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DALI协议的智能照明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1621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DALI协议的智能照明控制装置,包括通讯模块、断路器控制模块、双色温调光模块、电能计量模块和主控模块,所述通讯模块和电能计量模块均与断路器控制模块连接,所述通讯模块、断路器控制模块、双色温调光模块和电能计量模块均与主控模块。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通讯模块实现主机与从机之间的通信隔离,提高DALI信号的稳定,同时断路器控制模块通过直流电压控制使用交流电压的灯具开关,简化电路结构,并且利用双色温调光模块根据主控模块输出的信号实现平滑调光,再通过电能计量模块测量用电量以及功率参数,以满足智能照明多功能控制的需求。足智能照明多功能控制的需求。足智能照明多功能控制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DALI协议的智能照明控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智能照明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DALI协议的智能照明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照明控制系统更加朝着智能化,便捷化、易操作的方向发展。DALI数字化可寻址调光接口(Digital Addressable Lighting Interface)简称DALI,DALI系统以其简洁的布线方式、节点设备的接入与移除操作简单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在照明控制领域。
[0003]然而,常规的通信电路结构比较复杂,需要将DALI信号反复转换多次,导致信号衰减严重,并控制电路往往是由大量的使用直流电源的集成电路组成,无法直接与使用交流电的灯具开关连接,同时缺乏电量的相关计量手段,导致现有的照明控制系统电路结构复杂且功能单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DALI协议的智能照明控制装置,其能解决现有的照明控制系统电路结构复杂且功能单一的问题。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基于DALI协议的智能照明控制装置,包括用于实现通信隔离的通讯模块、用于灯具交流开关的断路器控制模块、用于平滑调光的双色温调光模块、用于电能功耗计算的电能计量模块和主控模块,所述通讯模块和电能计量模块均与断路器控制模块连接,所述通讯模块、断路器控制模块、双色温调光模块和电能计量模块均与主控模块。
[0007]优选的,所述通讯模块包括整流电路和隔离电路,所述整流电路包括整流器P1、开关稳压器U4、电容C5、电容C17、电容C25、电阻R13、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4、电感L1、二极管D9和熔断器F4,所述整流器P1的输入端与断路器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电容C5的一端、电阻R13的一端和开关稳压器U4的电源端VCC均与整流器P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开关稳压器U4的检测端ISSN、开关稳压器U4的驱动管集电极Dre和开关稳压器U4的开关电极SC均与电阻R1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9的负极和电感L1的一端均与开关稳压器U4的开关管发射极SE连接,所述电容C17的一端与开关稳压器U4的定时电容端CAP连接,所述电阻R20的一端、电阻R24的一端和电容C25的一端均与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和电阻R21的一端均与开关稳压器U4的比较器反向输入端Vfb连接,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和熔断器F4的一端均与隔离电路连接,所述整流器P1的接地端、开关稳压器U4的接地端、电容C5的另一端、电阻R21的另一端、电容C17的另一端、二极管的正极、电容C25的另一端和熔断器F4的另一端均接地。
[0008]优选的,所述隔离电路包括整流桥D1、光耦U1、光耦U2、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二极管D3、二极管D4和三极管Q1,所述电阻
R24的另一端和熔断器F4的一端均与整流桥D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电阻R4的一端和电阻R5的一端均与整流桥D1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和电容C2的一端均与光耦U1的输出侧的正极连接,所述光耦U1的输出侧的负极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光耦U1的输入侧的正极与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光耦U1的输入侧的负极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和电阻R3的一端均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二极管D4的正极均与整流桥D1的负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光耦U2的输入侧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与光耦U2的输入侧的负极连接,所述光耦U2的输出侧的正极与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光耦U2的输出侧的负极和电阻R6的一端均与主控模块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断路器控制模块包括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场效应管Q2、场效应管M1、二极管D7、电容C33、电容C35和继路器JD1,所述电阻R11的一端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2的漏极与电阻R1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和电阻R9的一端均与场效应管M1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和电容C35的一端均与场效应管M1的源极连接,所述电容C33的一端、二极管D7的负极和电阻R12的一端均与场效应管M1的漏极连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继路器JD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通讯模块的输入端和电能计量模块的输入端均与继路器JD1的输出端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双色温调光模块包括第一信号转换器U5、第二信号转换器U7和插接座J2,所述第一信号转换器U5的输入端和第二信号转换器U7的输