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建筑垃圾粉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1471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用建筑垃圾粉碎装置,包括输入框,输入框的上方设置有破碎机构,输入框的下端安装有研磨机构,研磨机构的下端安装有输送框,输送框的上半部分设置有可抽拉的筛选框,输送框的下半部分设置有可转动的磁性模块,输送框安装在支撑底架上,输送框的下端设置有可打开的开合板,且开合板与输送框之间通过销轴连接有角度气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解决现有的混凝土块通常进行简单的现场破碎后运往指定位置后填满从而充当路基材料,但是经过简单破碎的混凝土碎块在填路时彼此的缝隙较大,且混凝土与钢筋没有分离,一些露出混凝土碎粒表面的钢筋头容易扎伤人员等问题。混凝土碎粒表面的钢筋头容易扎伤人员等问题。混凝土碎粒表面的钢筋头容易扎伤人员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用建筑垃圾粉碎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垃圾粉碎相关
,特别涉及一种建筑用建筑垃圾粉碎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所产得渣土、弃土、弃料、余泥及其他废弃物。建筑垃圾的主要成分是砖、砂石、下房土、钢筋等。随着旧城改造、城中村拆迁、道路重修,建筑垃圾越来越多;目前,在建筑垃圾资源再生领域,建筑垃圾经过粉碎分筛处理后生成再生骨料,可以作为再生混凝土使用,在一些房屋爆破拆除后会产生大量的带有钢筋的混凝土块,针对这些混凝土块通常进行简单的现场破碎后运往指定位置后填满从而充当路基材料,但是经过简单破碎的混凝土碎块在填路时彼此的缝隙较大,且混凝土与钢筋没有分离,一些露出混凝土碎粒表面的钢筋头容易扎伤人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一)技术方案
[0004]为了克服混凝土块通常进行简单的现场破碎后运往指定位置后填满从而充当路基材料,但是经过简单破碎的混凝土碎块在填路时彼此的缝隙较大,且混凝土与钢筋没有分离,一些露出混凝土碎粒表面的钢筋头容易扎伤人员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建筑用建筑垃圾粉碎装置。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用建筑垃圾粉碎装置,包括输入框,输入框的上方设置有破碎机构,输入框的下端安装有研磨机构,研磨机构的下端安装有输送框,输送框的上半部分设置有可抽拉的筛选框,输送框的下半部分设置有可转动的磁性模块,输送框安装在支撑底架上,输送框的下端设置有可打开的开合板,且开合板与输送框之间通过销轴连接有角度气缸;
[0006]具体的,将建筑垃圾(房子爆破后产生的混凝土、钢筋混合块)运输到输入框内,通过破碎机构对其区域化破碎后落入到研磨机构内,从而对破碎的石块进一步研磨从而得到混凝土粉末和裸露的钢筋,通过筛选框将裸露的钢筋留置,混凝土粉末以及一些铁屑继续下落从而落在输送框内,通过转动的磁性模块对铁屑吸起,之后通过角度气缸将开合板打开,混凝土粉末排出,从而与铁质物件分离收集。
[0007]其中,所述的输入框包括框体、增厚底层和推动气缸,框体的底部对称滑动设置有增厚底层,增厚底层的厚度增加,提高了实心程度,避免了破碎机构对混凝土破碎时产生的冲击力导致增厚底层破裂的情况,增厚底层为左右相向布置,增厚底层与框体的外侧壁之间连接安装有推动气缸。
[0008]其中,所述的破碎机构包括碾压层、破碎组件、连接架、升降气缸和二次按压组件,碾压层上均匀设置有破碎组件,安装在碾压层上端面的连接架与二次按压组件之间为滑动
配合连接,二次按压组件的侧端与框体的外侧壁之间连接有升降气缸。
[0009]其中,所述的破碎组件包括插入柱、T型螺纹柱和破碎头,碾压层上均匀开设有通孔,插入到通孔内的插入柱与T型螺纹柱之间为螺纹配合连接,插入柱的下端安装有破碎头,T 型螺纹柱的上端设置有转动手柄,当破碎头在长期的冲击下可能出现歪头的损坏情况,此时需要进行更换,更换过程如下,通过升降气缸带动碾压层上升到最高度后,之后手持转动手柄进行转动,使得插入柱、T型螺纹柱之间分离,可损坏的破碎头连同插入柱拆下,更换新的。
[0010]其中,所述的二次按压组件包括连接板和重力柱,连接板的侧端与框体的外侧壁之间连接有升降气缸,安装在连接板上的重力柱与连接架之间为上下滑动配合连接,重力柱的下端设置有扩径裙边,扩径裙边起到了限位的作用。
[0011]其中,所述的研磨机构包括研磨框、震动单元、电动辊和研磨辊,研磨框安装在框体的下端,研磨框的内部倾斜面上设置有震动单元,研磨框的底端布置对称设置有电动辊,电动辊上套设有研磨辊,研磨辊用于研磨破碎后的建筑垃圾。
[0012]其中,所述的震动单元包括震动板、衔接组件、凸轮和驱动电机,研磨框的倾斜面开设有内凹槽,震动板靠近电动辊的一端与内凹槽之间为销轴连接,安装在研磨框开设的工作槽内的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有凸轮,凸轮与滑动设置在研磨框上的衔接组件之间配合连接,衔接组件的上端面抵在震动板的下端面上。
[0013]其中,所述的震动板远离电动辊的一端通过弹性密封布与研磨框的倾斜面相连接,衔接组件的上端为橡胶材质的凸出球面结构,橡胶材质的设置提高了衔接组件的使用寿命。
[0014]其中,所述的筛选框的底部为筛选作用的格栅筛网,起到筛选的作用,从而将钢筋短暂留置下来,在后续其中收集时只需将筛选框向前抽拉即可抽出进行集中收集。
