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建筑木构件修复用加固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4809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古建筑木构件修复用加固件,涉及古建筑修复技术领域,包括:两个防护外壳,两个所述防护外壳的外壁两端均焊接有连接块。首先通过第一螺纹杆把两个防护外壳固定安装在古建筑的支撑柱上,由于第一支撑杆是活动连接的,所以可以任意调整第一支撑杆的角度,拉动第一加长杆,就可以调节支撑杆的高度,从而可以对不同高度的建筑进行支撑固定,由于第二支撑杆是固定连接在防护外壳上的,所以可以对第一支撑杆进行固定支撑,由于整个装置是不需要加铆钉或者开槽,所以就不会对古建筑木构件造成二次损坏,就解决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装置需要对构件进行开槽或者使用铆钉才能其进行加固修复,从而导致降低了原始木构件结构的强度的问题。构的强度的问题。构的强度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古建筑木构件修复用加固件


[0001]本实用新涉及古建筑修复
,尤其涉及一种古建筑木构件修复用加固件。

技术介绍

[0002]古建筑是认知历史、传承文明的有效载体,能否将他们保留和继承,既关乎民族文化传承,也关乎世界文化发展,而古建筑大多采用木质结构进行搭建的,古建筑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构件必有不同程度的风化或走闪,所以就需要对受损的古建筑进行修复加固,维修古建筑时,应以现存的面貌为准,保留历代修理中被改变的部分,保留古建筑的历史可读性,所以一般都是对古建筑的连接构件进行加固处理。
[0003]而现有的古建筑修复加固技术,大多采用铆钉加不锈钢钢条对破损的地方进行加固处理,或者是开槽嵌入木条等,再用胶水进行固定,这种修复的方式既破坏了原始构件的强度,很难再进行二次修缮,所以就需要一种不破坏原始木构件就能对建筑进行修复的加固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装置需要对构件进行开槽或者使用铆钉才能其进行加固修复,从而导致降低了原始木构件结构的强度,很难再进行二次修缮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古建筑木构件修复用加固件,包括:两个防护外壳,两个所述防护外壳的外壁两端均焊接有连接块,两所述连接块的相对一侧之间活动插设有一组第一螺纹杆,一组所述第一螺纹杆的外表壁旋转连接有第一螺母,两个所述防护外壳的外壁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衬板,所述第一衬板的外壁一侧旋转连接有一组第二螺纹杆,且一组第二螺纹杆的外壁一端均与其中一个的防护外壳旋转连接,所述第一衬板的外壁一侧焊接有第一U型架,所述第一U型架的内表壁固定插设有第一金属杆,所述第一金属杆的外表壁活动套设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内表壁活动插设有第一加长杆,所述第一加长杆的内表壁固定插设有第二金属杆,所述第二金属杆的外表壁活动套设有L型衬板,所述L型衬板的顶部焊接有顶板,两个所述防护外壳其中一个的外壁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衬板,所述第二衬板的外壁一侧活动插设有一组第三螺纹杆,且一组第三螺纹杆的外壁一端均与其中一个防护外壳旋转连接,所述第二衬板的外壁一端焊接有第二U型架,所述第二U型架的内表壁固定插设有第三金属杆,所述第三金属杆的外表壁固定套设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内表壁活动插设有第二加长杆,所述第二加长杆的内表壁活动插设有第四金属杆,所述第四金属杆的外表壁活动套设有金属块,且金属块的外壁一侧焊接在第一支撑杆的底部,首先通过第一螺纹杆把两个防护外壳固定安装在古建筑的支撑柱上,由于第一支撑杆与防护外壳是由第一金属杆活动连接的,所以可以任意调整第一支撑杆的角度,拉动第一加长杆,就可以调节支撑杆的角度,从而可以对不同高度的建筑进行支撑固定,由于L型衬板与第一加长杆是活动连接的,所以可以任
意调节顶板的角度,从而可以更好地对古建筑进行固定,由于第二支撑杆是固定连接在防护外壳上的,所以可以对第一支撑杆进行固定支撑,由于整个装置是包覆加支撑的结构对古建筑进行加固修复的,不需要加铆钉或者开槽,所以就不会对古建筑木构件造成二次损坏,就解决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装置需要对构件进行开槽或者使用铆钉才能其进行加固修复,从而导致降低了原始木构件结构的强度,很难再进行二次修缮的问题。
[0006]优选的,两个所述防护外壳的内表壁均固定安装有橡胶垫,且两个橡胶垫的形状大小均相等,既增加了装置的摩擦力,又对古建筑进行了保护,免于装置对建筑进行挤压,从而对古建筑造成二次伤害。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杆与第一加长杆的外壁一侧均开设有一组第一圆孔,一组所述第一圆孔其中一个的内表壁活动插设有第四螺纹杆,便于固定第一支撑杆与第一加长杆。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杆与第二加长杆的外壁一侧均开设有一组第二圆孔,一组所述第二圆孔其中一个的内表壁活动插设有第五螺纹杆,便于固定第二支撑杆与第二加长杆。
