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变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4597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直流变换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直流变换装置,包括直流转换电路,直流转换电路包括场效应管U2和电感L1,还包括过流保护系统,所述过流保护系统包运放U3、场效应管V1、场效应管V2、电阻R2、电阻R3和运放U4,所述场效应管U2的漏极连接至所述运放U3的同相输入端,所述运放U3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V2的漏极,所述运放U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V2的栅极。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直流变换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在输出短路或者过载时,直流变换装置中的电流会瞬间增加到很大,直流变换装置中的各种器件容易损坏的问题。的问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流变换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直流变换
,具体的,涉及一种直流变换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直流变换电路是将幅值固定的直流电压变换成幅值和极性可变的直流电压的变换电路。在生产中用以构成直流脉冲调速电源和开关式稳压电源。
[0003]现有技术中在直流变换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在输出短路或者过载时,直流变换装置中的电流会瞬间增加到很大,在大电流下,直流变换装置中的各种器件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出一种直流变换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直流变换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在输出短路或者过载时,直流变换装置中的电流会瞬间增加到很大,在大电流下,直流变换装置中的各种器件容易损坏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直流变换装置,包括直流转换电路,直流转换电路包括场效应管U2和电感L1,
[0007]还包括过流保护系统,所述过流保护系统包运放U3、场效应管V1、场效应管V2、电阻R2、电阻R3和运放U4,所述场效应管U2的漏极连接至所述运放U3的同相输入端,所述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变换装置,包括直流转换电路,直流转换电路包括场效应管U2和电感L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流保护系统,所述过流保护系统包运放U3、场效应管V1、场效应管V2、电阻R2、电阻R3和运放U4,所述场效应管U2的漏极连接至所述运放U3的同相输入端,所述运放U3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V2的漏极,所述运放U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V2的栅极,所述场效应管V2的漏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V1的源极,所述场效应管V1的栅极接地,所述场效应管V1的漏极连接电源VCC,所述场效应管V2的源极连接至所述运放U4的同相输入端,所述运放U4的反相输入端接入基准电压VJ,所述运放U4的输出端连接有保护电路,所述运放U4的同相输入端通过串联的所述电阻R2和所述电阻R3接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流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包括三极管Q1、三极管Q2、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容C2和稳压二极管D1,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U2的源极,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4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U2的栅极,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阻R5的第二端,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7的第一端,PWM信号从电阻R7的第二端输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8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阻R8的第二端,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直流变换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威樊崇薛海涛徐沛李光正董闯段钧洋张飞
申请(专利权)人:南阳金冠智能开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