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高亮度单色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1545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高亮度单色发光二极管,包括底座和提亮组件,所述底座上端两侧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内部设置有用于发光二极管稳固的固定组件,所述底座上端靠近中部设置有限位座,且限位座上端左侧设置有阴极支架,所述阴极支架上端设置有反光杯,用于提高二极管亮度的所述提亮组件设置于反光杯内部,且提亮组件包括基板、绝缘框、橡胶层、反射框、反光膜、导电框和导电层。该超高亮度单色发光二极管,采用多个组件之间的相互配合,不仅能够避免二极管发光亮度不够的状况,且具有内部散热的性能,由于目前的光电转换效率较低,很大比重都将光源转化为热能,故对散热性能具有较高要求,同时在安装时还具有稳固二极管的优点。优点。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高亮度单色发光二极管


[0001]本技术涉及发光二极管
,具体为一种超高亮度单色发光二极管。

技术介绍

[0002]发光二极管,简称为LED,是一种常用的发光器件,通过电子与空穴复合释放能量发光,它在照明领域应用广泛。发光二极管可高效地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在现代社会具有广泛的用途,如照明、平板显示、医疗器件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光二极管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显示器和照明。
[0003]市场上的单色发光二极管存在发光强度较低,难以形成高强度光源导致照明效果不佳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这样一种超高亮度单色发光二极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高亮度单色发光二极管,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高亮度单色发光二极管,包括底座和提亮组件,所述底座上端两侧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内部设置有用于发光二极管稳固的固定组件,所述底座上端靠近中部设置有限位座,且限位座上端左侧设置有阴极支架,所述阴极支架上端设置有反光杯,用于提高二极管亮度的所述提亮组件设置于反光杯内部,且提亮组件包括基板、绝缘框、橡胶层、反射框、反光膜、导电框和导电层,所述基板内部底端设置有绝缘框,且绝缘框内部设置有橡胶层,所述绝缘框上端设置有反射框,且反射框内部设置有反光膜,所述反射框上端设置有导电框,且导电框内部设置有导电层,所述底座内部设置有用于发光二极管散热的散热组件。
[0006]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框、固定座和弹簧,所述固定框内部底端设置有固定座,且固定座上端设置有弹簧。
[0007]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夹持条、承接框和纳米微晶层,所述弹簧上端设置有夹持条,所述底座内部设置有承接框,且承接框内壁设置有纳米微晶层。
[0008]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框关于底座的竖直中轴线对称分布,且固定框内部尺寸与弹簧外部尺寸相吻合。
[0009]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框、承载块、承载环、散热管和石墨层,所述散热框内壁设置有承载块,且承载块上端设置有承载环,所述承载环内部设置有散热管,且散热管外侧设置有石墨层。
[0010]进一步的,所述承载环与承接框呈垂直状分布,且承载环外部与承接框外部紧密贴合。
[0011]进一步的,所述承载环的数量设置有十二个,且承载环与承载块相卡合。
[001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超高亮度单色发光二极管,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超高亮度单色发光二极管,采用多个组件之间的相互配合,不仅能够避免二极管发光亮度不够的
状况,且具有内部散热的性能,由于目前的光电转换效率较低,很大比重都将光源转化为热能,故对散热性能具有较高要求,同时在安装时还具有稳固二极管的优点,提高安装时的稳定性,精准定位二极管阴阳两极,提高使用时的便捷性。
[0013]1、本技术通过固定组件的设置,能够在发光二极管安装时提高整体的稳定性,利用支撑杆内部的弹簧,对透明环氧树脂进行稳固弹性夹持,而后下端的承接框方便给二极管的阴阳两极进行定位,保护下端两极引脚不会因为外力受到破坏,在精准定位的同时提高了安装时的稳固性能。
[0014]2、本技术通过提亮组件的设置,能够在发光二极管正常使用时提高二极管的发光亮度,在基板内部设置有橡胶层,特别的是,在绝缘框上采用一种高反射系数的材料,接着层层向上反射引导,经由反光膜到达传导电流扩散的导电层,形成整流接触,将电流集中扩散提高整体发光效果。
