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温室大棚内的空气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72532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10:31
一种用于温室大棚内的空气循环系统,涉及大棚加工技术领域,包括棚身、棚门、通风装置和吸热装置,棚门设置在棚身的一端,棚身内分布有支撑架,支撑架上包裹有薄膜,各支撑架由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连接,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上设有吸热装置,棚身顶部设有气窗,气窗上通风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用性强,使用起来非常的方便,通过在棚身顶部设置通风装置,使得温室大棚内外空气进行循环,促进作物生长;通过在通风装置上设置防虫网,避免昆虫和鸟类飞入大棚内,损坏棚内作物;通过在棚身两侧设置吸热装置,使得降低进入温室大棚空气的热量,避免空气循环时外界外部过热干燥的空气进入大棚内,对大棚作物生长产生影响。对大棚作物生长产生影响。对大棚作物生长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温室大棚内的空气循环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大棚生产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温室大棚内的空气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公知的, 现代农业生产中温室大棚得到广泛的应用,因其结构透光保温的特点,适合作物在不同季节生长,温室大棚需要经常进行通风换气,以调节大棚内部的温湿度等,以保证作物正常生长。
[0003]例如公告号为CN207322084U的中国专利温室大棚及其通风结构,其通过利用热空气自然上升的特性,在棚体顶部开窗,通过调节盖板高度实现对通风口开度的调节;但是在开窗的过程中会有虫鸟等通过窗口飞进温室大棚,损坏棚内作物,影响作物生长,如果外界气温较高,空气过热,难以起到的调温功能,对于需要低温的作物会有更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中的不足,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温室大棚内的空气循环系统,本技术通过在棚身上设置棚门、通风装置和吸热装置,以达到给温室大棚通风换气并调节温室大棚内温度目的。
[0005]为了实现所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用于温室大棚内的空气循环系统,包括棚身、棚门、通风装置和吸热装置,棚门设置在棚身的一端,棚身内分布有支撑架,支撑架上包裹有薄膜,各支撑架由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连接,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上设有吸热装置,棚身顶部设有气窗,气窗上通风装置。
[0007]所述各支撑架结构相同,各支撑架平行设置,支撑架由立柱、连接杆、弧形杆、限位环和套管构成,支撑架上对称设有两个立柱,两立柱的上部面均设有连接杆,两连接杆结构相同,两连接杆对称设置,两连接杆之间设有限位环,连接杆的上部面设有弧形杆,弧形杆的两端分别于两连接杆的上部面相连接,弧形杆上设有套管,套管的侧面与弧形杆的侧面相连接,套管设置在限位环的正上方,限位环与套管上设有通风装置。
[0008]所述限位环的侧面与两连接杆的侧面相连接,限位环的内壁设有两个滑槽,两滑槽对称设置,两滑槽均贯穿限位环的上底面与下底面。
[0009]所述通风装置由盖板、第一防虫网和支撑杆构成,盖板设置在气窗顶部,盖板的下部面设有第一防虫网,第一防虫网的上部面与盖板的下部面相连接,第一防虫网的下部面与棚身的顶部面相连接,第一防虫网内对称设有两个支撑杆,两支撑杆的上端均通过轴承与盖板下部面转动连接,两支撑杆下端穿过气窗设置在对应支撑架的套管和限位环内。
[0010]所述支撑杆的侧面设有卡环、卡块和转盘,卡环设置在套管与限位环之间,卡环套在支撑杆上,卡环的下方对称设有两个卡块,卡块的侧面与支撑杆的侧面固定连接,卡块在对应的滑槽内滑动,支撑杆的下部面设有转盘,转盘的上底面与支撑杆的下部面相连接。
[0011]所述相邻两支撑架同侧的两立柱之间设有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第一固定杆与第二固定杆上分布有吸热装置,各吸热装置之间通过水管连接,吸热装置由固定框、吸热片和百叶窗构成,固定框的侧面与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的外部面相连接,固定框上设有吸热片,固定框远离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的一侧设有百叶窗,百叶窗与固定框之间设有第二防虫网。
[0012]所述固定框为中空口字形结构,固定框内壁分布有吸热片,各吸热片等距阵列分布在固定框的内壁上,吸热片的两端分别于固定框对称的两内壁相连接,吸热片为中空结构,吸热片的空腔与固定框的空腔连通,固定框的底面设有排水阀,排水阀与固定框的空腔连通,相邻两固定框通过水管连接,水管与固定框的空腔连通。
