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3686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08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口腔器具使下颌前移的同时,避免对颌关节及周围肌肉造成负担,在睡眠状态下可长时间佩戴,从而改善打鼾。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口腔器具进一步扩大舌头可以在口腔内所处的空间,同时使舌头自然地位于腭前方部,从而诱导口呼吸转换为鼻呼吸,改善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改善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改善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口腔器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腭(Palata)前方开放式口腔器具,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防止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并且将口呼吸改善为鼻呼吸的口腔器具。

技术介绍

[0002]当通过鼻子吸入的空气经过鼻道并流过悬雍垂或舌后方部位时,在气道比正常气道变窄的情况(相应区间因某种原因而通过周围组织的影响受到压迫或导致扭曲变形现象)下进入时,就会发生打鼾。在变形并变窄的气道内,空气不流畅,流动停滞,引起周围软组织振动,且当悬雍垂颤抖或颤抖转移到鼻子周围空置的空间并产生共鸣时,就会产生噪音。此时,当其程度严重,引起在其区间内空气流动的中断时,就会发生睡眠呼吸暂停。
[0003]为了防止这种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可以使用在睡眠期间强制向气道供应空气的正压器具。然而,这样的正压器具虽然对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有效,但存在使用不方便、难以适应人体、价格昂贵等问题。
[0004]另外,还有一种切除口咽部软组织的手术方法,但容易复发,存在手术后副作用,所以被摒弃。
[0005]此外,还有一种口腔器具,通过将其安装在口腔内上颌和下颌的牙列上来防止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这种口腔器具允许通过下颌的前移使舌头自然地向前伸,从而减轻舌头作用在气道上的压力。
[0006]口腔器具包括由上颌的牙齿插入部和下颌的牙齿插入部配置为一体的上下颌一体式口腔器具、以及相互分离的上下颌分离式口腔器具,其中,该上颌插入部中插入有上颌牙列中包括的牙齿,该下颌插入部中插入有下颌中包括的牙齿。
[0007]如上所述,上下颌一体式口腔器具由上颌的牙齿插入部与下颌的牙齿插入部配置为一体。因此,在使用上下颌一体式口腔器具时,下颌在前移的状态下无法活动,因此必须在睡眠中保持该状态。因此,存在下颌关节或周围肌肉或韧带僵硬或产生疼痛的问题。
[0008]为解决此问题,如上所述,在上下颌分离式口腔器具中,上颌的牙齿插入部与下颌的牙齿插入部彼此分离,以使下颌可以在睡眠期间活动。此外,上颌的牙齿插入部与下颌的牙齿插入部通过连接构件以使得下颌能够活动的方式连接。然而,即使在这样的上下颌分离式口腔具中,下颌的移动由于受到从侧面穿过上、下颌部以便连接上、下颌部的连接构件的限制,因此仍无法解决上述问题。
[0009]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试图通过韩国注册专利第10

1463021号提供一种口腔器具来解决上述问题,佩戴该口腔器具后下颌也能够自然活动,能够缓解肌肉和韧带的僵硬。
[0010]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存在如下局限性:即颌关节仍然受到负担,且周围肌肉或韧带僵硬,因此导致长时间佩戴时会给用户带来疼痛。此外,随着下颌的前移,舌头也会前移并前伸,而前伸的舌头在长时间的睡眠期间,出现了向后退的现象。其结果,出现了位于舌头后方的气道被压迫的现象,导致了缓解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的效果下降。
[0011]此外,当发生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时,缺氧情况逐渐恶化,此时人体为了增加不足
的氧气量,会进行张开嘴呼吸的口呼吸。当张开嘴进行口呼吸时,下颌会向后下方旋转,而对于与下颌联动的舌头而言,其与上颚的接触也会随之脱离,且将位于更低的位置,并且,随着时间的经过,逐渐往下垂的舌头向后垂,随之发生压迫气道的现象,从而导致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恶化的现象。
[0012]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器具,即能够使下颌前移,避免对颌关节及周围肌肉造成负担的同时,通过使舌头置于腭前方部,将口呼吸转换为鼻呼吸,从而缓解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