[0015]其中,所述的磁性模块包括环形电动滑块、电磁铁组件,环形电动滑块安装在输送框的下半部分,环形电动滑块上均匀安装有电磁铁组件,电磁铁组件的开关位置暴露在环形电动滑块的外侧。
[0016]其中,所述的电磁铁组件包括壳体、铁芯、线圈、电源和开关,壳体的内部安装有铁芯,铁芯外部缠绕有线圈,线圈与安装在壳体内部的电源、开关之间为电连接。
[0017]具体的,混凝土粉末排出后,可关闭开关,此时电磁铁组件失去磁性,铁屑下落,从而进行集中收集。
[0018](二)有益效果
[0019]1、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建筑用建筑垃圾粉碎装置,针对混凝土块通过先破碎后碾碎研磨的方式将混凝土与钢筋分离出来,之后通过筛分以及磁吸的方式将钢筋以及铁屑短暂留置,从而将混凝土粉末单独排出,此时的混凝土粉末颗粒小,有利于充当路基,且不会出现钢筋头露出扎伤人员的情况,且单独收集的钢筋可加工后二次使用,提高了建筑垃圾的二次使用率;
[0020]2、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建筑用建筑垃圾粉碎装置,破碎机构与输入框相配合对大块的混凝土块进行多点式破碎以及整体压碎处理,从而得到小块的混凝土碎块,利于后续的碾碎研磨处理;
[0021]3、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建筑用建筑垃圾粉碎装置,通过研磨机构对混凝土碎块
进行辊类碾碎研磨,从而得到混凝土粉末颗粒以及露出的钢筋,通过筛选框对钢筋进行留置,混凝土粉末颗粒继续下落,后续通过转动的磁性模块使得铁屑被集中吸起收集,吸起后打开开合板,使得混凝土粉末颗粒被单独集中收集,收集完毕后再消磁使得铁屑掉落收集,使得混凝土材质与铁质物品分离,进行分别加工处理。
附图说明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3]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的整体剖视图;
[0025]图3是本技术图2的X处局部放大图;
[0026]图4是本技术图2的Y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参考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此过程中,为确保说明的明确性和便利性,我们可能对图示中线条的宽度或构成要素的大小进行夸张的标示。
[0028]另外,下文中的用语基于本技术中的功能而定义,可以根据使用者、运用者的意图或惯例而不同。因此,这些用语基于本说明书的全部内容进行定义。
[0029]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建筑用建筑垃圾粉碎装置,包括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用建筑垃圾粉碎装置,包括输入框(1),其特征在于:输入框(1)的上方设置有破碎机构(2),输入框(1)的下端安装有研磨机构(3),研磨机构(3)的下端安装有输送框(4),输送框(4)的上半部分设置有可抽拉的筛选框(5),输送框(4)的下半部分设置有可转动的磁性模块(6),输送框(4)安装在支撑底架(7)上,输送框(4)的下端设置有可打开的开合板,且开合板与输送框(4)之间通过销轴连接有角度气缸(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建筑垃圾粉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入框(1)包括框体(11)、增厚底层(12)和推动气缸(13),框体(11)的底部对称滑动设置有增厚底层(12),增厚底层(12)为左右相向布置,增厚底层(12)与框体(11)的外侧壁之间连接安装有推动气缸(1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用建筑垃圾粉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破碎机构(2)包括碾压层(21)、破碎组件(22)、连接架(23)、升降气缸(24)和二次按压组件(25),碾压层(21)上均匀设置有破碎组件(22),安装在碾压层(21)上端面的连接架(23)与二次按压组件(25)之间为滑动配合连接,二次按压组件(25)的侧端与框体(11)的外侧壁之间连接有升降气缸(2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用建筑垃圾粉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破碎组件(22)包括插入柱(221)、T型螺纹柱(222)和破碎头(223),碾压层(21)上均匀开设有通孔,插入到通孔内的插入柱(221)与T型螺纹柱(222)之间为螺纹配合连接,插入柱(221)的下端安装有破碎头(223),T型螺纹柱(222)的上端设置有转动手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用建筑垃圾粉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次按压组件(25)包括连接板(251)和重力柱(252),连接板(251)的侧端与框体(11)的外侧壁之间连接有升降气缸(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昌润沈鹏崔小飞刘志松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