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野外用地质灾害监测用支撑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2491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1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野外用地质灾害监测用支撑平台,包括防护箱,所述防护箱内腔底部靠近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防护箱内腔左右两侧靠近底部处共同固定连接有横板,通过各部件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该装置具有防护功能,避免了经常由于上方斜坡石块的掉落或滑落直接砸到监测设备上,对监测设备造成损坏的问题,并可调节监测的角度,从而可进行多方位监测,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且可对撞击力产生缓冲,降低了撞击力对该装置的影响,进一步的对监测设备进行防护,避免了若干个固定桩因撞击而出现松动的情况,提高了该装置的稳定性,同时可便于将监测设备进行拆卸,有利于后续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续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续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野外用地质灾害监测用支撑平台


[0001]本技术涉及地质灾害监测
,尤其涉及一种野外用地质灾害监测用支撑平台。

技术介绍

[0002]地质灾害监测是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测量、监视地质灾害活动以及各种诱发因素动态变化的工作,它是预测预报地质灾害的重要依据,因此是减灾防灾的重要内容,目前为了实现对地质灾害的检测,往往在地质灾害频发的位置设置地质灾害野外监测平台,对该处地方进行实时监测,从而降低地质灾害的危害;
[0003]野外用地质灾害监测用支撑平台是为在野外使用的地质灾害监测设备提供安装场所的平台,但是现有的支撑平台在野外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由于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往往是安装在山体斜坡上,且支撑平台不具有防护功能,经常由于上方斜坡石块的掉落或滑落直接砸到设备上,对设备造成损坏,同时现有支撑平台在石块撞击过程中,无法对撞击力进行缓冲,容易导致固定桩出现松动的情况,降低了支撑平台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野外用地质灾害监测用支撑平台。
[0005]本技术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野外用地质灾害监测用支撑平台,包括防护箱,所述防护箱内腔底部靠近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防护箱内腔左右两侧靠近底部处共同固定连接有横板,所述横板上靠近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内腔贯穿设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底端与第一电机动力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纹杆外侧边缘靠近顶端处套设有第一螺纹管,所述第一螺纹杆外侧边缘靠近顶端处与第一螺纹管内腔为相互啮合设置,所述第一螺纹管顶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横板顶部靠近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管,两个所述限位管内腔均活动连接有限位块,两个所述限位块顶部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杆,两个所述限位杆顶端均贯穿相邻的限位管内腔,并与连接板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活动块,所述防护箱内腔左右两侧靠近顶部处均开设有限位槽,两个所述活动块均位于相邻的限位槽内腔,所述连接板顶部靠近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内腔插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平台本体,所述支撑柱外侧边缘靠近顶端处固定套设有从动齿轮,所述连接板顶部靠近右侧处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动力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顶端固定连接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为相互啮合设置,所述支撑平台本体顶部设有夹持机构,所述防护箱外侧边缘设有若干个缓冲机构。
[0007]进一步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两个竖板,所述支撑平台本体顶部靠近左右两侧均与相邻的竖板底部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竖板上靠近底部处均固定连接有第三轴承,两个所
述第三轴承内腔均贯穿设有第二螺纹杆,两个所述第二螺纹杆相远离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转板,两个所述竖板相靠近的一侧靠近底部处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管,两个所述固定管内腔均贯穿设有第二螺纹管,两个所述第二螺纹管相靠近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夹持板。
[0008]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第二螺纹杆相靠近的一端均贯穿相邻的第二螺纹管内腔,且两个所述第二螺纹杆外侧边缘相靠近的一端均与相邻的第二螺纹管内腔为相互啮合设置,两个所述第二螺纹管顶部和底部相远离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滑杆,相邻的所述滑杆相远离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滑块,两个所述固定管内腔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滑槽,若干个所述滑块均位于相邻的滑槽内腔。
[0009]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竖板顶部共同固定连接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板底部与防护箱顶部为相互贴合设置,所述支撑平台本体顶部靠近中心处有监测设备,所述监测设备底部与支撑平台本体顶部为相互贴合设置,所述监测设备左右两侧均与相邻的夹持板内腔为相互贴合设置。
