14可以总共包括三个接触器:两个接触器140和141作为电压电极;以及一个接触器142作为接地电极。
[0023]第二线缆12可以实施为三芯电缆(参见图3)。第二线缆12具有第一端部,插入插头14布置在该第一端部处。第二线缆12还具有电连接到给电控制装置主体10的给电路径LP和接地用电路径LE的第二端部。
[0024]充电连接器13可拆装地附接到电动车辆的充电入口,以电气地和机械地连接到充电入口。第一线缆11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并且充电连接器13布置在第一线缆11的第二端部处。第一线缆11的第一端部利用根据实施方式的线缆连接装置2电气地和机械地连接到给电控制装置主体10。第一线缆11可以实施为四芯电缆,其包括覆盖有护套114的四根电线113(113A、113B、113C、113D)(参见图3和图4)。
[0025](1

2)给电控制装置主体的构造
[0026]给电控制装置主体10包括具有长形箱状的壳体100(参照图1和图2)。壳体100包括附接部101,线缆连接装置2附接到该附接部。附接部101具有圆筒形状并且沿着壳体100的长度方向从壳体1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的侧表面突出(参考图2)。
[0027]壳体100设置成在其中容纳给电控制装置主体10的电路。如图3所示,电路包括一对给电路径LP、接地用电路径LE、开闭单元15、传感器16、控制单元17和电源单元18。
[0028]一对给电路径LP将第一线缆11的四根电线113A至113D中的两根电线113A、113B连接到第二线缆12的三根芯线(导体)中的两根芯线(分别一对一地连接到作为插入插头14的电压电极的两个接触器140、141)。第二线缆12的剩余一根芯线(即,连接到作为插入插头14的接地电极的接触器142的芯线)经由接地用电路径LE连接到第一线缆11的一根电线113C。
[0029]开闭单元15包括分别布置在两个给电路径LP中的两个开关。例如,两个开关可以实施为电磁继电器或半导体继电器。开闭单元15根据从控制单元17输出的控制信号使两个开关彼此联动地开闭。也就是说,开闭单元15打开两个开关的触点以停止经由给电路径LP
向电动车辆(负载)给电,并且闭合两个开关的触点以切换到能够经由给电路径LP向电动车辆给电的状态。
[0030]传感器16可以实施为例如零相变流器。传感器16检测流过一对给电路径LP的不平衡电流,并将不平衡电流的检测值输出到控制单元17。
[0031]电源单元18包括例如串联稳压器、开关稳压器或任何其他电路,并将经由一对给电路径LP供应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电源单元18向控制单元17和任何其他单元供应转换的DC电压。
[0032]控制单元17包括例如作为主要构成要素的微控制器。控制单元17被构造为经由第一线缆11的电线113D从安装在电动车辆中的用于充电控制的电子控制单元(ECU)接收控制导引(CPLT(controlpilot))信号。当接收到包括开始给电的指令的CPLT信号时,控制单元17向开闭单元15输出控制信号以将开闭单元15的触点闭合。此外,控制单元17被构造为将从传感器16接收的检测值与规定阈值进行比较。当发现检测值等于或大于阈值时,控制单元17判断电动车辆中已经发生某种异常(例如,漏电)。响应于存在异常的判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线缆连接装置,其被构造成将线缆的端部连接到电气设备,所述线缆连接装置包括:第一保持部,其被构造成保持所述端部的末端部分;第二保持部,其被构造成保持所述端部的中间部分;以及支撑部,其被构造成支撑所述第一保持部,所述第二保持部相对于所述电气设备固定,并且所述第一保持部隔着所述支撑部由所述第二保持部支撑,以至少限制所述线缆在所述线缆的拉动方向上的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持部包括一个或多个爪,所述爪被布置成与所述线缆的所述端部中的护套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持部包括从所述第二保持部的孔的内周面朝向所述端部突出的一个或多个突起,所述端部被插入到所述孔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装置还包括帽,所述帽具有筒形状并且被设置成在其中容纳所述第一保持部、所述第二保持部和所述支撑部,其中,所述爪被设置成在所述第二保持部容纳在所述帽中的状态下与所述帽的内壁面接触并在接近所述护套的方向上变形。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包括覆盖有护套的两根或更多根电线,并且所述第一保持部具有两个或更多个插入孔,所述两根或更多根电线分别一对一地插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富山亮太河原英喜冈英树垣内孝二矢仓瑞基中村新一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