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747204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包括:从陆域至水域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浮趸,相邻两个所述浮趸之间均通过扶梯系统连接,最靠近陆域的所述浮趸与陆域的码头结构活动连接,所述浮趸随水位变化呈漂浮状态或坐底于岸坡上;所述扶梯系统包括自动扶梯和步行扶梯;在相邻两个所述浮趸之间,所述自动扶梯和所述步行扶梯的一端与陆域侧的所述浮趸铰接,所述自动扶梯和所述步行扶梯的另一端与水域侧的所述浮趸滑动连接;主趸船,其用于客船停靠;所述主趸船与离陆域最远的所述浮趸之间设置有跳板。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满足不同水位状态下旅客在客船和陆域码头之间的通行需求。船和陆域码头之间的通行需求。船和陆域码头之间的通行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登离船装置
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由于水位落差原因,如何完成旅客与船舶之间的安全快捷转移一直是内河的客运码头面临的实际问题。内河流域季节性水位变化较大,在部分山区建有水电站的库区内更为突出,以长江流域为例,三峡大坝以下的长江中上游全年水位落差达到17m以上,三峡库区以上全年水位落差达到30m以上。而这些区域水运客运需求量很大,建设有大量旅游码头或渡口。这些传统客运码头多为浮式码头或斜坡码头,斜坡码头主趸船与陆域连接通道一般为斜坡道或台阶式步道,低水位时旅客需要步行较远距离且爬坡很高才能到达陆域站台,浮码头一般采用钢引桥或浮桥接岸,同样存在上述问题,部分采用地面客运缆车解决上述问题,但其运力有限,难以满足大客运量客运港口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0004]为了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从陆域至水域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浮趸,相邻两个所述浮趸之间均通过扶梯系统连接,最靠近陆域的所述浮趸与陆域的码头结构活动连接,所述浮趸随水位变化呈漂浮状态或坐底于岸坡上;所述扶梯系统包括自动扶梯和步行扶梯;在相邻两个所述浮趸之间,所述自动扶梯和所述步行扶梯的一端与陆域侧的所述浮趸铰接,所述自动扶梯和所述步行扶梯的另一端与水域侧的所述浮趸滑动连接;所述步行扶梯包括活动踏板和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用以使所述活动踏板的踏面在所述步行扶梯两端的高程差变化时保持水平状态;主趸船,其用于客船停靠;所述主趸船与离陆域最远的所述浮趸之间设置有跳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浮趸下方对应设置有支撑平台,各所述支撑平台均水平固定设置在对应高程的岸坡上,各所述浮趸随水位变化呈漂浮状态或坐底于对应的所述支撑平台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踏板包括多个踏板单元、上连杆和下连杆;所述踏板单元包括踏步板和竖直支撑部,所述竖直支撑部固定设置在所述踏步板的一侧,二者呈倒L型结构;多个所述踏步板远离所述竖直支撑部的一端依次与所述上连杆铰接;多个竖直支撑部的底部依次与所述下连杆铰接;所述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上连杆和所述下连杆之间,用以调节所述上连杆和所述下连杆之间的垂直距离,以使所述踏步板在所述步行扶梯两端的高程差变化时保持水平状态。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浮码头旅客登离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述真潘孝坤王全汤奇麟潘黎王留洋刘璐胡士元汪玉娇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