[0015]3、本技术通过散热组件的设置,能够在发光二极管使用时,对封装件进行散热,由于目前发光二极管光电转换效率较低,且很大比重转化为热能,所以芯片的功率密度较大,利用承载环内部的散热管将热量通过石墨层导出,且承载环等距均匀的分布在散热框内部,对发光二极管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与散发。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一种超高亮度单色发光二极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一种超高亮度单色发光二极管的提亮组件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一种超高亮度单色发光二极管的散热组件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一种超高亮度单色发光二极管的承载环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底座;2、支撑杆;3、固定组件;301、固定框;302、固定座;303、弹簧;304、夹持条;305、承接框;306、纳米微晶层;4、限位座;5、阴极支架;6、反光杯;7、提亮组件;701、基板;702、绝缘框;703、橡胶层;704、反射框;705、反光膜;706、导电框;707、导电层;8、散热组件;801、散热框;802、承载块;803、承载环;804、散热管;805、石墨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1]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超高亮度单色发光二极管,包括底座1和提亮组件7,底座1上端两侧设置有支撑杆2,支撑杆2内部设置有用于发光二极管稳固的固定组件3,固定组件3包括固定框301、固定座302和弹簧303,固定框301内部底端设置有固定座302,且固定座302上端设置有弹簧303,固定组件3还包括夹持条304、承接框305和纳米微晶层306,弹簧303上端设置有夹持条304,底座1内部设置有承接框305,且承接框305内壁设置有纳米微晶层306。固定框301关于底座1的竖直中轴线对称分布,且固定框301内部尺寸与弹簧303外部尺寸相吻合。利用支撑杆2内部的弹簧303,对透明环氧树脂进行稳固弹性夹持,而后下端的承接框305方便给二极管的阴阳两极进行定位,保护下端两极引脚不会因为外力受到破坏,在精准定位的同时提高了安装时的稳固性能;
[0022]请参阅图2,底座1上端靠近中部设置有限位座4,且限位座4上端左侧设置有阴极支架5,阴极支架5上端设置有反光杯6,用于提高二极管亮度的提亮组件7设置于反光杯6内部,且提亮组件7包括基板701、绝缘框702、橡胶层703、反射框704、反光膜705、导电框706和
导电层707,基板701内部底端设置有绝缘框702,且绝缘框702内部设置有橡胶层703,绝缘框702上端设置有反射框704,且反射框704内部设置有反光膜705,反射框704上端设置有导电框706,且导电框706内部设置有导电层707。与基板701内部设置有橡胶层703,特别的是,在绝缘框702上采用一种高反射系数的材料,接着层层向上反射引导,经由反光膜705到达传导电流扩散的导电层707,形成整流接触,将电流集中扩散提高整体发光效果;
[0023]请参阅图1、图3和图4,底座1内部设置有用于发光二极管散热的散热组件8,散热组件8包括散热框801、承载块802、承载环803、散热管804和石墨层805,散热框801内壁设置有承载块802,且承载块802上端设置有承载环803,承载环803内部设置有散热管804,且散热管804外侧设置有石墨层805。承载环8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高亮度单色发光二极管,包括底座(1)和提亮组件(7),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端两侧设置有支撑杆(2),所述支撑杆(2)内部设置有用于发光二极管稳固的固定组件(3),所述底座(1)上端靠近中部设置有限位座(4),且限位座(4)上端左侧设置有阴极支架(5),所述阴极支架(5)上端设置有反光杯(6),用于提高二极管亮度的所述提亮组件(7)设置于反光杯(6)内部,且提亮组件(7)包括基板(701)、绝缘框(702)、橡胶层(703)、反射框(704)、反光膜(705)、导电框(706)和导电层(707),所述基板(701)内部底端设置有绝缘框(702),且绝缘框(702)内部设置有橡胶层(703),所述绝缘框(702)上端设置有反射框(704),且反射框(704)内部设置有反光膜(705),所述反射框(704)上端设置有导电框(706),且导电框(706)内部设置有导电层(707),所述底座(1)内部设置有用于发光二极管散热的散热组件(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高亮度单色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3)包括固定框(301)、固定座(302)和弹簧(303),所述固定框(301)内部底端设置有固定座(302),且固定座(302)上端设置有弹簧(30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梓权王军王安成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三有永盛光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