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异菲专利>正文

循环式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76508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1:18
本申请提供一种循环式养殖系统,包含一养殖池、一第一沉淀桶、一第二沉淀桶与一生物池,养殖池底部设有一排污管,其可将污水导入第一沉淀桶(进行固液分离),接着水流从第一沉淀桶进入第二沉淀桶,再通过水泵抽至生物池(进行硝化作用以获得洁净水体),接着水流从生物池自然回流(例如基于连通管原理)至养殖池,本申请因此可实现封闭水循环、节能、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功效;在一或多项实施例中,养殖池侧壁可通过一养殖池连通管或一过滤网与第二沉淀桶连通,而使养殖池与第二沉淀桶连通的作法,可避免当排污管发生阻塞(或水流速变缓慢),中断(或不利于)整体水净化循环的情形。(或不利于)整体水净化循环的情形。(或不利于)整体水净化循环的情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循环式养殖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尤指一种节能、高水资源利用率、净化水质、增加养殖效率、及可实现单一回路循环(封闭式水循环)的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养殖池的污染来源主要来自于水中生物的排泄物及喂食剩下的食物残渣,因此,如何改善养殖池的水质,是相当重要的技术问题,若以中国台湾公告第191318号专利案“去除鱼池排残留物装置结构”为例,其通过一扬水马达产生的特定水流,使池底沉淀的污物,移动至低处的一过滤系统池内,并控制鱼池与过滤系统池相通与否的一水闸(闸门),排出污水与重复收集污物,另通过一抽水马达吸取过滤系统池内的污水,以将池水滤清,同时,因鱼池与过滤系统池连通,故鱼池的水可补充至过滤系统池,达到水位均等,此能加速残留物往过滤系统池内聚集,并提供池水循环洁净的功效。
[0003]然而,此种传统的污物处理装置在每次排污时,闸门的开关需触发控制器至少二次,过滤系统池的水槽亦未有清洗与排污设计,整个净化系统仍需要至少二个马达,故节能减碳的效果仍有待改进,再者,在人为的水产养殖系统当中,由于放养了高密度的水族生物,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养殖池,池底具有一地漏结构,其连接有一排污管,该排污管供以排出该养殖池的该污水;一第一沉淀桶,供以对该养殖池的该污水进行沉淀,该第一沉淀桶的一端通过管道与该排污管连通;一第二沉淀桶,该第二沉淀桶内部设有一导水管,该导水管上设置有一水泵,且该第一沉淀桶位于该第二沉淀桶内部;以及一生物池,供以对该第二沉淀桶的出水进行微生物作用,以获得一洁净水体,该生物池的一端设有一进水管,另一端设有一出水管,该进水管通过管道与该导水管连通,该出水管供以使该洁净水体自然回流至该养殖池;其中从该第一沉淀桶流入该第二沉淀桶的水流,通过该水泵被抽至该导水管,使得沉淀后的水流经由该进水管流入该生物池,于该生物池的该洁净水体,是基于连通管原理,经由该出水管回流至该养殖池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养殖池的侧壁邻近底部的一侧连接有一养殖池连通管,其与该第二沉淀桶的一侧连通,该养殖池连通管供以平衡该养殖池与该第二沉淀桶内的水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沉淀桶底部形成有一预定斜坡,且在斜坡最低处连接该排污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出水管是设置于该生物池的侧壁邻近于底部的一侧。5.一种水循环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养殖池,池底具有一地漏结构,其连接有一排污管,该排污管供以排出该养殖池的该污水,另该养殖池的一侧设有一隔离网;一第一沉淀桶,供以对该养殖池的该污水进行沉淀,该第一沉淀桶的一侧通过管道与该排污管连通,该第一沉淀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异菲
申请(专利权)人:吴异菲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