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小过共析钢轨闪光焊接头热影响区宽度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74564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小过共析钢轨闪光焊接头热影响区宽度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对钢轨进行闪光焊接;利用淬火装置对焊接后钢轨的接头处进行淬火;其中,闪光焊接过程包括以下阶段:闪平阶段、预热阶段、加速烧化阶段、顶锻阶段、锻造阶段以及后热保压阶段;在所述闪平阶段,位移极限为4.0mm~6.0mm,最大闪光速度为2.0mm/s~5.0mm/s;在所述顶锻阶段,顶锻时间极限为0.1s~0.5s,顶锻电流设定值为30.0kA~32.0kA。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减小过共析钢轨闪光焊接头可视热影响区宽度,提升接头服役性能。提升接头服役性能。提升接头服役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小过共析钢轨闪光焊接头热影响区宽度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焊接
,具体涉及一种减小过共析钢轨闪光焊接头热影响区宽度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为满足重载钢轨耐磨损、耐剥离及耐疲劳性能的提升,目前广泛使用的珠光体型钢轨的性能主要是通过添加合金元素以及利用在线热处理工艺两种手段,来优化其显微组织,如控制珠光体团大小、降低珠光体片层间距等,可使共析珠光体型钢轨获得硬度为370HB、抗拉强度为1280MPa的极限力学性能,这一力学性能虽然满足大部分重载线路需求,但并不能满足目前超大载重量、行车密度高且小半径线路的需求。要使得钢轨力学性能进一步提高,需降低等温温度火提升冷却速度,这容易使马氏体和贝氏体等一场组织出现,钢轨硬度虽然得以提高,但脆性大幅增加,极易发生断裂,严重危害行车安全。经过多年研究,技术人员采用通过增加基体中渗碳体片厚度和渗碳体密度来提升钢轨的硬度与耐磨性,即提高碳含量以获得更高的硬度。一般而言,钢中碳含量超过0.77%且基体组织中渗碳体的比例超过12%时的钢统称为过共析钢。但在钢轨生产领域,通常将碳含量超过0.9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小过共析钢轨闪光焊接头热影响区宽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对钢轨进行闪光焊接;利用淬火装置对焊接后钢轨的接头处进行淬火;其中,闪光焊接过程包括以下阶段:闪平阶段、预热阶段、加速烧化阶段、顶锻阶段、锻造阶段以及后热保压阶段;在所述闪平阶段,位移极限为4.0mm~6.0mm,最大闪光速度为2.0mm/s~5.0mm/s;在所述顶锻阶段,顶锻时间极限为0.1s~0.5s,顶锻电流设定值为30.0kA~32.0kA。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预热阶段,预热压力设定值为100.0kN~120.0kN,分开距离为2.0mm~3.2mm,变形极限为0.6mm~1.0mm,预热循环次数为7~10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速烧化阶段,位移极限为7.0mm~15.0mm,最大闪光速度为0.4mm/s~2.6mm/s。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锻造阶段,位移极限为5.0mm~10.0mm,锻造时间极限为1.0s~2.5s,锻造平均速度为0.50mm/s~2.0mm/s。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热保压阶段,加热时间为0.3s~1.0s,位移极限为30.0mm~38.0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焊接后钢轨在生产线上沿钢轨纵向方向移动,所述淬火装置包括导轨以及能够沿所述导轨移动的主体单元,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与钢轨的移动方向相同,所述利用淬火装置所述对焊接后钢轨的接头处进行淬火,包括:使得所述主体单元跟随钢轨移动,并在钢轨移动过程中对钢轨接头处的轨头顶面、轨头侧面以及轨头下颚部吹送气体使其冷却;或者焊接后钢轨在生产线上沿钢轨纵向方向移动,所述淬火装置包括沿钢轨移动方向排列的多个淬火单元,所述利用淬火装置所述对焊接后钢轨的接头处进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鑫李大东王若愚董雪娇
申请(专利权)人: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