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1793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10:04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涉及电池领域。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壳体和绝缘件。壳体用于容纳电极组件,壳体具有沿第一方向与电极组件相对设置的壁部,壁部设置有第一泄压区域。沿第一方向,绝缘件至少部分设置于电极组件与壁部之间,以绝缘隔离电极组件和壁部。其中,绝缘件与第一泄压区域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泄压区域,第一泄压区域和第二泄压区域用于在电池单体泄压时打开。在电池单体正常使用时,第二泄压区域分隔电极组件与第一泄压区域,壳体内的电解液不易冲刷第一泄压区域而影响第一泄压区域的起爆压力。电池单体泄压时,第二泄压区域打开,从而允许气体经过绝缘件从第一泄压区域泄放压力,安全性较高。高。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电池在新能源领域应用甚广,例如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新趋势。电池技术的发展要同时考虑多方面的设计因素,例如,电池寿命、能量密度、放电容量、充放电倍率等性能参数。另外,还需要考虑电池的安全性。然而,目前的电池的安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其旨在改善相关技术中电池的安全性较差的问题。
[0004]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所述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壳体及绝缘件,所述壳体用于容纳所述电极组件,所述壳体具有沿第一方向与所述电极组件相对设置的壁部;所述壁部设置有第一泄压区域;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绝缘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壁部之间,以绝缘隔离所述电极组件和所述壁部;其中,所述绝缘件与所述第一泄压区域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泄压区域,所述第一泄压区域和所述第二泄压区域用于在所述电池单体泄压时打开。
[000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该电池单体的电极组件与设置第一泄压区域的壁部之间设置有绝缘件,绝缘件上具有与第一泄压区域位置相对应的第二泄压区域。在电池单体正常使用时,第二泄压区域分隔电极组件与第一泄压区域,即使电池单体受到振动,壳体内的电解液也不易冲刷第一泄压区域而影响第一泄压区域的起爆压力。在电池单体泄压时,第二泄压区域打开,从而允许气体经过绝缘件从第一泄压区域泄放压力,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0006]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绝缘件设置有刻痕,所述刻痕沿着所述第二泄压区域的边缘设置。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绝缘件上设置刻痕,形成薄弱位置,便于电池单体泄压时第二泄压区域从薄弱位置打开。由于刻痕沿着第二泄压区域的边缘设置,因此在电池单体泄压时,第二泄压区域会沿着边缘打开,以提供较大的供气体通过的开口。
[0008]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刻痕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泄压区域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绝缘件上的投影的外侧。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刻痕是沿着第二泄压区域边缘设置的且环绕设置于第一泄压区域沿第一方向在绝缘件上的投影的外侧,因此,第二泄压区域的范围大于第一泄压区域的范围。换句话说,沿第一方向,第二泄压区域在壁部上的投影覆盖第一泄压区域。这样,在电池单体泄压时,第二泄压区域打开形成的开口的面积大于第一泄压区域的面积,以便于顺畅泄压。
[0010]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壁部上开设有第一泄压槽,所述第
一泄压槽沿着所述第一泄压区域的边缘设置,所述刻痕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泄压槽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绝缘件上的投影的外侧。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壁部上设置第一泄压槽,形成薄弱位置,便于电池单体泄压时第一泄压区域从薄弱位置打开。由于第一泄压槽沿着第一泄压区域的边缘设置,因此在电池单体泄压时,第一泄压区域会沿着边缘打开,以提供较大的供气体通过的开口。
[0012]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池单体包括泄压件,所述壁部上开设有泄压孔,所述泄压件覆盖所述泄压孔,所述泄压件上设有第二泄压槽,所述第二泄压槽沿着所述第一泄压区域的边缘设置,所述刻痕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二泄压槽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绝缘件上的投影的外侧。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泄压件上设置第二泄压槽,形成薄弱位置,便于电池单体泄压时第一泄压区域从薄弱位置打开。由于第二泄压槽沿着第一泄压区域的边缘设置,因此在电池单体泄压时,第一泄压区域会沿着边缘打开,以提供较大的供气体通过的开口。
[0014]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刻痕环绕设置于所述泄压孔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绝缘件上的投影的外侧。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刻痕环绕设置于泄压孔沿第一方向在绝缘件上的投影的外侧,若刻痕贯穿了绝缘件,则在电池单体正常使用时,电解液经过刻痕后不会直接流向泄压件,而是先与壁部撞击并改变流动方向,减小冲击力后再流向泄压件,使得泄压件不易受到电解液的冲刷。另外,在电池单体泄压时,第二泄压区域打开的面积大于泄压孔的面积,便于顺畅泄压。