[0010]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两个缓冲管,两个所述缓冲管为上下设置,两个所述缓冲管靠近防护箱的一端均与防护箱之间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缓冲管内腔靠近防护箱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两个所述缓冲弹簧远离防护箱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缓冲块,两个所述缓冲块远离防护箱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缓冲杆,两个所述缓冲杆远离防护箱的一端均贯穿相邻的缓冲管内腔,并共同固定连接有缓冲板。
[0011]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缓冲管相靠近的一侧靠近中心处共同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外侧边缘靠近顶端和底端均套设有活动环,两个所述活动环外侧边缘相远离的一侧均与相邻的缓冲管之间共同固定连接有阻尼弹簧,两个所述阻尼弹簧均套设在固定杆外侧边缘,两个所述活动环远离防护箱的一侧均与缓冲板之间共同铰接有连接杆。
[0012]进一步的,所述防护箱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底部靠近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桩。
[0013]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4]通过各部件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该装置具有防护功能,避免了经常由于上方斜坡石块的掉落或滑落直接砸到监测设备上,对监测设备造成损坏的问题,并可调节监测的角度,从而可进行多方位监测,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且可对撞击力产生缓冲,降低了撞击力对该装置的影响,进一步的对监测设备进行防护,避免了若干个固定桩因撞击而出现松动的情况,提高了该装置的稳定性,同时可便于将监测设备进行拆卸,有利于后续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
[0015]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施例的主视图;
[0017]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0018]图3为图1中B处放大图;
[0019]图4为图1中C处放大图;
[0020]图5为本实施例的部件夹持板俯视图。
[0021]图中:1、防护箱;2、底座;3、固定桩;4、第一电机;5、第一螺纹杆;6、第一螺纹管;7、连接板;8、限位管;9、限位块;10、限位杆;11、支撑柱;12、从动齿轮;13、第二电机;14、主动齿轮;15、支撑平台本体;16、监测设备;17、夹持板;18、防护板;19、固定杆;20、活动环;21、阻尼弹簧;22、连接杆;23、缓冲板;24、活动块;25、第二螺纹杆;26、转板;27、固定管;28、第二螺纹管;29、缓冲管;30、缓冲弹簧;31、缓冲块;32、缓冲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0023]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野外用地质灾害监测用支撑平台,包括防护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箱内腔底部靠近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防护箱内腔左右两侧靠近底部处共同固定连接有横板,所述横板上靠近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内腔贯穿设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底端与第一电机动力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纹杆外侧边缘靠近顶端处套设有第一螺纹管,所述第一螺纹杆外侧边缘靠近顶端处与第一螺纹管内腔为相互啮合设置,所述第一螺纹管顶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横板顶部靠近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管,两个所述限位管内腔均活动连接有限位块,两个所述限位块顶部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杆,两个所述限位杆顶端均贯穿相邻的限位管内腔,并与连接板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活动块,所述防护箱内腔左右两侧靠近顶部处均开设有限位槽,两个所述活动块均位于相邻的限位槽内腔,所述连接板顶部靠近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内腔插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平台本体,所述支撑柱外侧边缘靠近顶端处固定套设有从动齿轮,所述连接板顶部靠近右侧处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动力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顶端固定连接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为相互啮合设置,所述支撑平台本体顶部设有夹持机构,所述防护箱外侧边缘设有若干个缓冲机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外用地质灾害监测用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包括两个竖板,所述支撑平台本体顶部靠近左右两侧均与相邻的竖板底部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竖板上靠近底部处均固定连接有第三轴承,两个所述第三轴承内腔均贯穿设有第二螺纹杆,两个所述第二螺纹杆相远离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转板,两个所述竖板相靠近的一侧靠近底部处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管,两个所述固定管内腔均贯穿设有第二螺纹管,两个所述第二螺纹管相靠近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夹持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晓东余易豪雷勇梁凯尧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建材地质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