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区流动性水源取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75262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山区流动性水源取水处理系统,包括包括由靠近水源侧向远离水源侧顺序埋设在河流一侧河岸上的岸滤机构和第一集蓄坝;还包括迎水流方向埋设在河岸上的第二集蓄坝;所述岸滤机构、第一集蓄坝和第二集蓄坝之间形成安置空间,所述安置空间内挖设有用于集水的渗水井,安置空间内还布设有多个用于向地下含水层输氧的空气导管;所述渗水井底部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还连接有抽水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空气导管可以向地下引入空气,有效增强微生物对水的清洁作用;适用于含水层较薄且多为砂层砾石层的山区,可有效解决山区溪流蓄水量不充足以及溪流水质差的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山区流动性水源取水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涉及地表水处理,具体涉及一种山区流动性水源取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一些村镇供水的水源主要以地表水为主,与地下水相比,地表水受污染威胁程度大且不易进行卫生防护,尤其是山区溪流、湖泊等浅水水源,其水量水质无法到保证,给村镇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0003]山区溪流作为村镇用水的流动性水源存在以下缺陷:溪流河道较窄、洪/枯流量变化大、枯水季水深较浅。为达到水厂所需的取水高度,通常需要设置拦河坝或者在河床内修建集水池,但上述作业造价高、工程量大。当雨洪季来临时,由于洪水中携带有大量泥沙、漂浮物,会造成漂浮物堵塞、泥沙淤积,影响正常取水,给水厂的运行管理带来不便;山区溪流附近的含水层厚度较小,且多为砂层、砾石层,渗透性较好,加之地形坡度较大,难以续存水源;雨水的冲刷会使得地表大量污染物进入山区溪流中,使得山区溪流的水质变差,且水流的浊度、氮含量、磷含量增高,因此,有必要对溪流水源中的水进行预处理,以保证其水质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山区流动性水源取水处理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山区流动性水源中存在污染物和漂浮物而导致的山区流动性水源的水质不稳定问题。
[0005]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6]一种山区流动性水源取水处理系统,包括由靠近水源侧向远离水源侧顺序埋设在河流一侧河岸上的岸滤机构和第一集蓄坝;
[0007]还包括迎水流方向埋设在河岸上的第二集蓄坝;
[0008]所述岸滤机构、第一集蓄坝和第二集蓄坝之间形成安置空间,所述安置空间内挖设有用于集水的渗水井,安置空间内还布设有多个用于向地下含水层输氧的空气导管;
[0009]所述渗水井底部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还连接有抽水泵。
[0010]本技术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0011]具体的,所述岸滤机构内填充有土石混合填料。
[0012]更进一步的,所述土石混合填料包括粒径为8.5~10.5mm的砾石和河流岸泥。
[0013]更进一步的,所述岸滤机构的宽度为50~60cm。
[0014]更进一步的,所述渗水井的直径为2.5~3.0m,深度为6~8m。
[0015]更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导管的侧壁上布设有多个透气孔。
[0016]更进一步的,所述透气孔呈阵列式均匀排布。
[0017]更进一步的,所述流动性水源包括溪流。
[0018]更进一步的,所述渗水井底部设置有砾石反滤层。
[0019]更进一步的,所述砾石反滤层包括由上至下顺序布设的第一砾石层、第二砾石层和第三砾石层,所述第一砾石层中砾石的粒径为4~6cm,所述第二砾石层中砾石的粒径为1~2cm,所述第三砾石层中砾石的粒径为0.2~0.4cm。
[0020]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21](1)本技术在水源边上设置渗水井和岸滤机构,岸滤机构对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即便在雨洪季浊度以及污染物浓度较大的情况下,均能保持良好的去除效果,通过在岸上设置的岸滤机构和集蓄坝形成地下蓄水池,从而保证渗水井水量的稳定,通过设置空气导管可以向地下引入空气,有效增强微生物对水的清洁作用。
[0022](2)本技术采用的土石混合填料使岸滤机构具有更强的去除能力以及抗冲击负荷。
[0023](3)本技术结构简单,尤其适用于含水层较薄且多为砂层砾石层的山区,可有效解决山区溪流蓄水量不充足以及溪流水质差的问题,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其中,箭头为水流方向;
[0025]图2是本技术的垂直河流方向剖视图;
[0026]图3是本技术的顺河流方向剖视图;
[0027]图4是不同岸滤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图;
[0028]图5是不同岸滤系统抗冲击负荷效果图:
[0029]图6是空气导管强化过滤效果图;
[0030]图7(a)是单位时间渗井产流水量图;
[0031]图7(b)是单位时间河水入渗水量图;
[0032]图7(c)是单位时间安置空间总蓄水量图;
[0033]图中各个标号的含义为:
[0034]1‑
河岸,2

岸滤机构,3

第一集蓄坝,4

第二集蓄坝,5

渗水井,6

空气导管,7

抽水泵,8

出水管,9

砾石反滤层。
[0035]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解释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以下给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凡在本申请技术方案基础上做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37]本技术所用的术语“上”、“下”、“前”、“后”、“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不能将上述术语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序数词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39]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40]实施例:
[0041]遵从上述技术方案,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山区流动性水源取水处理系统,包括由靠近水源侧向远离水源侧顺序埋设在河流一侧河岸1上的岸滤机构2和第一集蓄坝3;还包括迎水流方向埋设在河岸1上的第二集蓄坝4;如果流动性水源的旁边为山体,则可以将山体作为第一集蓄坝3;河岸1上迎向水流方向埋设有第二集蓄坝4;
[0042]如图1所示,岸滤机构2、第一集蓄坝3和第二集蓄坝4均位于河岸同侧,三者之间形成的U形区域为安置空间,成为一个地下蓄水池,安置空间内挖设有用于集水的渗水井5;如图1所示,河岸1上由左至右依次布设岸滤机构2、渗水井5和第一集蓄坝3,安置空间内还布设有多个用于向地下含水层输氧的空气导管6,本实施例中,设置了两排,共8根空气导管,空气导管6的作用是: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山区流动性水源取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由靠近水源侧向远离水源侧顺序埋设在河流一侧河岸(1)上的岸滤机构(2)和第一集蓄坝(3);还包括迎水流方向埋设在河岸(1)上的第二集蓄坝(4);所述岸滤机构(2)、第一集蓄坝(3)和第二集蓄坝(4)之间形成安置空间,所述安置空间内挖设有用于集水的渗水井(5),安置空间内还布设有多个用于向地下含水层输氧的空气导管(6);所述渗水井(5)底部设置有抽水泵(7),所述抽水泵(7)上还连接有出水管(8)。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区流动性水源取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岸滤机构(2)内填充有土石混合填料。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山区流动性水源取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土石混合填料包括粒径为8.5~10.5mm的砾石和河流岸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区流动性水源取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岸滤机构(2)的宽度为50~60cm。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金锁杨涛杨静张志强庞鹤亮陈鲲宇黄星星敖钰洁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