[0013]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温室大棚内的空气循环系统,本技术实用性强,使用起来非常的方便,通过在棚身顶部设置通风装置,使得温室大棚内外空气进行循环,促进作物生长;通过在通风装置上设置第一防虫网,避免昆虫和鸟类飞入大棚内,损坏棚内作物;通过在棚身两侧设置吸热装置,使得降低进入温室大棚空气的热量,避免空气循环时外界外部过热干燥的空气进入大棚内,对大棚作物生长产生影响。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支撑架截面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限位环俯视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的通风装置截面图;
[0019]图6为本技术的吸热装置侧视图;
[0020]图7为本技术的固定框、吸热片和水管连接示意图;
[0021]图中:1、棚身;2、棚门;3、吸热装置;4、盖板;5、气窗;6、立柱;7、第一固定杆;8、第二固定杆;9、弧形杆;10、连接杆;11、限位环;12、套管;13、滑槽;14、第一防虫网;15、支撑杆;16、轴承;17、卡环;18、卡块;19、转盘;20、固定框;21、百叶窗;22、第二防虫网;23、吸热片;24、水管;25、排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2]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可以详细的解释本技术,公开本技术的目的旨在保护本技术范围内的一切技术改进。
[0023]结合附图1~7一种用于温室大棚内的空气循环系统,包括棚身1、棚门2、通风装置和吸热装置3,棚门2设置在棚身1的一端,棚身1内分布有支撑架,支撑架上包裹有薄膜,各支撑架由第一固定杆7和第二固定杆8连接,第一固定杆7和第二固定杆8上设有吸热装置3,棚身1顶部设有气窗5,气窗5上通风装置。
[0024]所述各支撑架结构相同,各支撑架平行设置,支撑架由立柱6、连接杆10、弧形杆9、限位环11和套管12构成,支撑架上对称设有两个立柱6,两立柱6的上部面均设有连接杆10,两连接杆10结构相同,两连接杆10对称设置,两连接杆10之间设有限位环11,连接杆10的上部面设有弧形杆9,弧形杆9的两端分别于两连接杆10的上部面相连接,弧形杆9上设有套管
12,套管12的侧面与弧形杆9的侧面相连接,套管12设置在限位环11的正上方,限位环11与套管12上设有通风装置。
[0025]所述限位环11的侧面与两连接杆10的侧面相连接,限位环11的内壁设有两个滑槽13,两滑槽13对称设置,两滑槽13均贯穿限位环11的上底面与下底面。
[0026]所述通风装置由盖板4、第一防虫网14和支撑杆15构成,盖板4设置在气窗5顶部,盖板4的下部面设有第一防虫网14,第一防虫网14的上部面与盖板4的下部面相连接,第一防虫网14的下部面与棚身1的顶部面相连接,第一防虫网14内对称设有两个支撑杆15,两支撑杆15的上端均通过轴承16与盖板4下部面转动连接,两支撑杆15下端穿过气窗5设置在对应支撑架的套管12和限位环11内。
[0027]所述支撑杆15的侧面设有卡环17、卡块18和转盘19,卡环17设置在套管12与限位环11之间,卡环17套在支撑杆15上,卡环17的下方对称设有两个卡块18,卡块18的侧面与支撑杆15的侧面固定连接,卡块18在对应的滑槽13内滑动,支撑杆15的下部面设有转盘19,转盘19的上底面与支撑杆15的下部面相连接。...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温室大棚内的空气循环系统,包括棚身(1)、棚门(2)、通风装置和吸热装置(3),棚门(2)设置在棚身(1)的一端,棚身(1)内分布有支撑架,支撑架上包裹有薄膜,其特征在于:各支撑架由第一固定杆(7)和第二固定杆(8)连接,第一固定杆(7)和第二固定杆(8)上设有吸热装置(3),棚身(1)顶部设有气窗(5),气窗(5)上通风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温室大棚内的空气循环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支撑架由立柱(6)、连接杆(10)、弧形杆(9)、限位环(11)和套管(12)构成,支撑架上设有两个立柱(6),两立柱(6)的上部面均设有连接杆(10),两连接杆(10)之间设有限位环(11),连接杆(10)的上部面设有弧形杆(9),弧形杆(9)上设有套管(12),限位环(11)与套管(12)上设有通风装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温室大棚内的空气循环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限位环(11)的侧面与两连接杆(10)的侧面相连接,限位环(11)的内壁设有两个滑槽(13)。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温室大棚内的空气循环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通风装置由盖板(4)、防虫网(14)和支撑杆(15)构成,盖板(4)设置在气窗(5)顶部,盖板(4)的下部面设有防虫网(14),防虫网(14)的上部面与盖板(4)的下部面相连接,防虫网(14)的下部面与棚身(1)的顶部面相连接,防虫网(14)内设有支撑杆(15),支撑杆(15)上端通过轴承(16)与盖板(4)下部面转动连接,支撑杆(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剑锋杨意红杨以龙
申请(专利权)人:浏阳市红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