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片、辊件、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12166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41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极片、辊件、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通过在极片上设置凹部,由于凹部在其所在表面上的单位面积区域内的分布密度呈增大趋势,使得极片设有凹部的一侧与该侧对应的隔离件之间形成的通道在第一侧指向第二侧的方向上的变化趋势为增大趋势,进而使得在电池充电过程中,随着电极组件发生膨胀,该通道将会受到挤压,从而使得通道内所产生的压力在第一侧指向第二侧的方向上呈减小趋势而产生压力差,有助于将产生的气体经由通道在第一侧指向第二侧的方向上排出,避免在电池内部聚集并产生气泡,缓解了电池化成后出现的黑斑、析锂等问题,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及使用寿命。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及使用寿命。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及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极片、辊件、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
,特别是涉及一种极片、辊件、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在对电池化成后,容易在电池内部出现黑斑、析锂等问题,降低了电池的安全性及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极片、辊件、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能够缓解电池化成后出现的黑斑、析锂等问题,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及使用寿命。
[0004]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极片,极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极片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多个凹部;其中,极片具有沿极片的幅宽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沿第一侧指向第二侧的方向,多个凹部在其所在表面上的单位面积区域内的分布密度呈增大趋势;第一侧指向第二侧的方向,与极片的幅宽方向或者极片的长度方向彼此平行;幅宽方向与长度方向彼此垂直。
[0005]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极片上设置凹部,由于凹部在其所在表面上的单位面积区域内的分布密度呈增大趋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23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m1)和第二表面(m2),所述极片(231)的所述第一表面(m1)和所述第二表面(m2)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多个凹部(a);其中,所述极片(23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s1)和第二侧(s2),沿所述第一侧(s1)指向所述第二侧(s2)的方向,所述多个凹部(a)在其所在表面上的单位面积区域内的分布密度呈增大趋势;所述第一侧(s1)指向所述第二侧(s2)的方向,与所述极片(231)的幅宽方向(W)或者所述极片(231)的长度方向(L)彼此平行;所述幅宽方向(W)与所述长度方向(L)彼此垂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侧(s1)指向所述第二侧(s2)的方向,所述多个凹部(a)在其所在表面上的单位面积区域内的分布密度递增;和/或沿所述第一侧(s1)指向所述第二侧(s2)的方向,所述多个凹部(a)在其所在表面上的单位面积区域内的分布密度呈线性增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侧(s1)指向所述第二侧(s2)的方向,所述多个凹部(a)在其所在表面上的单位面积区域内的面积占比呈增大趋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a)的目标单位面积区域内的面积占比差和所述多个凹部(a)在其所在表面上的总面积占比之间的比值为0.13至0.875;所述目标单位面积区域内的面积占比差为所述凹部(a)的单位面积内的最小面积占比和所述凹部(a)的单位面积内的最大面积占比之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单位面积区域内的面积占比差为10%至35%,所述多个凹部(a)在其所在表面上的总面积占比为40%至75%。6.根据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凹部(a)在其所在的表面上排布成多排。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每一排的所有所述凹部(a)的连线(q)为直线、折线或曲线。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凹部(a)在其所在的表面上沿第一预设方向排布成多行,所述第一侧(s1)指向所述第二侧(s2)的方向、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和所述极片(231)的厚度方向(δ)彼此相互垂直;或者所述多个凹部(a)在其所在的表面上沿所述第一侧(s1)指向所述第二侧(s2)的方向排布成多列。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凹部(a)在其所在表面上沿第一方向(F1)和第二方向(F2)排布成阵列;所述第一方向(F1)与所述第二方向(F2)相交。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凹部(a)在其所在表面上沿所述第一方向(F1)排布成多行,沿所述第二方向(F2)排布成多列;所述第一方向(F1)与所述第一侧(s1)指向所述第二侧(s2)的方向彼此平行,所述第二方向(F2)与第一预设方向彼此平行;所述第一侧(s1)指向所述第二侧(s2)的方向、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和所述极片(231)的厚度方向(δ)彼此相互垂直。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同一行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凹部(a)之间在所述第一预设方向上的间距相等;和/或
同一列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凹部(a)之间在所述第一侧(s1)指向所述第二侧(s2)的方向上的间距相等。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侧(s1)指向所述第二侧(s2)的方向,同一列内的所述凹部(a)在参考平面(R)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呈增大趋势;所述参考平面(R)为平行于所述第一侧(s1)指向所述第二侧(s2)的方向和所述第一预设方向的平面。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侧(s1)指向所述第二侧(s2)的方向,同一列内的所述凹部(a)在参考平面(R)上的正投影的面积,越靠近所述极片(231)的所述第二侧(s2)越大;和/或沿所述第一侧(s1)指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志翱吴桂森向立韩承均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