技术实现思路

[0013]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口腔器具,使下颌前移的同时,避免对颌关节及周围肌肉造成负担,能够在睡眠状态下可长时间佩戴,从而改善打鼾。
[0015]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口腔器具,扩大舌头在口腔内可以所处的空间,同时使舌头自然地位于腭前方部,从而诱导口呼吸转换为鼻呼吸,能够改善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
[0016]技术方案
[001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插入于口腔内并以可拆卸地方式实现佩戴的口腔器具的一个示例为,该口腔器具配置为与口腔内的前牙部牙列对应的形状,可以包括:第一牙列收容部,配置为与上颌的前牙部牙列对应的形状,以收容上颌的前牙部;第二牙列收容部,配置为与下颌的前牙部牙列对应的形状,以收容下颌的前牙部;以及间隔件,配置为连接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和所述第二牙列收容部,并且具有预定厚度,使得上颌的牙列与下颌的牙列隔开预定间隔以上。
[0018]此外,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第二牙列收容部以及间隔件可以以一体的方式形成。
[0019]另外,所述间隔件通过使上颌的牙列与下颌的牙列隔开预定间隔以上,使上颌与下颌隔开间隔件的厚度,从而能够扩大口腔内的空间。
[0020]此外,间隔件厚度可以满足以下数学式。
[0021][数学式1][0022](T1‑
T2)/6≤T
s
≤T1+T2。
[0023]T1:第一牙列收容部的厚度,T2:第二牙列收容部的厚度,T
s
:间隔件的厚度。
[0024]此外,还可以包括舌尖摆放部,通过开放(open)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的与门牙对应的口腔侧内壁面而形成,该舌尖摆放部为摆放舌尖的空间。
[0025]此外,就所述舌尖摆放部而言,由于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的与门牙对应的口腔侧内壁面不存在,当用户佩戴时,可以使得用户的舌尖摆放在上门牙的后侧。
[0026]此外,还可以包括引导部,配置于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的两个末端部,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的口腔侧内壁面延伸预定距离,以引导用户的牙齿被收容在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和所述第二牙列收容部。
[0027]此外,所述引导部可以配置于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的与尖牙的牙列对应的位置处。
[0028]并且,所述引导部可以沿着上颌的前牙部中的尖牙的牙列,在长度方向上延伸,以
使得进一步收容上颌的小臼齿部的至少一部分。
[0029]此外,所述第二牙列收容部的口腔侧内壁可以配置为使得用户的牙齿由摩擦而实现固定,并且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配置为使得与上颌的牙齿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
[0030]并且,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与第二牙列收容部之间的内壁中至少一部分可以被开放(open)而开口。
[0031]并且,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与所述第二牙列收容部之间的内壁中,与门牙对应部分的内壁可以被开放(open)而开口。
[0032]有益效果
[0033]本专利技术的口腔器具使下颌前移的同时,避免对颌关节及周围肌肉造成负担,在睡眠状态下可长时间佩戴,从而改善打鼾。
[0034]并且,本专利技术的口腔器具进一步扩大舌头在口腔内可以所处的空间,同时使舌头自然地位于腭前方部,从而引导口呼吸转换为鼻呼吸,改善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
附图说明
[0035]图1为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一实施例的口腔器具和用户的口腔内牙列的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口腔器具,其插入于口腔内,且能够以可拆卸地方式实现佩戴,其特征在于,所述口腔器具配置为与口腔内的前牙部牙列对应的形状,所述口腔器具包括:第一牙列收容部,配置为与上颌的前牙部牙列对应的形状,以收容上颌的前牙部;第二牙列收容部,配置为与下颌的前牙部牙列对应的形状,以收容下颌的前牙部;以及间隔件,配置为连接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和所述第二牙列收容部,并且具有预定厚度,使得上颌的牙列与下颌的牙列隔开预定间隔以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所述第二牙列收容部以及所述间隔件以一体的方式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通过使上颌的牙列与下颌的牙列隔开预定间隔以上,使上颌与下颌隔开间隔件的厚度,从而扩大口腔内的空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厚度满足以下数学式:[数学式1](T1‑
T2)/6≤T
s
≤T1+T2其中,T1为第一牙列收容部的厚度,T2为第二牙列收容部的厚度,T
s
为间隔件的厚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舌尖摆放部,其为摆放舌尖的空间,通过开放所述第一牙列收容部的与门牙对应的口腔侧内壁面而形成。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永贤朴俊赫朴俊荣朴俊原
申请(专利权)人:盼舒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