[0016]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刻痕包括多个刻痕段,所述多个刻痕段沿着所述第二泄压区域的周向间隔布置。
[00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刻痕段,在电池单体泄压时,第二泄压区域可以从多个刻痕段所在的位置打开,以便于气体经过绝缘件从第一泄压区域泄放压力。由于沿着第二泄压区域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刻痕段,而不是沿着第二泄压区域的周向形成整周刻痕,第二泄压区域的强度较高,即使电池单体受到较大的振动,第二泄压区域也不会误打开。
[0018]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刻痕段贯穿所述绝缘件相对的两表面。
[00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使刻痕段贯穿绝缘件沿第一方向的两表面,使得电池单体在泄压时第二泄压区域更容易打开。另外,虽然刻痕段贯穿了绝缘件沿第一方向的两表面,但由于刻痕环绕设置于第一泄压区域的外侧,因此,经过绝缘件的电解液不会直接冲刷到第一泄压区域,而是经过绝缘件并改变方向后才可能会流向第一泄压区域,这样,电解液的冲击力不强,不易影响第一泄压区域的起爆压力。
[0020]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所述刻痕段的宽度为D1,满足:D1≤2mm。
[002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刻痕段的宽度小于2mm,实际上也限定了相邻的两个刻痕段之间剩余的部分的宽度,该部分的宽度越小,则在电池单体泄压时第二泄压区域越容易打开。若D1>2mm,则相邻的两个刻痕段之间剩余的部分的宽度也大于2mm,这样,该部分的宽度较大,在电池单体泄压时第二泄压区域不能及时打开,电池单体无法及时泄压。
[0022]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沿所述第二泄压区域的周向,相邻的两
个所述刻痕段之间的距离为D2,满足:D2≤10mm。
[002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相邻的两个刻痕段之间的距离也即是相邻的两个刻痕段之间剩余的部分的长度,该部分的长度越小,则在电池单体泄压时第二泄压区域越容易打开。若D2>10mm,则相邻的两个刻痕段之间剩余的部分的长度也大于10mm,这样,该部分的长度较大,在电池单体泄压时第二泄压区域不能及时打开,电池单体无法及时泄压。
[0024]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所述刻痕与所述第一泄压区域的间距为D3,满足:D3≤3mm。
[002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制刻痕与第一泄压区域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间距,实际上也就限制了第二泄压区域与第一泄压区域之间的面积关系。第二泄压区域的面积比第一泄压区域的面积大,但是第二泄压区域的面积不能过大,否则在第二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组件;壳体,用于容纳所述电极组件,所述壳体具有沿第一方向与所述电极组件相对设置的壁部,所述壁部设置有第一泄压区域;绝缘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绝缘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壁部之间,以绝缘隔离所述电极组件和所述壁部;其中,所述绝缘件与所述第一泄压区域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泄压区域,所述第一泄压区域和所述第二泄压区域用于在所述电池单体泄压时打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设置有刻痕,所述刻痕沿着所述第二泄压区域的边缘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刻痕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泄压区域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绝缘件上的投影的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壁部上开设有第一泄压槽,所述第一泄压槽沿着所述第一泄压区域的边缘设置,所述刻痕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泄压槽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绝缘件上的投影的外侧。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包括泄压件,所述壁部上开设有泄压孔,所述泄压件覆盖所述泄压孔,所述泄压件上设有第二泄压槽,所述第二泄压槽沿着所述第一泄压区域的边缘设置,所述刻痕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二泄压槽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绝缘件上的投影的外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刻痕环绕设置于所述泄压孔沿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绝缘件上的投影的外侧。7.根据权利要求3

6任一项所述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刻痕包括多个刻痕段,所述多个刻痕段沿着所述第二泄压区域的周向间隔布置。8.根据权利要求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海波李全坤王鹏黄守君毛国安曹俊琪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