入端均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第一信号转换器U5的输出端和第二信号转换器U7的输出端均与插接座J2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电能计量模块包括电压互感器Z1、电流互感器Z2、计量芯片U8、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3、电阻R25、电容C36、电容C37、电容C38和电容C39,所述电压互感器Z1输入侧的一端与断路器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电压互感器Z1输入侧的另一端与电阻R1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5的一端和电阻R23的一端均与电压互感器Z1输出侧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和电容C36的一端均与计量芯片U8的电压信号输入端VP连接,所述电流互感器Z2的一端和电阻R16的一端均与电阻R1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和电阻R18的一端均与电流互感器Z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和电容C37的一端均与计量芯片U8的电流信号正向输入端IP连接,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和电容C38的一端均与计量芯片U8的电流信号反向输入端IN连接,所述计量芯片U8的数据输出端TX通过电阻R19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计量芯片U8的脉冲输出端PF通过电阻R25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电压互感器Z1输出侧的另一端、电流互感器Z2的另一端、电容C37的另一端、电容C38的另一端、电容C39的另一端和计量芯片U8的接地端GND均接地。
[0012]优选的,所述主控模块为型号为NUC029的芯片。
[0013]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通讯模块实现主机与从机之间的通信隔离,提高DALI信号的稳定,同时断路器控制模块通过直流电压控制使用交流电压的灯具开关,简化电路结构,并且利用双色温调光模块根据主控模块输出的信号实现平滑调光,再通过电能计量模块测量用电量以及功率参数,以满足智能照明多功能控制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整流电路的电路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隔离电路的电路图。
[0016]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双色温调光模块的电路图。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DALI协议的智能照明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实现通信隔离的通讯模块、用于灯具交流开关的断路器控制模块、用于平滑调光的双色温调光模块、用于电能功耗计算的电能计量模块和主控模块,所述通讯模块和电能计量模块均与断路器控制模块连接,所述通讯模块、断路器控制模块、双色温调光模块和电能计量模块均与主控模块。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DALI协议的智能照明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讯模块包括整流电路和隔离电路,所述整流电路包括整流器P1、开关稳压器U4、电容C5、电容C17、电容C25、电阻R13、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4、电感L1、二极管D9和熔断器F4,所述整流器P1的输入端与断路器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电容C5的一端、电阻R13的一端和开关稳压器U4的电源端VCC均与整流器P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开关稳压器U4的检测端ISSN、开关稳压器U4的驱动管集电极Dre和开关稳压器U4的开关电极SC均与电阻R1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9的负极和电感L1的一端均与开关稳压器U4的开关管发射极SE连接,所述电容C17的一端与开关稳压器U4的定时电容端CAP连接,所述电阻R20的一端、电阻R24的一端和电容C25的一端均与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和电阻R21的一端均与开关稳压器U4的比较器反向输入端Vfb连接,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和熔断器F4的一端均与隔离电路连接,所述整流器P1的接地端、开关稳压器U4的接地端、电容C5的另一端、电阻R21的另一端、电容C17的另一端、二极管的正极、电容C25的另一端和熔断器F4的另一端均接地。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DALI协议的智能照明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电路包括整流桥D1、光耦U1、光耦U2、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二极管D3、二极管D4和三极管Q1,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和熔断器F4的一端均与整流桥D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电阻R4的一端和电阻R5的一端均与整流桥D1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和电容C2的一端均与光耦U1的输出侧的正极连接,所述光耦U1的输出侧的负极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光耦U1的输入侧的正极与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光耦U1的输入侧的负极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和电阻R3的一端均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二极管D4的正极均与整流桥D1的负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光耦U2的输入侧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与光耦U2的输入侧的负极连接,所述光耦U2的输出侧的正极与电容C3的一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淑均董陈张常华朱正辉赵定金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升和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