[0009]优选的,所述第四螺纹杆的外表壁旋转连接有第二螺母,一组所述第五螺纹杆的外表壁均旋转连接有第三螺母,便于对第四螺纹杆与第五螺纹杆进行固定。
[0010]优选的,所述顶板的外壁一侧开设有四个螺纹孔A,且每个螺纹孔A的内表壁均旋转连接有第六螺纹杆,便于使装置对古建筑进行挤压固定。
[0011]优选的,四个所述第六螺纹杆的外表壁均固定套设有橡胶衬垫,且每个橡胶衬垫的形状大小均相等,橡胶垫有缓冲的作用,既免于坚硬装置对古建筑造成二次伤害,又使得建筑与装置之间有一定的缓冲。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0013]1、首先通过第一螺纹杆把两个防护外壳固定安装在古建筑的支撑柱上,由于第一支撑杆与防护外壳是由第一金属杆活动连接的,所以可以任意调整第一支撑杆的角度,拉动第一加长杆,就可以调节第一支撑杆的高度,从而可以对不同高度的建筑进行支撑固定,由于L型衬板与第一加长杆是活动连接的,所以可以任意调节顶板的角度,从而可以更好地对古建筑进行固定,由于第二支撑杆是固定连接在防护外壳上的,所以可以对第一支撑杆进行固定支撑,由于整个装置是包覆加支撑的结构对古建筑进行加固修复的,不需要加铆钉或者开槽,所以就不会对古建筑木构件造成二次损坏,就解决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装置需要对构件进行开槽或者使用铆钉才能其进行加固修复,从而导致降低了原始木构件结构的强度的问题。
[0014]2、由于装置与古建筑接触的地方都固定安装有橡胶垫,而橡胶垫有缓冲的作用,既免于坚硬装置对古建筑进行挤压时造成二次伤害,又使得建筑与装置之间有一定的缓冲,增加了装置的使用年限,由于装置拆卸比较简单,所以方便对古建筑进行二次修缮。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古建筑木构件修复用加固件中主视结构立体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古建筑木构件修复用加固件中侧视结构立体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古建筑木构件修复用加固件中底侧结构立体图;
[0018]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古建筑木构件修复用加固件中侧视结构立体图。
[0019]图例说明:1、防护外壳;2、连接块;3、第一螺纹杆;4、第一螺母;5、第一衬板;6、第二螺纹杆;7、第一U型架;8、第一金属杆;9、第一支撑杆;10、第一加长杆;11、第二金属杆;12、L型衬板;13、顶板;14、第二衬板;15、第三螺纹杆;16、第二U型架;17、第三金属杆;18、第二支撑杆;19、第二加长杆;20、第四金属杆;21、金属块;22、橡胶垫;23、第一圆孔;24、第四螺纹杆;25、第二螺母;26、第二圆孔;27、第五螺纹杆;28、第三螺母;29、第六螺纹杆;30、橡胶衬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1]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古建筑木构件修复用加固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防护外壳(1),两个所述防护外壳(1)的外壁两端均焊接有连接块(2),两所述连接块(2)的相对一侧之间活动插设有一组第一螺纹杆(3),一组所述第一螺纹杆(3)的外表壁旋转连接有第一螺母(4),两个所述防护外壳(1)的外壁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衬板(5),所述第一衬板(5)的外壁一侧旋转连接有一组第二螺纹杆(6),且一组第二螺纹杆(6)的外壁一端均与其中一个的防护外壳(1)旋转连接,所述第一衬板(5)的外壁一侧焊接有第一U型架(7),所述第一U型架(7)的内表壁固定插设有第一金属杆(8),所述第一金属杆(8)的外表壁活动套设有第一支撑杆(9),所述第一支撑杆(9)的内表壁活动插设有第一加长杆(10),所述第一加长杆(10)的内表壁固定插设有第二金属杆(11),所述第二金属杆(11)的外表壁活动套设有L型衬板(12),所述L型衬板(12)的顶部焊接有顶板(13),两个所述防护外壳(1)其中一个的外壁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衬板(14),所述第二衬板(14)的外壁一侧活动插设有一组第三螺纹杆(15),且一组第三螺纹杆(15)的外壁一端均与其中一个防护外壳(1)旋转连接,所述第二衬板(14)的外壁一端焊接有第二U型架(16),所述第二U型架(16)的内表壁固定插设有第三金属杆(17),所述第三金属杆(17)的外表壁固定套设有第二支撑杆(18),所述第二支撑杆(18)的内表壁活动插设有第二加长杆(19),所述第二加长杆(1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伟萍宋高华金俊俊陈雪芳
申请(专利权)人:龙泉观松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